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autocarweekly(交流汽車觀點的自媒體)
微信id:autocarweekly
作者:Karakush
在正文開始前,我要強勢插播一張炫耀帖:
昨天一早收到了新的iPhone 11 Pro——必須是Midnight Green暗夜綠的嘛。
據《每日經濟新聞》的觀察,此番更新,兩個綠色是最受歡迎的,尤其是暗夜綠,無論是哪一個型號都是最快斷貨的。
比如在預購開啟的第二天,京東上iPhone 11綠色版和Pro Max暗夜綠版就全部斷貨,Pro的暗夜綠也僅有256GB版本還能預定。
微博上甚至傳出綠色要漲價的熱搜。
官漲恐或沒譜,畢竟早上四點查詢,還可以預購,只是預計送達日期要等到國慶之後了(10月12日~10月19日);但黃牛那里,價格已進入自high模式。
比如這張網傳的黃牛價格圖,其他顏色普遍破發,綠色反而要貴個50~500元不等。
與我相熟的手機販子也表示是差不多的情況,綠色全線漲價,並且昨天下午午夜綠已經斷貨買不到了,「像股票行情」。
不知道K線能上揚至何時。
反正安排上的我安心地露出姨母笑。
同時在想,為什麼今天的汽車做不出一個爆款色?
事實是,別說爆款,能讓人眼前一亮的都不多。
尤其是你和以前這些顏色有勁的老坦克們比較過後,會發現現在的顏色簡直又少又無聊。
(我也不是故意綠的。。。)
你可能不以為意,畢竟光一個白色選擇數量很多:典雅白、純情白、皓月白、奈米白、昆侖白、天山白、約克白、阿拉斯加白……等等等。
通過把二鍋頭命名為宮廷玉液酒,色號翻了好幾倍。
但我們認真看一眼馬路,就能知道顏色有多絕望。
Reddit上有人說,他站在自家窗口數來往車輛,有59輛是黑白灰的,18輛是其他顏色。
當然還有更全面的數據支撐。
根據塗料商艾仕得2018全球色彩歡迎度報告,全世界範圍最受歡迎的車身顏色依次是白色、黑色、灰色、銀色這四個非彩色,占到總量的80%。
並且各地區呈現出高度的一致性,人們突然摒棄了文化衝突和差異,決定這四個顏色是人類共同的偏好。
這種偏好讓人覺得仿佛回到了100年前,聽亨利•福特說著,「任何顧客都可以把這輛車漆成任何他想要的顏色,只要是黑的。」
在1914~1926年,Model T是只生產黑色車型的。
老亨利是出於成本和效率的考慮。
當然也有受到技術發展的推動。
最早汽車塗漆工藝是複雜而昂貴的流程,是由馬車上的油性塗漆演變來的,漆完晾乾需要長達數周時間。
顏色因此很奢侈,更奢侈的是還維持不了多久就會褪色變黃,和染髮失敗一樣。
因為當時缺乏固色介質,所以每隔一段時間還得去補色。
這使得整個擁車成本貴上加貴,汽車仍是富人的專屬。
福特Model T瞄準的是大眾市場日益劇增的中產需求。
他們研發出一種瀝青基烤漆,基本是深色,不僅「續航能力」久,並且乾燥迅速,能很好地嵌入裝配線節奏,使一輛車的下線時間控制在90分鐘內。
塗漆時間同步,可以說是Model T能夠實現大規模量產的一個基礎。
統一黑色,則讓福特得以用更低的成本實現產能和銷量的擴張。
到今天,商業邏輯的本質並沒有改變多少。
車企和經銷商並不致力於滿足所有人的需求,而是希望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博取更大的公約數。
所以在生產和經銷時,會更多偏向熱銷色;而消費者或主動或被動地配合這種供給,形成了一個默契的閉環。
但汽車史上有過很長一段時間,是五彩斑斕的,當給到足夠的選擇,人們樂於用色彩來表達個性。
很多廠商從1920年代開始都能提供人民買得起的彩色車,有時候在一輛車上能有二到四種顏色。
比如通用,對色彩非常認真。
甚至成立了專門的色彩咨詢服務,送人們去巴黎看時尚秀,調研他們對新色彩系統的看法。
這是當時和通用合作的Duco車漆配色表,通常是兩種亮色為車身,另一個顏色作飾帶。
再比如林肯,走的是異域色彩路線,經常還要塗些鳥啊、蝴蝶啊等等風花雪月的元素來增添風情。
這是一個消費主義爆發期,整個行業都在探索除了黑色人們還願意買什麼。
這也迫使福特不得不重新生產不同顏色塗裝的汽車,因為後來黑車only策略下銷量跳水了。
整個三十到四十年代,車身顏色還在繁殖,但是又向深沉的色調滑去。
這和整個時代背景緊密相關,人們正在為經濟大蕭條而焦慮。
接踵而至的二戰,則讓民用車發展停滯,產能都轉向戰事支持。
人們對汽車色彩重燃興趣,要直到二戰以後的1950年代,活潑的配色反映著整個戰後時代的美國從靈魂里散發出的冒險精神和成功欲望。
很多顏色第一次被用來作大面積的二元搭配,出現了車頂一個色車身一個色或者車身一個色車第一個色的騷氣操作。
時尚圈的元素被應用到車上,比如有些車漆會基於象牙或珠寶的色調。
凱迪拉克經常這麼幹。
當然也有玩脫的。
比如道奇當年出過一款車叫「LaFemme」(法語:女人),針對女性消費者,用了粉紅色車漆,車內還有特別設置的陽傘架和口紅架……反正以後道奇沒再怎麼出過這個顏色的任何車。
1960年代和上一個十年相比會多一抹對性能的朝拜。
這一時期出彩的是性能車和跑車,比如福特Mustang、龐蒂亞克GTO、普利茅斯 Barracuda等等,他們都會採用更非主流非傳統的顏色。
而到了1970年代,色彩開始承擔一種政治訴求。
兩次石油危機之後,汽車變得更緊湊,更講究燃油經濟性,加上越戰和環保問題,汽車開始流行「大地色系」,和之前那些看著就很占視覺神經的顏色相比,大地色系要安全得多。
安全感也是人們在那個時代的基本訴求。
在很多人眼中,大地色系或許也算是一種無聊色。
十幾年前,我們家的第一款車,就是沙土黃,全新的時候就呈現出一種風塵仆仆的感覺……
無論如何,都到此為止了。
從1980年代開始,車身顏色開始進入非常保守的時代。
不至於毫無亮色,比如在1990年代初還有過一陣對紫色的迷戀——但是到了1990年代末開始,最受歡迎的顏色就鎖定於黑白灰銀。
排序可能略有不同,比如21世紀初其實銀色是最受歡迎的顏色。
有人說,顏色演變是基於塗漆工藝的技術原因。
就像之前提到的Model T。
另一個例子,比如1980年代出現的雲母基塗料,這種技術讓我們的車漆能呈現出金屬質感,你能在不同角度看出閃閃發光的質感。
也有說法,試圖用功利性來解釋無聊的固化,比如二手車殘值。
中國二手車保值率最高的,仍舊是白黑銀,第四倒是紅色。
有意思的是,在二手車顏色殘值問題上,出現了地區分野。
在美國,則相反的。
根據福布斯的報道,iSeeCars.com根據超過2000萬輛二手車交易得出的顏色貶值率:
最保值的是黃色,而無彩色四小強都落於平均水平之下。
這個結論很符合供需規律:因為新車時黑白灰銀走量大,所以到二手車市場時就不值錢,反而是物以稀為貴。
不過我覺得都難以接受全球無差別的無彩色趨勢。
一位設計師朋友曾告訴我,實際上無彩色的重用也是蘋果帶起的潮流。
它用無彩色定義了電子消費時代的新審美,如果你要傳達一種夠酷夠科技同時夠高級的形象,最高效的方法就是緊貼這種趨勢。
但是連蘋果也開始彩殼了。
是不是很快我們將看到彩殼車爬滿地的局面。
我覺得這個消費心理是很難扭轉過來的。
這一點在我國汽車市場表現得非常從一而終。
和美國不同,我們的汽車消費者,從第一代人開始,都是拿車當成一件重大消費決策,到現在汽車消費普及也就二十年,它仍舊是一件重大消費決策。
其中會有民族性格的原因,但是差異在縮小。
比如美國,在經歷幾次危機之後,目前很多人處於重返中產之路上。
他們不會像五六十年代的人那樣care free地生活。
為什麼車變得無趣?
因為人在變得無趣,或者說變得更謹慎。
這不是一個能縱容你肆意消費的年代,從很早開始就是這樣了。
我們也就只能從手機口紅等小件消費上,找找當年狂歡的影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