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打車創始人程維:現在要拼的不是規模了。

滴滴出行CEO程維(右一)出席GMIC 2016大會

精彩摘要

  • 過去三年滴滴專注於擴大用戶規模,我們覺得車越多,用戶體驗才越好,讓更多人線上叫車,擴大效率。

  • 規模領先不如技術領先。滴滴立志未來三年做到技術領先,成為技術最領先、最高效的撮合平台。

  • 「滴滴在中國一定會贏」,真正的挑戰在全球化上。程維認為滴滴的全球化戰略是合作、聯盟。

  • 共享經濟下,未來汽車擁有方式將會改變,十年以後再買車就會像今天買匹馬一樣奇怪。

整理 | 天下網商記者 陳夢凡

談起與競爭對手,滴滴出行CEO程維非常自信,「滴滴在中國一定會贏,徹底地贏」。

2015年滴滴出行在中國已經完成了超過14億的訂單,平均每天訂單數量在1100萬左右。從規模上來說,滴滴已經是中國出行領域的絕對領先者。

 

而關於滴滴的未來,程維的野心並不止於中國,也不止於規模領先。在2016年移動互聯網大會上,程維表示,滴滴將進一步地全球化,與世界各地的打車服務公司合作,打造出行聯盟。同時,滴滴將在大數據、雲計算、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技術上發力,立志未來三年做到技術領先。

以下是程維在2016年移動互聯網大會「共享經濟和未來出行」圓桌論壇上的分享,經《天下網商》整理:

 

滴滴一直致力於讓出行更美好,一直希望推動出行體驗的改變,使得出行互聯網化、市場化。三年前之在路邊打車,現在可以手機叫車,一年前只能選計程車,現在有專車、快車、順風車、代駕、巴士等等,我們希望用互聯網把所有交通工具連接起來,能夠打造中國領先、全球領先的雲交通和人工智能的交易引擎,調動一切交通工具,能夠提高整個城市效率和每個人的體驗,我們努力在做國際化,在全球推廣這樣的出行。

真正的領先不是規模領先,而是技術 

其實過去三年滴滴一直在想怎麼能夠擴大用戶規模,我們覺得只有越多的車用戶體驗才能好,只有越多的人改變習慣線上叫車效率才能高。

如果從每天服務交易筆數看,滴滴已經是全球最大的交易平台了。我們看到美國雖然發展時間長,但現在所有企業加起來每天大概線上出行交易筆數200多萬筆。但中國所有企業加起來可能兩三千萬筆的規模。

 

一方面是因為美國原本的出行基礎的體驗比中國要好:它的人均汽車擁有率要高,很多人原來自己有車,可以方便上下車出行。

中國大多數人自己擁有汽車還比較困難。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價格因素,在美國如果開一輛車出行成本比較便宜,因為買車便宜,用車相對便宜,平均一次出行七八公里大概成本就是七八美金。但是如果用打車軟體大概14美金,計程車大概20多美金,所以在美國很奇怪,窮人自己開車,有錢人才打車。

中國反過來,中國因為買車成本很高,價格、牌照、使用限制等。自己買一輛車,4%時間在使用,但是要百分之百為它付費 ,所有成本算進去,造成每次出行平均下來20美金。如果用滴滴只要4-5美金。

 

但是真正的領先不應該是規模領先,過去20年中國互聯網都只能說自己是最大,未必能說自己是最先進,是因為技術的欠缺。

 

滴滴的發展過程中可以學到很多互聯網的經驗打法,能夠快速招聘到的很多工程師。今天中國互聯網公司不僅僅在規模上面比較,用中國本土差異化的優勢競爭,而且已經開始在人工智能,技術領域跟全球競爭,這在10年前是沒有的。這得益於第一代互聯網公司那麼成功競爭發展。

 

大家覺得打車軟體很簡單,其實非常複雜,比如說它是要考慮雙邊交易的平台——比如司機有自己的喜好,要預測司機的喜好;如果你乘客在一個樓裡幾十個人叫車,附近車不夠,怎麼調度沒用,你要提前預測到底有多少需求,根據這些需求提前調度交通工具才有可能能夠做到確定性的服務,把這個做到極致。

 

這是非常複雜的交易引擎,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和雲端的挑戰。

滴滴立志未來三年做到技術領先,這是我們最關注的。未來三年我們希望成為技術最領先、最高效的撮合平台。

滴滴在中國一定會贏,更大挑戰是全球化

滴滴從誕生那天起就面臨最殘酷的競爭,兩年前被討論最多滴滴快的,現在是Uber,我們已經習慣了。

 

首先要講,我們非常相信在中國會贏、徹底地贏。並不是有一二三這麼多的原因,而是因為在過去20年互聯網發展裡面,所有的前輩,每一個垂直領域中國互聯網公司都做到了,我覺得滴滴沒有理由做不到。

更大的挑戰是我們有沒有全球化的可能性,在一年多以前,還只有兩年歷史的O2O滴滴提出來希望全球化的時候,所有人都是反對的,覺得不自量力,或者是時機太早了,應該再強大一點。

 

但是看到一個時代的窗口,像「互聯網+」出航這樣的窗口全世界範圍之內只有1-2年機會。我們在東南亞的同行、印度的同行,都在非常快速發展,如果這個時候只是專注於本土,兩三年以後就沒有機會再走出去了。

三年的滴滴做全球化可能並不是太早了,而是太晚了,如果第一天像獵豹那樣把自己定位成展位到產品是全球化的公司,可能才有機會成功。

全球化戰略是合作、聯盟

我們全球化的戰略並不是全球打敗當地的本土企業。

 

未來人在全球範圍內會流動,全球範圍內流動不應該由滴滴理解南美洲、俄羅斯、澳大利亞的用戶,而是應該是由本土的企業做好這樣的事情。

我們相信像出行這樣的事情應該像航空一樣,每個地方都有本土最好的企業。經過當地的競爭勝出,然後形成一個聯盟,整合當地的資源,通過一個統一的標準能夠讓人在全世界流動的時候服務體驗是穩定的。

 

中國是各種各樣計程車、專車,東南亞是摩托車,印度可能又是不一樣的交通工具。根據當地人的習慣不斷打磨產品,就像社交軟體中國是QQ、微信,國外是別的。

當地推動政策和行業法規的破解,都應該由當地企業完成。滴滴能帶去的更多是合作、分享、幫助。今天中國的移動互聯網領域發生的事情確實是早於全世界1-2年時間。所以我們希望把滴滴的經驗和能力能夠分享到全世界,我們也投資,我們也合作。

滴滴的想法首先幫助中國人不僅在中國可以用到好的出行互聯網服務,而且能夠在全世界打開滴滴叫到當地的車,我們已經在美國上線,好像體驗還不錯,歡迎去美國嘗試一下。

 

我們今年也會跟Grab(東南亞最大的出行軟體)在東南亞做到打通,所以未來滴滴不僅僅是中國的,我們也希望是全球的。

十年後買車就像今天買馬一樣奇怪

對於未來的思考,今天大家覺得滴滴正在推動一些行業的改變。但實際上今天滴滴代表的是一種汽車擁有和汽車使用方式的變革,在過去100年時間裡,因為你在城市裡的出行並不方便,不管是打車,還是公交,都不方便,所以逼著我們必須擁有一輛車,但是汽車高速的發展在過去幾年碰到了瓶頸。北京500萬輛機動車,3000萬常駐人口,15%的機動車擁有比例,這麼擁堵,已經不可能再繼續增加了。

美國機動車的擁有比例大概百分之五十幾,中國機動車擁有比例只有美國三分之一,中國不可能繼續像中國一樣增加一半的汽車解決出行的問題。既不能增加車,又要滿足人的出行體驗,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共享經濟。就是把現有機動車不增加總量情況下,連接起來,不是服務你一個人,而是服務更多的人,這樣整個城市還有可能持續發展下去。

 

未來共享汽車、無人駕駛,電動汽車的慢慢推進,擁有一輛車的成本和體驗都會變得完全沒有競爭力。所以工業時代是屬於擁有經濟的,人要擁有汽車,擁有各種東西。

 

但是互聯網時代是分享。我們之前很少分享。但是因為互聯網、因為出行的瓶頸,我們開始跟別人分享我們的汽車,分享身邊的座位,開始有一個機會認識陌生人。我覺得這只是剛剛開始,在未來整個汽車擁有的方式會改變,所以我在博鰲講無人駕駛真正做到,十年以後再買車就會像今天買匹馬一樣奇怪。

閱讀原文


關於作者:

【生鮮零售經營者——小番茄】是致力於簡化生鮮食品「產地——終端」流通環節的資訊服務平台。發布農牧漁食品行業資訊,分享生鮮食品零售(實體零售及電商)經營、供應鏈管理及行銷實戰經驗。整合產品與管道資源,共同繁榮生鮮食品零售業!

微信號:shengxianlingshou

封號、破產、裁員,亞馬遜中國賣家的艱難60天

xxx

熱文 / 驚心動魄——敏感時間滴滴赴美上市,性質有多惡劣?

xxx

滴滴因「國安法」和「網路安全法」被下架,網民猜是「道路數據」交給美國,滴滴否認

xxx

滴滴在美國上市了,市值近700億美元,創始人身家是其他互聯網大佬的零頭

xxx

中國最大出行巨頭滴滴終於要IPO了,去年1300萬司機賺了人民幣1174億元

xxx

滴滴開拓歐洲、非洲、中東等市場,與 Uber 在海外競爭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