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網紅書店,能拯救「不看書」嗎?

本文來源:中國企業家雜誌

微信id:iceo-com-cn

作者:楊倩

「你有多久沒讀書了?有多久沒買書了?有多久沒逛過書店了?」

面對靈魂三連暴擊,別擔心,網紅書店一直在嘗試解救你,同時也在不斷自救。

隨著傳統出版業的衰落,實體書店運營舉步維艱。

書店已經開始紛紛轉型,演變為生活方式綜合體,想方設法吸引大眾的目光和腳步。

雖然很多書店再次人流如織,但尷尬的現實是,它們更多是變成拍照打卡、走馬觀花的背景牆。

今天,中企姐和您一起走近一些知名網紅書店,看看它們到底為什麼紅,以及經營狀況究竟如何。

文化地標&打卡聖地

PageOne北京坊店——一眼看到紫禁城

網紅書店能否拯救「不看書」

2017年11月,前門的PageOne北京坊店開業。二層落地大窗正對著正陽門南面,一眼能夠看到紫禁城的書店,皇城根腳下只此一家,想不紅都難。

這家店共有三層樓,總面積2500平方米,主打藝術設計類及英文原版書籍,貫穿三層的書牆令人神往。

一樓24小時不打烊,三樓設有咖啡館,還有黑膠唱片售賣。

書籍、咖啡、音樂、建築相交融,這里更像是一個藝術空間。

網紅書店能否拯救「不看書」

雖然每日客流過萬,但PageOne北京坊店以遊客為主,與藝術書籍受眾重合度並不高。

除了書籍定價較高,文創區超出普通大眾消費能力的產品也令人望而卻步。

一個PU制旅行袋價格上千元,一張卡片大小的創意紙工藝品定價超過100元。

值得關注的是,2017年8月,PageOne書店被新經典全資收購。

然而,不到兩年,也就是今年上半年,新經典表示「實體書店業務前期投入大、運營成本高、資金回收期長」,並剝離了PageOne 85%的股權。

據新經典披露,PageOne的2018年度營業收入287.7萬元,淨利潤84.72萬元;2019年一季度營業收入50.91萬元,淨利潤-46.70萬元。

可見PageOne的重資產經營模式仍然不斷接受著現實的考驗。

三聯韜奮書店——24小時不打烊

網紅書店能否拯救「不看書」

三聯韜奮書店去年4月在三裏屯開張了不打烊書店,成為北京夜不眠的精神地標。

這家書店內部設有咖啡館、環形走廊和書牆,同樣營造了豐富的空間體驗。

書店的設計風格靈感源自北宋範寬的《溪山行旅圖》,將閱讀體驗喻為書山行旅。

這里成為了書蟲的天堂,旋梯一側坐滿了讀者。

咖啡館人滿為患。

許多書籍甚至被翻到頁邊發黑、破損的程度。

網紅書店能否拯救「不看書」

中企姐目測,在三裏屯巨大人流的虹吸效應下,書籍和咖啡售賣狀況比同類書店更顯「殷實」。

據界面報導,三聯書店三裏屯店的進帳流水大概是工作日2萬元,節假日5萬元,日均3萬元。

而它的孿生兄弟——上海三聯書店朝陽大悅城店,雖然裝潢大氣,空間巨大,卻因為高居9層,需要搭乘電梯才能到達,相對冷清。

對書店來說,選址的確是一門學問。

模範書局·詩空間——教堂裏的咖啡館

網紅書店能否拯救「不看書」

今年4月23日,「模範書局·詩空間」正式運營。這座由教堂改造而來的書店,在北京乃至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

其原址為中華聖公會教堂,擁有112年歷史,中西合璧令人稱奇:既有十字形空間、哥德花窗,也有八角涼亭式天窗和鐘樓。

一進入室內,遊客就會被高聳的穹頂和碩大的歐式吊燈震撼。

網紅書店能否拯救「不看書」

憑借獨特建築風格,這家書店很快竄紅,慕名前來打卡的遊客很多,也帶動了咖啡及文創消費。

不過,這家書店為了配合教堂的挑高和采光,書架佈置在兩側,藏書量並不算多,僅供站著閱讀。

如果想要舒適地閱讀,還是要進入咖啡區消費,手沖咖啡40多元一杯,一壺茶100元左右。

如此一來,倒不如說這家店更像是一個擁有巨量藏書空間的咖啡館。

網紅書店能否拯救「不看書」

這個「咖啡館」的吧台區一次最多接待8人,有限的翻台率,能否支撐高昂的成本和運營呢?

言幾又書店——湖光山色好讀書

網紅書店能否拯救「不看書」

▲攝影:勞佈斯

言幾又誕生六年來,在資本的助推下,擴張速度有目共睹,已在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地開拓了40多家門店。

今年底將佈局70 家門店,成為中國書店業的黑馬。

2018年8月3日,言幾又·昆明公園1903概念店開門迎客,總建築面積達2500餘平米,館藏書籍達4萬5千冊,可以說是言幾又家族中最大氣的一家門店。

集創意書店、咖啡、文創產品、主題餐廳、藝術畫廊、創意孵化等於一體。

設計師青山周平以巨幅玻璃框架勾勒出了絕美的「雲湖書室」,正符合言幾又品牌創始人但捷的理念:「書店不僅僅是賣書的場所,更是生活方式。」

網紅書店能否拯救「不看書」

▲攝影:黃婷婷

經營模式上,言幾又在線上線下融合上下了一番功夫。

今年4月,言幾又聯手知乎共同推出「言鹽會員體系」,推出言鹽問答空間、言鹽課堂、言選會員。通過問答空間的沉浸式互動,給讀者進行個性化書籍推薦,成為一個閱讀新物種。

言幾又的會員模式能否跑通?仍然值得拭目以待。

公益書店

接下來這兩家公益性圖書館,遠離市井,與自然融合,成為文藝青年心目中的詩和遠方所在。

最孤獨的圖書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網紅書店能否拯救「不看書」

▲來源:IC photo

這座圖書館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北戴河海邊。

之所以說它孤獨,是因為孤零零地矗立在海邊。

它的真名,是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面積有450平方米,藏書不過萬餘冊。

實行預約制,每日限定200人。想要到達,沒有車道和捷徑,光著腳踏著沙,一步一腳印,走上幾百米才能抵達。

籬苑書屋——鳥巢中的行為藝術

網紅書店能否拯救「不看書」

▲來源:IC photo

籬苑書屋是最早的網紅圖書館之一,它建成於2011年,占地170多平米,是懷柔交界河村的公益書屋。

鋼化玻璃被柴禾稈緊密包裹,猶如一個巨型鳥巢。

也許是沒有經營壓力的原因,很多公益書店書籍的維護和選品淪為雞肋。

此前,籬苑書屋就爆出盜版書的管理漏洞,甚至被責令停業整改。

畢竟,大家來這里多數只是拍照和獵奇,從都市的鋼筋水泥中讓自己解脫片刻,讀書反倒位居其次了。

明星IP下的網紅書店

當明星IP與書店結合,會產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

高曉松的曉島、劉若英老公開的春風習習,成為了吸引讀者的線下流量門戶。

曉島——文藝青年根據地

網紅書店能否拯救「不看書」

高曉松給文藝青年建了一座「曉島」,形式到內容都很特別。

這家私人圖書館位於朝陽大悅城九層,島內全都是高曉松私藏的書籍、唱片、電影,慷慨與讀者分享。

這是繼雜書館和曉書館之後,高曉松成功運作的又一公益圖書館。

「曉島」二字由台灣著名作家、學者張大春親筆題寫。

環形空間通過玻璃廊道分隔為上下兩層,350平方米的巨大場域中,擺滿了14000多本書籍,囊括歷史、藝術、哲學等。

價值不菲的故宮《石渠寶笈》畫冊(仿製品?),竟然一進門就能看到!

二層還陳列著100多張經典黑膠唱片,都是高曉松親自從美國背回來的。

網紅書店能否拯救「不看書」

隨意變換形狀的卵石沙發,可坐可臥。

沒有書架的整面牆壁是一片銀幕,可用於文藝電影的放映和分享交流活動。

正因為「矮大緊」老師人氣之高,這座圖書館需要提前一周預約,每天零點放票,一天只開放給200人。

中企姐天天盯著手機,等了半個月才約上。

網紅書店能否拯救「不看書」

曉島的書籍完全免費開放,由朝陽大悅城與高曉松共建運營。

這種免費模式能否持久呢?

雖然看似逆流而上,實則對商場引流、品牌宣傳、撬動消費有巨大助益。

從長遠來看,仍有巨大的價值。

春風習習——鬧中取靜的詩意空間

網紅書店能否拯救「不看書」

距離喧囂的前門商業街不遠,隱藏了一家安靜的雜誌圖書館,名叫「春風習習」,主人是劉若英的富商老公鐘小江。

「春風習習」開業後,劉若英也曾親自轉發微博打call,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前來此地打卡。

這里地處前門三裏河公園,曲徑通幽,大隱於市。

圖書館由胡同老房改造而來,店面80多平米,保留了原木房頂結構,風格簡約。

原木書架上有400多種國內外雜誌,內容涵蓋時尚、設計、建築、音樂、攝影等,以英文、日文、法文為主,特別是日文時尚雜誌更新很快。

許多絕版刊物在此可以找到。

春風習習實行會員制,與常規的「會員卡」用於消費打折不同,它家其實是「入場門票」,會費全年399元,也可購買單日入場體驗券。

一位從事設計行業的常客表示,這里的雜誌很不錯,但缺點就是座位僅有20多個,一到周末便爆滿。

尚不清楚春風習習是否盈虧平衡,但「小而美」和會員入場制的經營策略的確另辟蹊徑。

據店員介紹,南鑼鼓巷又新開了一家分店,正在裝修中。

生活美學空間

蔦屋書店——生活提案肇始者

日本蔦屋書店2020年即將在杭州天目裏開啟中國大陸首店,預計將成為新的網紅根據地。

蔦屋書店誕生於20世紀70年代的日本,如今已成為日本最大的連鎖書店。

增田宗昭認為,雖然冠名以「書店」,但蔦屋書店絕不是書的大賣場,而是以書籍和雜誌為入口,進行生活提案的場所,傾力造就一個可以享受「時間」的體驗空間。

不難解釋蔦屋書店為何最終落戶杭州,因為天目裏項目坐落於杭州市西湖區,緊鄰西溪濕地國家公園,人文、自然景觀方面都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有趣的是,在經營位於東京代官山的書店時,增田宗昭還買下整棟大樓及周邊的兩棟大樓,租給商戶,打造成一個生活中心。

事實上,書店的營業額之外,來自商戶的房租才是增田宗昭真正的成功之道。

誠品書店——更像一個Shopping mall

網紅書店能否拯救「不看書」

▲來源:IC photo

誠品書店也深諳「生活提案」這一法則。

誠品書店創辦30年之久,起初以藝術人文書籍為主,之後轉型為綜合性書店,涵蓋百貨零售業、文化藝術、旅館與不動產經營等,並將logo悄悄從「誠品書店」升級為「誠品生活」。

變身後的誠品書店,書店部分營收只占30%,成立15年之後才盈利。

誠品書店現在已經在大陸的蘇州、深圳開了兩家店。

網紅書店能否拯救「不看書」

▲來源:IC photo

2015年11月29日,誠品生活在中國大陸首家旗艦店在蘇州開業,建築面積逾13萬平方米,是一棟集餐飲、娛樂、文創、休閒、購物、親子於一體的綜合商業體。

這里經常舉辦各種展覽、講座,人氣爆棚。

在此之前,誠品書店還大手筆投資了金雞湖畔的住宅「誠品居所」。

2018年12月15日,誠品生活深圳店開幕,共6層樓,龐大得像一艘「文藝航母」,每層樓都有自己的主題,還入駐了輕奢品牌、美食餐飲、家居服飾、展覽活動等。

方所書店—多元化經營

在廣州三聯、北京光合作用等實體書店的倒閉潮中,方所書店逆流而上,於2011年11月25日開張,選址廣州太古匯,在高檔商場中開出了一家1800方米的書店。

目前,方所已經入駐了廣州、成都、重慶、青島四個城市,都是超大型店面。

方所書店典出南朝梁代文學家蕭統「定是常住,便成方所」,也是涵蓋書籍、美學生活品、植物、服飾、展覽空間、文化講座與咖啡的生活空間。

方所書店的創始人之一是廖美立和毛繼鴻。廖美立曾創辦了誠品書店,毛繼鴻則是設計師兼服飾品牌「例外」創始人。

每個周末,方所會邀請各個領域的KOL來演講,與讀者探討關於小說、詩歌、戲劇、音樂、設計的種種可能。

廖美立希望「能把二三十歲的、喜歡閱讀、關注設計創意產業的都市年輕人都吸引來」。

學術style屹立不倒

保持著高品位的民營學術書店,仍然是書店界的一股清流。

它們維持著書店純粹的內核,但在電商衝擊、電子化閱讀、房租上漲、讀者流失的衝擊下,生存壓力日益加大。

單向街——思想激蕩空間

網紅書店能否拯救「不看書」

單向街是北京標誌性的獨立書店之一,以免費而高質量的文化沙龍聞名。

藍色港灣的單向街,曾經是思想沙龍激蕩的空間。

莫言、陳丹青、白先勇、嚴歌苓、賈樟柯……等文化名人都在此留下印記。

但2012年7月,因房租太貴,藍色港灣店不得不關門,書店搬家至朝陽大悅城。

此後開設了另外兩家分店:花家地店和愛琴海店,開始嘗試將更多的商業元素融入經營模式,圖書區、文創區、咖啡區並存。

網紅書店能否拯救「不看書」

單向空間還獲得了摯信資本投資,依托實體書店,開拓了「微在」新媒體、單系列產品(《單讀》雜誌、單談、單選、單廚)、Youngthinkers三條文化產品線……不過,一度紅火的「微在」項目目前已關閉。

萬聖書園——學術書店鼻祖

網紅書店能否拯救「不看書」

位於北大、清華之間的萬聖書園,由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劉蘇裏創辦,至今已有26年歷史。

這是一家真正給讀書人開的書店,有許多專業學術書籍,而不是迎合大眾的暢銷書。

早年鼎盛時期,風入松、國林風等一大批民營人文書店興起,「最起碼有五六十家」,但能開到今天的已寥寥無幾。

在經營壓力之下,萬聖書園也開了一家咖啡館,名為「醒客」。

據業內人士透露,萬聖書園一直憑借醒客咖啡來貼補經營,畢竟人文書店靠賣書都是虧本的。

豆瓣書店——最原始的學術書店

網紅書店能否拯救「不看書」

北大清華之間的學術書店,除了萬聖書園,比較著名的就是斜對面的豆瓣書店了。

店如其名,68平方米,幾乎被書架占滿。

兩個書架之間,只能容一人經過。

在選品上,主打出版社庫存書和二手書,有很多別家買不到的書,並且都是六折起。

在架圖書大概有2萬冊,每周都會有新書加入。

網紅書店能否拯救「不看書」

沒有會員制、咖啡廳、淘寶網店,沒有網紅書店的一琪質,豆瓣書店老板卿松自嘲,「我們是一家最原始的書店。」

而讀者不斷流失、房租上漲、電商和同行競爭激烈,讓豆瓣書店生存益發艱難。

南京先鋒書店——大地上的異鄉者

網紅書店能否拯救「不看書」

▲來源:IC photo

先鋒書店創辦於1996年,已經成為南京的一張文化名片。

南京先鋒書店總店為五台山店,特色在於是由防空洞改造而來,空間巨大。

牆上掛著的「大地上的異鄉者」字幅也成為它的標誌之一。

室內巨大的十字架充滿了宗教情結、人文情懷。除了請作家簽名售書,還會舉辦一些文化講座、展覽,乃至邀請樂隊前來表演。

不過,許多慕名前來的消費者卻發現其服務有待提高,來自大眾點評的留言稱,書籍分類不夠明晰,員工冷漠,咖啡品質一般。

書香永續

固然,在商業潮流更迭中,許多實體書店的消失令人扼腕。

比如三聯韜奮書店在北京的美術館店閉店歇業,重新開業似乎遙遙無期,曾經的文化地標成為了沒有靈魂的鋼筋水泥混合體。

但美好的生活一定是伴隨著書香的,城市也會在匆忙中找尋一座詩意、浪潮中的燈塔。

所幸,越來越多的城市意識到了書遠並非是一門可有可無的「生意」,而是供養城市生長靈魂的土壤,正在以及將給予更多的支持。

網紅書店或許有暫停鍵,但對知識的渴望會在都市裏永存。

一定會有源源不斷的愛書之人竭盡所能重築詩意的港灣,讓書香永存。

閱讀原文

本來就是公務員的《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到上海市政府上班了

xxx

我淘到了一批《孫悟空大戰XXX》的小畫書,想搞明白猴哥打過多少外國英雄

xxx

廣東小伙子創作「核酸檢測上河圖」

xxx

【中國瓷都】如何不錯過景德鎮的每一個地攤?

xxx

中國第一個24小時開放的博物館即將開幕-景德鎮御窯博物館

xxx

再見,小瀋陽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