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楊毅侃球
微信id:yangyitalk
作者:潘志立
新賽季CBA開戰在即,季前賽在近來已經緊鑼密鼓地開戰。
作為新賽季CBA聯盟的一大看點,林書豪在北京首鋼的首秀可稱得上驚艷,單場取下40分,一掃輿論對他得分能力的質疑。
那麼林書豪在CBA到底是個什麼水平的外援,我們請出楊侃團隊負責分析比賽和數據的潘志立老師,來進行一下展望。
你們可能不知道一個球員在職業賽場上兩分球11投全中砍下40分是什麼概念,我們一般用兩個字來形容這種人:球怪。
在北京首鋼與浙江廣廈的季前賽結束之後,我們還能用另外兩個字來形容這種人:書豪。
在西寧這場沒有直播沒有錄像的CBA季前賽中,剛加入北京首鋼的林書豪就打出了這種「球怪」級表現。
在三分手感一般的情況下,愣是靠著兩分球全中,和數不清的罰球,砍下全場最高的40分。
雖然在最後時刻由於邊線發球失誤(好熟悉的劇情)憾負對手,但林書豪的完美首秀贏得了全場觀眾的歡呼與掌聲,也順便贏得了下一場江蘇隊的全力盯防待遇。
賽後林書豪表示:「我覺得今天的體能還沒達到最好,還需要一點時間。」
拋開這個「平平無奇古天樂」級別的賽後發言,林書豪在這場比賽中確實還有一些瑕疵。
從場邊觀眾那些盜版錄像級別的視頻中,我們能看到林書豪的三分球數次磕中前框。
全場下來,林書豪三分球7投2中,他可能還沒適應FIBA的三分線。
▼動圖,請點擊
說起來,三分球一直是林書豪一個比較尷尬的問題。
在NBA時期,他的生涯三分命中率是34%,看起來好像還可以,但在籃網受傷之後,林書豪的三分準心就再也沒找回來過。
三分不穩,防守移動速度也伴隨著年齡和傷病的增長而下滑,林書豪就沒法像上賽季的范弗里特那樣成為穩定的角色型控衛,這也是他暫時告別NBA的主要原因。
但在強度驟然下降一檔的CBA,三分球就不是什麼大問題了,因為他的兩分球得分效率更高。
身為擋拆突破型後衛,林書豪全場比賽一直在用自己最熟悉的套路發起進攻,如果CBA也有「擋拆進攻得分率」這樣的數據,林書豪估計能霸占新賽季CBA的榜首。
雖然人到中年,但他利用擋拆發起突破的能力依然強悍,在禁區對抗下的出手依然穩健:
▼動圖,請點擊
這一球在對手幾乎沒失位的情況下,林書豪利用慢三步造成的時間差獲得出手空間,強行拋投打進。
▼動圖,請點擊
這一球在對手多人補防、身體近乎失衡的情況下,再次拋投得手。
我們有必要注意一點:FIBA體系中的內線是可以站在籃下不出來的。
這對於突破型後衛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干擾(籃球世界盃的法國和美國隊都吃了護框大中鋒的虧),因此FIBA聯賽的後衛們都練就了一手近筐拋投本領。
在林書豪加盟北京之後,我只擔心他幾點:穩定的三分球,面對站樁內線的突破終結,以及頻繁突破帶來的傷病隱患。
現在看來,林書豪的三分球可能還需要調整,面對護框內線的突破終結能力基本不用我們操心。
以他的能力,在FIBA體系下的中國聯賽打球是非常有餘裕的。
不過就像林書豪所說,每個外援都會被針對性防守,在第二場季前賽中,剛砍下40分的林書豪面對江蘇隊的鐵鎖橫江,7次出手只有1記進球(還是一個弧頂的三分球),靠著12中8的罰球撐起數據面板。
說到罰球,很多人應該都記得NBA時期的林書豪曾頻繁遭遇「突破無哨」的尷尬,甚至有球迷專門做成了「林書豪被犯規結果沒吹哨」的集錦。
而現在,來到CBA的林書豪雖然還是外援,但在這兩場比賽中,他的吹罰待遇顯然好了很多。
這對林書豪和北京隊而言,都是極大的利好。
不過雖然CBA的對抗強度降低,但林書豪作為核心的使用強度卻有不降反升之勢。
他的兩腿已經有多年的傷病積累,再加上年齡的逐漸增長,北京隊會以怎樣的強度使用他,林書豪又會怎樣保養自己的身體,都是值得長遠考慮的因素。
在我看來,林書豪給北京首鋼帶來的增益,可能比我們預估的還要高。
首鋼不僅多了一個NBA輪換級別的外援後衛(這一點就足夠嚇人了),而且這個外援還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能很好地融入到國內的文化與球隊氛圍中——雖然比較玄學,但我還是比較相信「化學反應」這種東西真的存在。
更關鍵的地方在於,林書豪的情商和性格有口皆碑。
他從輪換邊緣一路打到首發,也經歷過各種大起大落,身為外援的他完全能成為更衣室領袖和隊友們的定心丸。
在面對江蘇7投1中的比賽中,林書豪數次給隊友王旭鼓掌助威:
「我們都是一個家庭的,當你有一個隊友打得非常好,你就要鼓勵他。」
「我也不是最好的球員,王旭今天比我表現得好太多,我覺得這就是團隊。」
在NBA奮鬥9年後,31歲的林書豪選擇來到CBA,開啟新的征程,他的表現讓人驚嘆,他的融入讓人欣喜。
更有趣的是,林書豪給首鋼帶去的增益遠不止於球場攻防,在漫長的賽季中,他可能會成為比「戰術核心」更加重要的角色。
就像之前的戰術核心馬布里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