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華商網
記者:肖琳
此前,華商報曾獨家報導了西安機場城際線的走向、票價等信息。
不少網友和讀者在看到機場城際線的走向後,發出來自靈魂的拷問:「規劃部門不知道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嗎?」
對此有網友幽默回應,「古都西安地底下有什麼,你在上面是看不到的。」
9月23日,華商報記者獨家採訪了陜西城際鐵路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鈺鋒。
他回憶了整個項目從設計到施工,跟文物發掘密不可分的那些日子。
以下影片是華商網記者實際走訪城際線:
全線施工現場地下有古墓葬300餘座
「正如網友所見,機場城際線並非直線,而是出現了幾個較大的拐彎。」
「這個問題一度引起媒體和民眾的質疑和不解。」
郭鈺鋒說,事實上,機場城際線規劃前期,為了避讓秦制陶作坊遺址、秦咸陽城遺址等多處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區,幾次更改線路。
並采取「架橋方式」穿越建設控制地帶,科學、合理布設橋樁位置。
採用新型軌道減震技術,減少對沿線遺跡的損傷。
機場城際線橫跨西咸,穿越秦宮漢塬,在完善交通路網的同時,也在用「發展」喚醒城市記憶,用「保護」傳承文脈。
全線施工現場地下有古墓葬300餘座、古井70餘眼、古窯址30餘處、房址20處、夯土遺跡10處、古道路3條。
另一方面,機場城際線穿越秦漢新城、空港新城,並增設站點,對加快完善西鹹新區交通基礎設施,加速融入大西安交通體系,構築區域一體化交通網絡具有重要作用。
文物勘探單位用洛陽鏟勘探了幾個月
郭鈺鋒表示,到了施工階段,也並不輕鬆,當時公司通過招標選用了文物勘探單位,這家單位上了大量工作人員,用「洛陽鏟」一點一點勘探了好幾個月,最終發現了不少遺跡。
公司又再次公開招標了文物發掘單位,與工程建設同步進行。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有實在繞不過去的地方,我們的工程就必須停下來,等考古發掘完才能再進行。」
「發現的最大一處應該就是秦制陶作坊遺址。」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非常暢通的溝通機制,既保證考古工作有成果,又要保證工程工期。」
郭鈺鋒透露,整個線路涉及的文物考古發掘工作從2016年12月開始,直至2018年7月17日結束。
期間,僅在長興村遺址區就完成發掘面積2900平方米,這裡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都咸陽遺址範圍。
清理遺跡類型包括水井、灰坑、房址、兒童墓葬、灰溝、道路、窖穴等共354個。
其中發現的房址均為多室結構,部分可見石塊或陶片鋪墊的柱礎,還有一些為半地穴建築,牆壁上還塗抹著細泥,裡面還有廚房。
經專家初步判斷,這些遺存的時代涵蓋戰國晚期、秦、漢及宋等不同歷史時期,出土遺物460餘件(組)。
考古隊在該區域還清理出150餘座宋代墓葬。
這批墓葬分布密集、葬俗獨特,墓主人頭向北,面多向西,沒有棺槨之類的葬具,僅有2座墓葬發現有隨葬的銅錢和粗瓷罐。
墓葬中的遺骸大多完整,成人和兒童的埋葬方式一致。
墓主年齡普遍偏低,10歲以下的有60餘例,其中不乏剛出生的嬰兒,50歲以上的則不足10例。
其獨特的葬俗及成因,對研究咸陽地區宋代居民成分、災疫情況等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在擺旗寨及巖村墓葬區,共清理墓葬91座、祭祀坑1座,時代包括戰國晚期至秦代、漢代、十六國時期、西魏、唐代、清代,出土遺物770餘件(組)。
而在張裕酒莊段、巖村段、藝術中心站、空港新城站及區間、順陵段、東航站樓段、59-60#樁段,總計發掘墓葬127座。
其中豎穴墓道洞室墓78座,豎穴土坑墓23座,斜坡墓道洞室墓26座,出土器物398件(組),探方10個,灰坑12個,灰溝1條。
郭鈺鋒告訴華商報記者,在擺旗寨站附近,深約17米的地下,發掘了一個非常完整的西魏武將墓穴,非常難得的是,這裡出土了一塊非常完整的石質墓志。
此外,在這個地方出土了200多件隨葬品,包括陶人,還有兩枚東羅馬金幣,說明在西魏時期東西方就有經貿往來。
「我記得一共有三枚異域錢幣,兩枚金幣,一枚銀幣,這也再次印證了絲綢之路的悠久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