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騰訊財訊
微信id:qqstock
羅輯思維正在籌劃登陸科創板。
2019年10月15日,北京證監局官網更新了輔導企業基本情況。
其中由知名財經媒體人羅振宇創辦的北京思維造物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羅輯思維),擬科創板上市的輔導情況引發市場關注。
▲來源:中金公司文件截圖
北京證監局網站這份輔導文件披露,羅輯思維2019年8月底與中金公司簽訂了上市輔導協議,將目標市場確定為科創板。
羅輯思維旗下最廣為人知的產品,便是知識付費產品「得到」APP。
前有知乎成立8年仍在持續融資探索商業化、後有吳曉波頻道A股折戟。
羅振宇及其羅輯思維能否闖關成功,成為知識付費第一股?
知識付費行業,到底能不能得到資本市場認可?
值得注意的是,若羅輯思維順利登陸資本市場,羅振宇身價有望暴增。
而潛伏背後的柳傳志、俞敏洪、紅杉資本等知名投資人或機構,也都將共享這場資本盛宴。
「得到」3年積累3000萬用戶
天眼查顯示,北京思維造物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6月,而羅振宇《羅輯思維》知識型脫口秀節目在2012年12月21日便在網絡平台上首播。
同一天,其微信公眾號也開通運營,每天推送一則羅振宇本人的60秒語音。
羅輯思維公司最初的定位就是知識服務商和運營商。
其運營產品包括微信公眾訂閱號、知識類脫口秀視頻節目、知識服務APP得到。
2015年11月,羅振宇開始推出APP得到,2016年5月正式上線。
其以為用戶提供「省時間的高效知識服務」為標籤,用戶可付費訂閱薛兆豐、萬維鋼、寧向東等大咖課程。
2017年3月,《羅輯思維》從視頻轉為音頻播放。
同年8月,羅振宇推出專注中小學學習輔導的應用「少年得到」,為7-15歲青少年提供定制化服務。
前央視著名記者主持人、現紫牛基金創始合伙人張泉靈加盟,並出任董事長。
總的來說,羅輯思維的商業模式是知識內容付費。
2012年「出道」的《羅輯思維》可謂提前搶占了知識付費的藍海。
2019年5月26日,得到APP三周年,其用戶增長到接近3000萬。
得到團隊表示,堅持把自己立身的這個新行業稱之為「知識服務」,而不是「知識付費」。
其終極願景是建設一所全世界領先的新型通識大學。
「付費」只是說明了一種收入方式,是商業的必須,但不能說明這個行業的內涵和邊界。
而「服務」才是未來要去的方向、行業的本質。
兩年前被傳擬創業板上市,估值達人民幣70億
最新披露的文件顯示,其輔導前期準備工作於2018年12月就已開始,持續至2019年8月。
正式輔導的第一階段為2019年9月-10月,第二階段為2019年11月-12月,在第二階段,將製作科創板上市申請文件。
天眼查顯示,2019年3月29日,羅輯思維從有限公司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資本從536萬元增加到3000萬元,並在經營範圍中增加了廣播電視節目製作。
2019年10月14日,又在經營範圍中增加了出版物批發等業務範圍。
這一切都在為登陸資本市場做準備。
事實上,2017年7月18日,曾有一份羅輯思維計劃Pre-IPO輪融資9.6億元、估值70億元、擬2019年創業板上市的報告在網上流傳。
該報告顯示,2015年、2016年、2017年第一季度羅輯思維的營收分別為1.59億元、2.89億元、1.51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860萬元、4462萬元、3805萬元。
2017年7月19日,羅振宇在朋友圈回應了「被上市」一事,羅振宇表示:對於上市還沒有時間表。
上市傳聞被羅振宇否認,等於說羅輯思維70億元的估值沒有得到承認,其目前官方的最新參考估值還是2015年B輪融資時的13.2億元。
紅杉、真格等機構參與融資
公開資料顯示,羅振宇在辭職創辦羅輯思維與得到前,曾擔任CCTV《經濟與法》、《對話》欄目制片人,以及《決戰商場》、《中國經營者》、《領航客》等電視節目主持人。
與吳曉波一樣,羅振宇有著比較高的行業知名度和資源積累。
2008年他從中央電視台辭職,2012年底開始打造知識脫口秀節目《羅輯思維》和同名微信公眾號。
上線不到半年便完成數百萬元的天使輪融資,2013年3月,雷軍順為資本成為其天使投資人。
2014年12月30日,羅輯思維完成了數千萬元的A輪融資,2015年10月20日又完成B輪融資。
當時對外披露估值達到13.2億元人民幣,由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領投,啟明創投等跟投,並有柳傳志等參與其中。
▲來源:天眼查
天眼查信息顯示,目前羅輯思維的股東結構中,紅杉資本、真格基金等國內頂級投資機構位列其中。
李笑來在持股16.26%的第二大股東黃罡投資的合伙人名錄中。
柳傳志、田溯寧、俞敏洪以及諾亞財富董事局主席兼CEO汪靜波、喜馬拉雅FM聯合創始人余建軍等一眾大佬合伙的造物家投資目前持股5.23%。
不過,天眼查股東變更信息顯示,啟明創投已經在2017年退出。
以下內容來源:IT斜杠中年
微信id:IT-Slash
原標題:羅輯思維籌備上市,一年賺幾千萬為何還急著圈錢?
前幾天墨跡天氣才剛剛IPO受挫,轉眼羅輯思維又籌備A股上市了,有網友戲稱:
剛轟走一個播天氣的,又來了個說單口相聲的。
著急圈錢為哪般?
玩笑歸玩笑,羅輯思維現在早就不再是羅振宇的「60秒單口相聲」了。
在經歷了賣會員、賣書、賣貨等不同的嘗試之後,《羅輯思維》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以音頻為主的內容出版平台 — 得到APP。
2016年,通常被認為是知識付費的元年。
而《羅輯思維》和得到App均早於這一時間點出現。
作為「知識付費」概念的始作俑者,羅胖可以說吃到了藍海階段最甜美的一塊蛋糕。
名利雙收的同時,也早早地進入了資本的視野:
一份在2017年曝光的投資文件顯示,羅輯思維擬以投前估值70億元人民幣進行Pre-IPO輪融資,融資總規模9.6億元,新股增發規模預計3.7億元,老股轉讓規模預計5.9億元,參投機構有騰訊、紅杉資本、英雄互娛等。
該文件亦披露了羅輯思維的營收數據,2015年、2016年和2017年Q1,羅輯思維的營收為1.59億元、2.89億元和1.51億元;凈利潤為1860萬元、4462萬元和3805萬元,對應凈利率為11.7%、15.5%、25.2%。
按理說,羅輯思維是一個相當完美的輕資產、小團隊模式,本身具有極高的品牌認可度,營收和利潤也都很可觀。
我們完全可以說羅胖「非常賺錢」。
那為何又突然著急上市圈錢呢?(A股就是圈錢,這事不用否認)
我想羅輯思維的上市,應該更主要還是資本(投資機構)的推動。
畢竟對於習慣了把目光放在「獨角獸」、「百億」層面的互聯網投資機構來說,手裏握著這麽一個「站在風口」的《羅輯思維》,只是每年營收幾個億、利潤幾千萬,顯然是無法滿足的。
在要求高回報的資本面前,一切都會變得浮躁起來,「知識付費」也不例外。
羅輯思維「風頭太盛」,自然「風投」們也就難以滿足於「賺點小錢」。
之前炒作「羅輯思維整體估值100億」,現在又籌備上市,這才是資本的正常套路。
為什麼會選擇科創板,是不是只有人傻錢多的A股才能撐起「100億」的夢想呢?
上市後的「得到」會有什麼改變?
如果融資是知識和資本的聯姻,那麽IPO也許可以說是知識付費的「賣身」了。
既然賣身給了資本,勢必就要為逐利而奔走。
資本要逐利,而且要「逐大利」。
可以猜測,上市後的「得到」也會有所變化:
- 內容和形式會更多樣化,以滿足資本對「平台擴張」的喜好。
- 用戶將會在「知識」之外,「得到」更多的營銷套路。
- 知識內容會更加快餐化和雞湯化,以迎合用戶的日漸浮躁。
只是這樣一來,還會是我們所認識的《羅輯思維》麽?
盛名之下,其實很累
「分享知識也能賺錢」,「在家就能創業」,這樣的「知識付費」,簡直是人生最理想的自由賽道,因此激勵了無數懷揣自由夢想的「知識分子」投身其中。
但是隨著早期紅利的消失,競爭也日漸激烈。
隨著個人的知識積累迅速枯竭,即便自媒體紛紛轉為團隊作戰、企業化運營,還是難以維持優質內容的持續產出,用戶獲取和留存的成本也越來越高。
《羅輯思維》打造「得到APP」,成功地從知名自媒體轉型成了內容平台。
但這也帶來了另外一個尷尬的問題:羅振宇這個大IP的光環太強大。
對「得到」來說,一開始確實能吸引不少大咖加入,很好地解決了內容持續產出的難題。
但另一方面,「得到」深深打上了羅振宇的個人烙印,這又反過來成了平台發展最大的障礙。
對於付費知識的生產者來說,加入「得到」,雖然能夠借力羅輯思維的知名度,但卻極大地限制了自己的品牌發展。
在「得到」的一切努力和付出,都無可避免的會成為羅輯思維的品牌養分,成了變相地為羅振宇打工。
顯然,實力越強的團隊越難以接受這樣的結果。
他們會更多地選擇喜馬拉雅、知乎這樣的中立的平台,來打造自己的知識品牌。
(當然,公眾號和頭條也是很好的選擇)。
有時候名頭太響亮,也難免被盛名所累。
無論是用戶還是資本,可能都無法接受《羅輯思維》走下神壇。
所以羅輯思維這個時候追求上市,也許是一種必然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