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錫進嘆翻牆不容易,工作受影響;初抵中國的外國人呢?

2019年9月18日,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發了一篇貼文。

抱怨最近翻牆不易,「連環球時報的工作都受了影響」。

他這個「連」字被人捕捉了。

2019年6月,農業部一篇公告因為有個「連」字,受到許多嘲諷。

部分敏銳的媒體故意以此為標題。

老胡這篇自曝翻牆的貼文,也獲得很多關注。

9月18日傍晚,胡錫進刪除了這條貼文。

並發了一條新貼文說明。

這條說明貼文後來也刪掉了。

經常被刪文、叛逆的時評博主CAOZ,

對老胡的翻牆貼文寫了一篇短評(短評已被刪除)如下:

這條微博裡面,「連」字用得非常好。

一般群眾上外網困難,是一貫的,也是正常的。但是「連環球時報工作都受到影響」,就「過了」。

他也未必是是捍衛環球時報的特權,他的委屈在於,我上外網是為了宣傳中國,為了在輿論場上「鬥爭」,這不是健康力量嗎?

他是贊成防火牆的,只是呼籲要留一些「縫隙」,這個縫隙要給少數人,給真正的、放心的自己人。

這個「縫隙」是一種篩選。在他看來,不一定要遵循血統論,而是要給那些真正可靠的同志。這就是他努力的方向,現在看來還沒有成功。

當然,他很懂語言的分寸。所以,他說「有些過了」,不是錯了,也不是「過了」,而是「有些」,這是一種撒嬌。他說,「在此提點意見」,這是建設性,而不是「批評」。

長期以來,這就是他的生存哲學。他並不在那個真正可以自由通行於縫隙的群體中,他希望憑借自己的努力可以加入進去。

這讓他看上去有點怪異。但是在今天,他通過一個「連」字,表達了委屈。

關於翻牆,

2019年5月,這位CAOZ曾撰文描繪外國人初到中國,第一次面對「牆」的處境。

標題是:「中國互聯網自成生態,網民由此產生迷之自信」。

文章已遭刪除。

以下為原文:

中國互聯網自成生態,使用便捷,覆蓋廣泛 ,有一說一,確實放眼全球也難出其右。

但中國網民由此產生迷之自信,認為外國人只要來中國體驗一下就會折服,這就是完全的自high了。

事實上是,除非是精通中文的老外,否則來中國會覺得非常惶恐和絕望。

一下飛機,完了,google 地圖不能用,想搜個地點行程,沒轍了。

google 搜索不能用,搜一下本地旅遊攻略不行了。

whatsapp和 Facebook message都不能用,與親戚朋友的溝通全面斷絕。

gmail不能用,不但私人信件不能使用,國外很多企業的企業郵局可是gmail支撐的。

那麽你說我下載一點中國能用的吧,google play也不能用。

設身處地想想,絕望不絕望。

來到中國,對他們來說,是進入了互聯網荒漠。

路上無聊刷刷twitter,不行,看看youtube,不行,拍個照片分享instagram,還是不行。

有什麼勇氣認為老外在中國會被豐富的互聯網所折服?

有人說不對啊,我認識不少老外覺得中國互聯網很便捷啊,那是中國通老外,中文說的溜溜的,在中國常的,這種人能有多少。

我猜還有人會說,憑什麼中國人出去用英文,老外進中國就該用中文。

問題是你出國,中國的這些工具都能用啊,而且google對中文用戶很友好啊。

以上,想想吧,對老外說,來一趟中國看看你們就會改變印象。恐怕很多都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