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大J小D
微信id:jiayoubaobao2015
作者:大J
最近,我先生在健身減肥。
我觀察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他下定決心要健身的頭幾天,真的每天去跑一小時,還配合著控制飲食,也就是餓肚子。
到了第三天晚上,他吃了一大碗的拉面。
然後到了第四天,他開始歇了。
這一歇就歇了好久,大概一個多星期,到現在還沒恢復。
真正應了這句話,「間歇性躊躇滿志」
(後半句是「持續性混吃等死」,不好意思說寫出來)
昨晚,我就問他,今天是否運動,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然後我就和他聊天了,你為啥那麼久沒運動,一開始就又跑步又節食?
先生還一臉詫異地看著我說,那還用問,想要盡快減脂啊。
我又繼續說,可是你無法堅持這麼辛苦的方式啊。
你看,你沖刺幾天,看看體重沒下來,想想自己吃的苦,就肯定心理有落差。然後就會放棄。這種反反復復,其實也是內耗啊。
先生聽完想了想,和我說,有道理的,的確沒有管理自我預期。我當時就是打著一個月減掉十幾斤,就想著咬咬牙堅持下去。
但的確高估了自己的「忍受」能力。
01.曾經的自己
說完這段話,我倒是想到了,自己曾經的育兒狀態。
我一直很努力,但是我現在的努力和之前的努力狀態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最開始努力學習育兒,是因為女兒小D28周早產,當時情況並不理想。
為了幫助她追趕,當時在紐約有一個團隊在幫助我,進行早期干預,說白了,也就是教我如何帶娃,怎樣在家早教。
他們教會了我很多認知啟蒙的方法,我從一開始就知道哪些是對的事。
但是,知道和實踐之間的距離很大,而實踐了和有效果當中就更是隔著很大一條鴻溝。
一開始,我會特別認真地把每天學到的知識融入到小D的日常生活互動中,每天都做,一天又一天。
那時,我是個新手媽媽,家裏沒有任何人幫忙,每天搞定她的吃喝拉撒睡已經很累了。
但是我還在咬牙堅持進行在家早教。
一開始的確也是很有興趣的,畢竟那麼多陪玩引導孩子的方法,我以前從來都不知道。
但不得不說,每天都要堅持完成「全套」,真的很累的。
但我還是咬牙忍了,每次堅持的時候,我也在腦補「小D進步」的情景,似乎這真的就是我當時努力的所有動力所在了。
這樣過了3個月、過了6個月,小D似乎並沒有什麼進步。
這時,我就坐不住了,我開始問康復師和認知老師,到底還要多久可以有效果?
有一位康復師比較「善良」,那時她總是說,再堅持一下吧,再堅持一個月,會有效果的。
但是後來呢,一個月過去了,似乎進步也不大。
但那個「再堅持一個月」的想法卻一點點消磨掉了我的鬥志,騙人的,什麼一個月,三個月都過去了還不是那樣。
有一天,我終於爆發了,大哭了一場,騙人的,我學習那麼多育兒,我每天那麼辛苦堅持,根本沒用!
我這麼認真的意義在哪里?!
後來我找了最信任的小D認知老師聊了。
她和我說,成為父母是需要學習的,這是為人父母一生的責任。
這和你的孩子是否早產,是否健康無關,每個父母都需要做。
這件事是一輩子的,但現在太多年輕父母都把「育兒」當成了某個節點。
於是,就像你一樣,捏著鼻子,憋一口氣進入水裏,以為「忍」到某個節點,就可以冒出水面,整個就解脫了。
可是啊,哪有真正的節點呢,但是你們卻都忍的好辛苦,提著的那口氣泄了下來,再也提不上來了。
02.育兒是呼吸的節奏
那天,我聽著直點頭,因為我當時就是這種「沖刺跑步」的心態,「現在很累啊,沒關係,我咬咬牙,馬上就能到終點了」。
當我在「忍」的時候,其實也不自覺地提高了自己的預期。
人嘛,都是這樣的,越辛苦越覺得自己需要超大的「回報」,而這次我們把預期放在了自己無法控制的他人–我們的孩子身上。
而孩子就是這樣一個有趣的小生物,期望越大的越是讓我們失望。
我們盡最大努力的,他們總是不「滿足」我們,然後常常卻在不經意間,給我們一些驚喜。
當我們拼盡一口氣朝著某個目標沖刺,結果卻失望時,本來就已經上氣不接下氣的我們就會開始進入無限的「內耗」。
疲憊、焦慮、抱怨,之前壓抑的所有「忍」的情緒全部都浮出了水面。
我們開始被這些情緒反噬,對自己、對家人、對孩子開始發泄這一股又一股的無名火。
既然這是一輩子的責任,那我需要找到一個讓自己最舒服的育兒呼吸節奏,在「混吃等死」和「躊躇滿志」之間其實有很多彈性空間。
於是,接下來的這幾年,我終於不再「忍」了。
今天狀態好,那麼努力學習一些育兒知識,盡心實踐一下;
今天狀態不好,那麼我就偷懶一下,哪怕把女兒丟給Ipad一會,也是理直氣壯。
現在回看,最多也就20%的時間我在偷懶,但我整個人的狀態不一樣了。
我還是努力的,但是我是「真實」的努力,而不假裝做個「好媽媽」;
我不再拼盡全力,而是相信「時間的復利」,每天進步一點點,其餘的交給時間;
我開始明白,是我選擇進行高質量的陪伴,而不是「不得不做」。
就是這些小小改變,我整個心態好了,反而把「育兒」這件事做的更好了。
育兒中,給自己透口氣,真的太重要了。
就是前幾天,我在微博收到了下面這位朋友的留言,當時讀著這個留言,我真的太懂她了。
就是那種感覺孩子毫無進展,開始深度懷疑自己這樣認真做是否有用的時候,突然有一天,孩子竟然真的懂了,掌握了。
很多時候,我們真的比孩子先放棄。
為人父母,就是一場馬拉松,如果無法退出這場比賽,那要怎麼辦?
那就請記得,時不時給自己打個逗號,換氣的藝術真的很重要。
「人生有三次成長。」
「第一次成長,是在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
「第二次成長是發現有的事,無論自己怎麼努力,依然無法改變結局的時候。」
「第三次成長,是即使知道事情結局無法控制,依然願意為之努力」。
成為母親,對我來說就是實現自己的第三次成長。
它不僅讓我明白自己並非無所不能,更讓我學會如何接受這個事實,不再好高騖遠,而是從每一件小事開始,認認真真,一點一點越來越接近。
育兒很累,所以千萬別「忍」;
累了歇歇,歇完繼續;
餘生很長,不差這一小會~
大J叨叨叨
昨天的《「我看一眼一年級小學生,就知道之前的學前啟蒙有沒有到位」》,也引起了很多朋友的共鳴。和今天這篇一樣,就是想提醒大家,育兒要慢下來。
我現在經常會問自己兩個問題:
1、如果沒有所謂的「目標壓力」,我會怎麼育兒?
2、如果沒有外界評判,我會怎麼育兒?
有時也的確並不是都能「慢慢來」,但這樣的提問開始讓我又找回了自己的節奏,就是那種「一呼一吸」,不再默默「忍著」的節奏。
也希望對你們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