玻璃景點也敢玩,我建議你寫好遺書

本文來源:九行(中國知名旅遊自媒體)

微信id:jiuxing_neweekly

作者:老藝術家

原標題:玻璃景點也敢玩,我建議你寫好遺書

自從發了篇門票降價的文章後,有粉絲在後台問老藝術家:

「你怎麽看景區那些網紅遊樂項目,全家花了幾百塊擠上一個叫『玻璃橋』的東西,人頭攢動,低頭看腳縫裏漏出的風景,到底值不值?」

▲玻璃橋 / 圖蟲

怎麽看?老藝術家一個都不會看!

先不說價值幾何,光是你們全家的小命,老藝術家就為你捏了把汗。

幾年前,在河南焦作,遊客一個保溫杯就能把玻璃橋砸得開裂;

而就在幾個月前,廣西、成都的網紅玻璃滑道,也紛紛背上了「人命債」。

遊客們自信自己會滑到谷底,卻沒想到是一下滑到了「生命的盡頭」。

▲你真的相信能「一滑到底」?/ 圖蟲

老藝術家勸你們一句,任何被冠上「網紅」二字的景區遊樂項目,都要警惕幾分,因為它們都有兩副面孔。

A面孔,風光無限,被無數人追捧。

一旦你去了,就意味著半個身跨入潮流行列,再發個視頻,哎喲,那底下追著你問是哪裡的人可多了,簡直意氣風發。

B面孔,波濤詭譎,蟄伏在後奪命。

前一秒還感受在腎上腺素在身體飆升而帶來的興奮,下一秒,就可能出現在閻王爺眼前,把小命給交代了。

老藝術家並非在聳人聽聞,在目前還沒被納入監管範圍的新型網紅遊樂設施,真的是危險死角。

你去追尋刺激,到頭來,可能「你」才是那個被追逐的獵物。

網紅遊樂遍地開花

掀開「刺激」那層,裡面是「死亡」

那些「玻璃橋們」是怎麽起來的,可能這要歸功於抖音。

在抖音上,一搜關鍵詞「玻璃」,彈出來的播放量嚇人:

排名第一的是「玻璃棧道」,共有2.7億次播放,3.1w個視頻。

緊居其後的是「玻璃橋」也有上億的播放量,1.8w個視頻。

玻璃滑道、玻璃漂流的播放量也很多。

仿佛只要冠上「玻璃」的名頭,數據也差不到哪裡去,再加上抖音自帶的「跟風模仿」屬性,想獲得多幾個點贊的人們自然一窩蜂湧到這些「網紅項目」打卡。

而到了現實中,這些景區網紅遊樂項目也如同「會傳染」一樣,一開十,十開百。

光是「玻璃橋」在全國景區內就開了2300多個,玻璃滑道、玻璃漂流等項目還沒統計進去。

▲玻璃橋 / 圖蟲

到了後來,人們甚至不滿足「玻璃」系列。

更多花樣、更刺激的網紅遊樂項目在景區「遍地開花」:高空秋千、彩虹滑道、網紅熱氣球、步步驚心(高空跳木板)、蜘蛛塔(在繩網中向後倒去)……

而且,光「多」是遠遠不夠的,中國人擅長你追我趕,第二名沒有意義,於是「最高」「最長」這些字眼在不斷刷新人們的認知水平。

就在剛剛,重慶某景區宣布在700米懸崖上,建成了「世界上最大懸崖秋千」。有多少人敢玩,我們拭目以待。

他們不知道的是,在刺激的背後,早已有昂貴的代價在等候。

相信你們還沒有忘記抖音上這個視頻:在重慶某景區,一名男子戳戳雙手,信心滿滿地跨過一塊一塊高空木板,到了最後一躍時,背後的繩子卻「啪嗒」一下,斷了。

▲男子在玩高空項目時繩子沒系緊 / 新京報視頻截圖

而號稱「向後倒,忘記一切煩惱的「的蜘蛛塔(也有稱作「一漏到底」),也造成了河北一名18歲的女生腰椎、胸椎多處骨折。

煩惱非但沒忘,人倒是先躺在醫院了。

2019年十一期間,山東某景區一對母子玩熱氣球,結果固定的鋼纜斷裂,失控飛向空中,兩人皆遇難。

高空秋千真的是不遺餘力地發揮出嚇人本色。

今年8月,遊客在重慶體驗著名的懸崖秋千時,鋼絲突然脫離,而遊客就在搖搖晃晃、18米高的懸崖上體驗完最後差點失了魂的十幾秒。

幸好,人還是下來了。

▲懸崖秋千 / 圖蟲

「玻璃」系列一直都是事故高發地,特別是滑道。

今年5月1日,成都「孩子的院子」,遊客們冒著雨水玩網紅滑道,結果摩擦力沒了,人無法控制速度,巨大的衝擊力護欄沒攔住,大人小孩瞬間飛出,導致2人死亡12人受傷。

6月1日,安徽某景區,3名女遊客在乘坐「玻璃漂流船」的時候,腿部、胳膊、頭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撞傷。

6月5日,在廣西某旅遊風景區的玻璃滑道,同樣是下雨,同樣是護欄沒護住,最後1死6傷。

▲玻璃滑道事故頻發 / 微博截圖

痛心疾首的同時,依舊沒能帶來警惕。

抬頭望去,玻璃橋上,依然人頭攢動地擠滿了數百個人。

歪果仁愛作死?

中國人表示「不服」

一直以來,外國人都喜歡作死。

但最近,中國人好像對這個結論表示「不服」。

怎麽說?且看——

在我們的認知裏,外國人喜歡玩的高空跳傘、蹦極、滑雪、深潛,哪一個不是比我們這些「網紅項目」的危險係數高階個幾百倍?

▲極限運動 / 圖蟲

如果你這樣想,可真是大錯特錯了。

有數據表明,諸如跳傘、蹦極這些極限運動的死亡率,實際上比你遇到車禍還低。比如蹦極死亡率是1/500000跳,高空跳傘是1/100000跳,滑雪是1/180000人,水肺式潛水是1/200000潛……

以上幾個,比起萬分之一的車禍死亡率,可謂是很低很低了。

因為這些項目,在外國早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擁有嚴格資質認證的運營商少則都有十多年到數十年的經驗(當然前提是你得找對這些運營商)。

▲跳傘 / 圖蟲

比如,拿跳傘來說,看起來簡單,像是兩眼一閉往下跳的事。

但實際上,麻煩事多著。派專業教練跟隨,正式跳時有三重傘進行保障,風速多少,天氣如何,控制降落點,攜帶一些必備物品(如嘔吐袋),都有專業人士幫你想著妥妥當當,你只負責飛就可以了。

反觀我們景區的「新型網紅遊樂項目」,你看著安全,不就是踩踩玻璃嘛,不就是滑下去嘛,又不是上天入地,有個啥子危險的?

▲中國人在「作死」邊緣越走越遠 / 圖蟲

這險就險在夠「新」,新到沒有任何參考,這真可是要了命。

當你們去問景區:這個有沒有建設標準?(搖頭),這個需不需要審批手續(搖頭),有沒有監管機構能管(還是搖頭)。

媽呀,老藝術家簡直倒吸一口涼氣,這不是「無建設標準」「無驗收依據」「無監管主體」的三無產品嗎?又不歸遊樂園設施管,這哪怕出事了,連條法律條文都翻不著啊。

問景區是怎麽建的,答曰:「都是靠經驗嘛,哪有數據支撐。」

這恐怕是我今年聽過最恐怖的恐怖故事了。

▲在維修施工的玻璃棧道 / 圖蟲

要說玻璃橋,美加澳新哪個國家沒有,可看看人家是怎麽管的。

就拿世界著名玻璃橋先鋒——美國大峽谷「空中走廊」來說(我們玻璃橋也是從那搬過來,只可惜搬了皮,沒搬骨)。

94根鋼柱直插入 14米深石灰巖壁,支撐橋墩,使用的特種玻璃也是普通玻璃的十幾倍。

▲美國大峽谷 / Unsplash

這是什麼概念?

他們經過了時速160公里的強風力和8級地震測試,橋身可承載2萬人的身體重量,同時放700個壯漢進去參觀,都是沒問題的。

可是,他們每次都僅限120人進橋。

造玻璃橋、玻璃滑道,是來看風景的,不是送命的。

我們不是敗給了橋

而是敗給了「人性」

儘管有些人對這些網紅遊樂並不感冒,可身體還是不知怎的就鬼迷心竅,出現在了「玻璃橋」上。

一是我們確實沒啥新鮮好玩的;二還是免不了「跟風」的俗。

▲在玻璃橋上自拍的遊客 / 圖蟲

你想啊,這些所謂的「玻璃」項目,已經被打上「網紅」標簽,你不去玩,別人玩了,到時連談資都沒有。看吧,被「網紅」後的玻璃橋,已經不是看風景這麽簡單了,還自帶社交屬性。

你不敢上,我上了,那我就可以標榜自己「藝高人膽大」,站在幾百米高的玻璃橋上,批判別人的「慫」「沒膽」,那感覺,別提多爽了。

而本身膽小的人,也憋著一口氣。在什麼「挑戰自我」「克服困難」這些毒雞湯的洗腦下,也閉著眼睛,把心一橫,上了(但前提一定要是安全啊兄弟姐妹們)。

▲有時我們甚至渴望有人「推一把」 / 圖蟲

這種大多數人的心態,簡直和景區一拍即合。

自從「門票降價」了以來,景區的收入眼看著一落千丈,這些新型的網紅遊樂項目的出現,簡直被他們當成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誰說不是呢,比如安徽蕪湖的馬仁奇峰,過去的十幾年,遊客量一直保持在十幾萬左右,但自從建成了玻璃棧道後,去年遊客達到85萬,景區收入1.3億。

▲遊人如織的玻璃橋 / 圖蟲

這樣的數字,已經足以讓景區們不管三七二十一,把網紅項目「先開起來再說」,至於安全問題什麼的留到後面再慢慢完善吧。

既然能叫「網紅」,人們便出現了錯誤的危險預判:以為這些項目門檻很低,是個人就能上。

而實際上,玩這些存在危險的項目,嚴格來說需要醫生證明,把高血壓、心臟病之類的人群剔除在外,而我們則全憑「自己感覺」。

這樣下去,不出事才怪。而面對目前姍姍來遲的監管,相關部門也只好一股腦關停這些項目。

但關停,又能真正解決問題?

老藝術家覺得,錯的並不是「玻璃橋們」本身,也不是遊客,而是社會風氣帶動下的景區逐利心態和還在後面跟不上的監管措施。 

▲在玻璃橋上的遊客 / 圖蟲

我之所以站在玻璃橋上,是因為信任。

但某些景區很明顯選擇了另一條路,為了急功近利,連遊客安全都能暫且放在一邊,你們又怎麽對得起那些買票進場、以為能收獲快樂的遊客們?

最後,再次奉勸大家一句:

在監管出來之前,盡量別去玩那些所謂的「網紅遊樂項目」,如果一定要玩,別選玻璃滑道,特別是下雨天。

閱讀原文

上海那棟「紙片樓」最窄處僅20厘米,裡面到底長怎麼樣?

xxx

上海現存最為完整的百年石庫門建築群【張園】開放了

xxx

廈門大學,為什麼這麽牛?

xxx

老外來中國旅行,桂林是他們的必去之地

xxx

成都人假扮外地人,花人民幣七百多元參加成都一日遊

xxx

內蒙古套娃酒店,有人不敢住?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