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烏鴉電影
微信id:crowmovie
作者:寫字的烏鴉
2006年,新疆,墨玉縣,喀瓦克鄉。
帕爾哈提,是當地一所村小的老師。
這個地方,一個字概括:窮。
學校窮,師資夠不上,帕爾哈提一個人要帶幾個班,什麼都得教,語文、數學、美術、自然、體育…
孩子窮,喀瓦克鄉的大部分家庭,靠天吃飯,有的一年總收入,不過千把塊錢。
八成的孩子,上完初中就輟學務農了。
想知道孩子的家境如何,看鞋就知道了:
稍好一點的,有自己的球鞋,但往往破了幾個洞,腳趾已經露在外面…
差一點的,上學就穿個塑膠拖鞋,鞋底斷裂,碼數也偏大,明顯套了大人的…
這一天,帕爾哈提在路上撿到一個足球。
足球很舊,很多地方脫落了,斑駁得快看不清原來的顏色。
要知道,在這個窮鄉僻壤,可能跑遍全村,都找不出一個足球,孩子們只在電視上見過足球。
帕爾哈提興奮的把球拿回家,找出一只黑色橡膠鞋,剪成一條條,把磨平了的地方,小心翼翼的補好。
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發…此時,他還不知道,這個小小的足球,將改變很多人的命運…
第二天,帕爾哈提把球帶去學校,他宣佈:我們要組建一支足球隊。
從那天起,每天放學後,他就帶著十來個喜歡足球的男孩,集中訓練…
可沒練多久,家長們不樂意了。
這個說:踢球不就是玩嗎?玩還能有前途?
那個說:學習成績不好,光會踢球有啥用?
就連校長,也憂心忡忡:踢球能踢出個啥名堂啊?你別再瞎折騰了!學校不會給你額外的一分錢!
除了這些,還有更現實的困難還在前邊等著他們:比如場地,學校操場小,校外呢,風沙滾滾…
比如專業知識,有些孩子甚至不知道足球只能用腳;教練呢,不知道比賽規則,連「越位」都沒聽過…
還有,這群孩子,連雙像樣的鞋也沒有,踢球得光著腳…
這部《奔跑的少年》,10月7日悄悄登陸騰訊視頻,由於關注度極低,豆瓣上沒評分…
但就是這麼冷門的電影,卻在多項國際國內電影節上獲獎:
都勻(貴州)電影電視節最佳青少年影片導演、2019香港國際青年電影節優秀兒童片、最佳男演員等獎項,以及多個電影節十餘項提名。
有人贊影片的攝影:連片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像一片黃沙的海洋,平靜柔和,承載著夢想的力量。
還有去過喀瓦克鄉的說:一個被沙漠包圍的鄉,今年在那邊呆了一個禮拜,親眼看到,維族小朋友對足球的熱愛是骨子里的!
除了幾位老師、校長,影片中的學生、家長,幾乎都由當地人出演。新疆味普通話,非常接地氣…
《奔跑的少年》算不上一部完美的電影,它的缺點顯而易見:情節套路、硬凹的愛情線、演員演技參差不齊…
盡管如此,我依然被這個故事打動,因為故事的質樸,因為故事里的主人公,帕爾哈提和那群踢球的孩子們,真的太不容易了!
更重要的是,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
(以下部分事實資料出自:央視《朝聞天下:鄉村小學出了「夢之隊」》、微電影《夢想,從心出發》、新浪體育專欄:《趙震:鄉村孩子們的足球夢》)
現實中的帕爾哈提,是個大腹便便的中年大叔,沒有電影中那麼帥,普通話也說得不好。
1999年從師範畢業後,他成為了喀瓦克鄉團結村的一名小學老師。
2006年,帕爾哈提在學校成立了足球「夢之隊」,當時,整個隊只有7個孩子。
直到2010年,「夢之隊」才增加到18名隊員。
喀瓦克地區的自然條件很差,太陽很晚才下山,白天氣溫高,地面很熱…帕爾哈提帶著孩子在這里進行足球訓練,困難程度難以想像…
但孩子們並不怕,摔在硬硬的地上也不喊疼。
沒有草地,孩子們就在泥地上跑,但跑不了兩圈便塵土飛揚,煙霧繚繞。
這時,就要灑水、「除塵」,不然連氣兒都喘不過來。
場地簡陋不說,這支「野雞」球隊也缺乏正規的訓練器材。
他們經常得在磚頭上練習踢跳、彈跳。
練習繞樁盤帶,正規球隊用的是訓練桿或者標誌疊,帕爾哈提找遍縣里也沒找到,只能用樹枝代替。
但樹枝插在土里不牢靠,風一吹,樹枝就倒了。
這樣一來,帶球想快也快不起來。
囿於場地,帕爾哈提也有很多技巧「不敢」輕易教給孩子。
比如倒勾。(人在騰空狀態下且頭下腳上將球踢入球門,是足球比賽中一種非常規性的射門方式。)
因為,不管在水泥地的操場,還是泥潭里訓練,孩子們的脊背都受不了。
為了讓孩子學到這臨門一腳,帕爾哈提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地方:離學校五里地的墨玉河河灘。
河水有浮力,河床是膠泥,這樣孩子就不容易受傷。
可惜,即便在氣溫動輒40度的夏天,墨玉河的水也特別涼。
脫了上衣浸入水中,過不了幾分鐘,瘦弱的孩子就會打哆嗦。
因為全隊只有一個足球,要單個練習,30多個球員,半個小時才輪上一次。
於是,「夢之隊」最常用的是模擬訓練。
帕爾哈提讓孩子們排成一排,假裝每個人都有球,進行一次次練習。
跟電影《奔跑的少年》描繪的一樣,球隊里大多數人都只有一雙球鞋。
為了保護球鞋,很多人平時訓練,乾脆光腳踢球。
白天地面太熱,為了不讓腳上燙起泡,孩子們的腳都不敢在地上踩實了。
有的孩子腳被踢腫了,還有人斷過腳筋。
2011年8月,帕爾哈提和孩子,先坐車到和田,然後又乘將近30個小時的火車,來到烏魯木齊,準備和一個足球俱樂部下邊的少年隊,打一場比賽。
那是一塊人工草皮的場地。
臨比賽了,「夢之隊」的孩子卻誰都不到場地上去。
原來,他們從來沒在草地上踢過球,也沒見過人工草皮,以為這是真草,怕上去之後踩壞了。
而由於平時都是光腳踢球,比賽中,孩子們提出,能不能脫掉鞋子。
征得同意後,他們赤腳上陣,並且在上半場2:0領先。
中場休息後,對手的主教練覺得,因為喀瓦克的孩子不穿鞋,自己的球員不敢用力搶球,不公平。於是,「夢之隊」的孩子們下半場穿上了球鞋。
他們又踢進2個球,全場比賽下來,他們4:0贏了對方。
這支從偏遠鄉村走出來的光腳球隊,一鳴驚人,從此一路開掛,勢如破竹。
2016年4月,「夢之隊」在前北京國安球員高雷雷的大力支持下,赴西班牙巴塞隆納培訓一個月;
2017年8月,「夢之隊」在遼寧瀋陽「和平杯」國際青少年足球邀請賽,獲得U9組冠軍;
2019年8月,在第五屆雲南「高原杯」全國青少年足球邀請賽上,獲得U11組冠軍。
大家都驚呆了…誰也沒想到,連像樣的足球場都沒有的鄉村小學,居然打造出了一支國際球隊,一群球服、球鞋、路費得靠人捐的孩子,竟然這麼厲害!
電影《奔跑的少年》中,帕爾哈提老師動不動就跟孩子談「夢想」,看起來矯情又造作。
可事實上,十多年過去,現實中的帕爾哈提親口證實,「夢想」這件事,並不是虛無的。
在組建「夢之隊」的過程中,有太多太多困難:沒有錢、沒人支持、條件太苦、孩子們會泄氣,訓練會受傷…這都需要老師去面對,一一解決。
靠什麼力量撐下去?
大概,也只能是夢想。
如今,「夢之隊」已經增加到50多名孩子。
大的孩子畢業走了,新的孩子又加入到了球隊當中…
在帕爾哈提的引領下,這些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夢想。
有的未來要參加巴塞隆納球隊,跟皇馬隊比賽;
有的想當老師或者醫生;
也有人說:做不了足球明星,就做個警察。
他們從足球中收獲的,不僅是快樂,還是自信、團結、吃苦耐勞,更是大膽做夢的勇氣,以及一步一步,努力去實現的毅力。
有人說:夢想,就是一種讓你感到堅持就是幸福的東西。
它能讓小小的幼苗在困境中生長,能使幼小的鳥兒,發奮飛向天空。
而我,更喜歡這群孩子,關於堅持夢想的樸實話語:我們要贏的就是我們自己,媽媽常說我們像駱駝,在大太陽下跑幾天都行。
我們也許不是跑得最快的,但一定是跑最久的。
只要一直跑,總有一天會跑出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