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淺黑科技
微信id:qianheikeji
作者:謝幺
(本文有刪節)
大家好,我是謝幺。
要說尋人,還得順著電線桿子開始捋。
相當長一段時間,尋人啟事都是尋人的主要工具。
它們被貼在電線桿子或十字路口的牆上,和重金求子、一針見效、單間出租、疏通管道一起成為一座城市的亮麗風景線街道牛皮癬。
但這些免費廣告位不太靠譜。
一來效率低。從準備照片、寫文案、打印、買膠水、找人張貼,整個過程都在耽誤最佳尋人時間;
二來效果差。尤其現在手機這麼好玩,少有人會抬起頭,在一堆花枝招展的小廣告里辨認出一張尋人啟事,不撞電線桿就算好。
此外,尋人啟事還有可能隨時被覆蓋、清理掉。
這一切都導致以往找回率非常低,有媒體報道,2010年前後中國失蹤兒童的找回率不到1%。
也有人在報紙上刊登尋人啟事廣告,跟電線桿子半斤八兩。
除了時效性差,還跟各種聲明、公告混跡在同一個角落,很難引起讀者的注意。
但大多數時候,這都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前幾個月央視就報道過一則案例,72歲的老人王玉明為了尋找走失的妻子,每天一大早就騎上單車,背上二十管膠水、幾百張尋人啟事、一床被褥和幾個饃饃,從早貼到晚。
困了就睡路邊,晚上也不敢睡旅店,生怕路邊某個流浪者就是他走失的妻子。
他貼了一萬多張尋人啟事,自己也多半清楚效果並不好,可他只能這麼做,哪怕多出萬分之一的找回率,也要去做。
這就是大多數人貼尋人啟事時的心態。
互聯網普及以後,人們也自發通過貼吧、論壇之類的交流社區或是QQ、微信、微博之類的社交媒體發佈尋人消息。
某種程度上,互聯網加速了信息流通,為找人提供了便利性,但也存在很多問題。
比如假信息。
一條尋人啟事稀里糊塗轉來轉去,轉發的人根本沒法確定真假,也不知道人是不是已經找回來了。
有網友就曾曝光自己朋友圈出現過,利用假的尋人消息做營銷賣廣告的事。
▲圖片來自某知乎回答
非中心化的社交網絡不適合尋人,而在建立中心化尋人系統這件事上,歐美國家比我們早了十幾年。
早在1984年,美國就成立了「全國失蹤和受剝削兒童保護中心」,並建立信息化系統,使得全美50個州的失蹤兒童信息都能聯網查詢。
2000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鼓勵各種社區加入「安珀警報」,只要出現綁架兒童事件,系統就通過電視、廣播、電郵、路邊的告示牌等方法告知附近民眾。
▲「安珀警報,請打開本地電台」
在美國,如果一個教室正上著課,所有人的手機同時警鈴大作,那多半就是附近出現綁架兒童事件。
▲手機彈出安珀警報
美國的「安珀警報」最初是因為一名叫「安珀」的小女孩被綁架殺害,引發公眾關注後美國政府出台建立。
但是為了防止「狼來了」,安珀警報的發佈規則很嚴格,比如:
只能針對17歲以下的兒童綁架
兒童必須有受到重傷或死亡的危險
必須有綁架者的車輛詳細資料
……
如果是大人走失或是其他不滿足安珀警報的失蹤情況,國外通常也得找警察,或通過社交網絡、貼啟事等方法來找人。
2010年前後,谷歌公司做了一款名叫「谷歌尋人」(personfinder)的工具,聚合多個渠道的丟人、尋人數據,利用互聯網的力量幫大家尋人,同時解決尋人數據的「信息孤島」問題。
網站畫風一如既往地簡潔:
巧的是,那一年谷歌谷歌退出中國市場,所以中國大陸網民恰好沒趕上這個工具。
但沒關係,中國人也有自己的尋人網站,比較知名的「寶貝回家」網。
寶貝回家網創立時間很早,2007年,但最初知名度不高,由於是私人創辦,網站的的信息渠道、資源對接能力顯然沒法和谷歌這樣的巨頭公司比。
甚至經費都得自己全掏,創辦人張寶艷也是因為當年自己兒子走失過一次,才萌生了創辦尋親網站的想法。
國內主流互聯網公司關注到網絡尋人這件事,幾乎都在寶貝回家網創立之後,具體追溯到2012年前後,當時有不少互聯網公司開始發佈自家的尋人平台。
但平胸而論,尋人網站越來越多,並不完全是一件好事,關鍵得看數據是否相互打通。
倘若各個網站之間的數據是打通的,其實只要一個尋人網站就夠,所有人都在上面發佈消息。
反之,如果背後的數據沒打通,哪怕有10086個網站也只會讓信息孤島更嚴重,丟了孩子都不知道上哪家網站發佈信息。
人們真正開始重視尋人數據的打通,大約從2013年開始。
2013年4月20日,四川蘆山地震(雅安)當天,搜狐、百度、新浪微博、騰訊微博、360等各大公司都上線了自家的互聯網尋人平台。
人們很快意識到問題:五花八門的尋人平台,該上哪一個發佈和關注信息?
▲阿里巴巴一淘網的
360搜索的
▲搜狐的
還有更多就不一一列圖了。
次日,媒體人陽淼在虎嗅發表一篇文章:
他呼籲國內各平台打通數據,具體做法是先統一數據格式,再共享,去重,以減少重復勞動,為救災民政部門提供更統一的人員資料。
陽淼注意到當時谷歌尋人平台已經發展出一套名叫 PFIF(尋人信息交換)的公共數據格式,因此建議國內公司都使用該格式。
360團隊最先看到消息,身在香港的周鴻禕聽到技術團隊的匯報後很快指示,隨後360搜索官方微博就發出聲明,使用 PFIF 格式並開放數據。
之後老周本人也發了條微博,建議各大互聯網公司盡快實現尋人數據的共享。
不到一小時,搜狗CEO王小川和微博CEO王高飛就轉發表示支持。
其中王小川的轉發比較有意思:
「我不轉周鴻禕的帖子,這次例外。……搜狗已經和搜狐打通了尋人數據……也希望百度和360加入」。
而老周的微博也提到「自然災難面前,救死扶傷是第一位的,各互聯網企業應放下恩怨和糾葛」。
這兩人的回帖來去之間都能聞到一絲火藥味。
原來,就在前一年下半年,360、百度、搜狗三家國內做搜索引擎的公司正相互打得飛起,各種打官司,人們稱之為「3SB大戰」,具體什麼事就不贅述了,他們之間因為共同的「尋人任務」而共享數據,頗有些泯恩仇的味道。
那次之後,後來者就更注重數據的共享了。
2013年是互聯網尋人最神奇的一年,當年還發生了另一件「互聯網尋人史」上的大事:404公益
通常情況下當人們進入一個不存在的頁面時,瀏覽器會提示 404 Not Found :
有人靈機一動,把它變成一則公益尋人廣告。
▲也許你見過類似頁面
這個概念最早源自歐洲的 「NotFound Project」 項目,由【歐洲失蹤兒童行為組織】和【歐洲尋找失蹤人口聯盟】等公益組織發起,旨在利用閒置網絡空間幫助尋回失蹤兒童。
▲NotFound Project 項目截圖
網站站長只需要在網站服務器里植入一段特定代碼或工具,就能可以在自己的網站中加上該功能,貢獻自己的力量。
消息傳到國內,掀起了一股404公益風潮。
騰訊QQ空間是最早一批響應的,404公益最初的發起人和負責人黃希彤在知乎上的一個帖子里講到,
最初是2013年9月26日,他和幾個同事在網上注意到 cnBeta 的一篇關於歐洲 NotFound 項目的文章,幾個人發現這事兒完全在自己的技術能力射程內,一拍即合決定在國內也做一個。
▲當時那篇文章
他說騰訊公司並沒有安排他們這麼做,他們自發托騰訊公益基金會的同事聯繫了寶貝回家網,拿到真實可靠的尋親數據來源。
然鵝,就在他們技術調試的過程中,發現居然有一個叫「益雲」的公益網站先做出 404 接入服務,只不過實現效果並不如他們設想的好,需要用戶在404警告頁面主動點擊跳轉到尋親頁面。
說到這里幺哥打個岔,這個公益網站「益雲」之前叫「鷹眼」,原本是個搞網絡安全(也就是黑客研究)的站,創辦者是中國第一代黑客,鷹派聯盟的創始人「黑客老鷹」萬濤。
後來「鷹眼」不曉得為啥就在2009年改叫「益雲」,從黑客跨界搞公益了。
這幾年我常在 【GeekPwn 極棒破解大賽】中看見萬濤當評委,一想到他不僅技術了得,還是中國最早一批推動 404 公益的人,可謂「俠骨柔情」,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萬濤
鷹屁拍完了咱們接著講尋人公益。
對於404公益的最初發起方,有說是益雲的,也有說是騰訊員工自發發起,但幺哥覺得這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中國互聯網上有大批人受到這個點子的感召,願意為此付諸實踐,404公益才得以在中國生根。
▲當時的宣傳頁
2012年11月7日,中國計算機學會常務理事潘柱廷(人稱「大潘」,也在安全行業,看來安全跟公益真的有緣)發佈了一則#404公益#微博:
「舉手之勞,將你自己網站的404頁面(頁面沒有找到)掛接1個公益廣告位,傳播最新丟失兒童信息,一起幫助寶貝回家。」
這條微博一下被討論地飛起,各大網站站長熱烈響應,拉開#404公益#推廣的序幕……
老實講,回過頭來看,最終通過404頁面直接找回的孩子數量其實並不算太多(跟後面出現的尋人方法相比),但從那之後,越來越多人關注到互聯網技術做公益尋人的力量,這才衍生出後來的事。
404公益之後,互聯網尋人的下一個轉折點是2015年。
2015年11月20日,基於微信公眾號的「中國兒童失蹤預警」平台上線,基本功能也是發佈和查看失蹤兒童信息,關注公眾號之後,如果附近有兒童丟失,就會收到推送。
僅兩天,平台註冊用戶就突破83萬。
但與此同時,平台就遭到猛烈質疑:
誰在負責該平台,運營方有沒有資質?
預警信息的業務流程和報警模式非常不規範,為什麼沒有政府執法部門來審核信息?
預警平台為什麼收集那麼多不必要的用戶隱私信息,是否能保證信息安全?
▲當時的相關文章
爭論了幾天,平台主辦方在輿論壓力之下緊急關閉失蹤訊息的發佈功能,僅作為志願者平台使用,並宣佈之後會推出專門的 APP。
好心未必能辦成好事,那件事讓人意識到互聯網尋人並不簡單,涉及到各種技術方案、業務流程乃至公信力背書等各方面問題。
說來也巧(其實一點也不巧,現在想來應該是必然),就在微信端的「中國兒童失蹤預警」平台下線的第二天,11月25日,阿里巴巴打拐辦成立。
幾位志願者組成一個項目研發小組,協助公安部打拐辦開發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佈平台,用於全國各地一線打拐民警即時上報各地兒童失蹤信息。
2016年5月,平台正式上線,被稱之為「團圓系統」。
這個平台不允許網民自行發佈尋人消息,所有信息都在公安部門的審核和指導下統一發佈,可以確保真實和即時。
除了發佈在平台官方微博等渠道,也開放 API 接口供第三方 APP 接入。
▲請認準平台的官博
它能依照丟失時間、地點來選擇尋人消息的推送人群,比如:
失蹤1小時內定向推送到方圓100公里(包括警察和大眾);失蹤2小時內,定向推送到方圓200公里……
有了權威部門的信任背書和阿里的技術加持,團圓系統很快就接入眾多 APP,覆蓋超過9億人,基本上只要是一台手機都在團圓系統的射程里。
▲如今成員已經遠遠超出上圖
截止到 2019年6月,「團圓」發佈失蹤兒童信息 3978 條,找回3901 名,找回率高達 98%,完全不輸美國的安珀警報。
要說缺點,團圓系統目前最大的缺點可能就是……還有很多人並不知道有這麼一套系統。
除了利用定位信息精準推送,科技巨頭們也用人工智能來尋人。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百度AI尋人和騰訊優圖的「天眼尋人」。
2016年底,百度公益和民政部、寶貝回家合作,開啟AI尋人項目。
AI 尋人的原理說起來也簡單,主要用的面部識別技術。
尋人涉及到龐大的數據比對。一邊是民政部、公安系統、尋親網站和救助站的走失者數據,一邊是走失者家人上傳的數據。系統將文字信息和照片進行比對,給出相似度最高的參考結果。
在一些特殊情況下,走失者無法準確表達自己身份信息的人,人臉識別就成了唯一的身份比對辦法。
根據百度官方給出的數據,三年時間里,百度 AI 尋人比對了超過20萬人的信息,幫助 6700 多個走失者與家人團聚。
無獨有偶。
2017年6月,騰訊也跟福建省公安廳合作,推出了一個人臉識別的尋人系統——「牽掛你」防走失平台,也幫助福建省公安廳尋回超過一千人。
另一個尤其值得拿出來單獨講的,是今日頭條的「頭條尋人」。
很長一段時間,大家都把兒童看作走失的重點,無論是美國的安珀警報還是中國的「兒童失蹤預警」、寶貝回家網,光是聽名字就知道是找孩子用的。
剛開始,今日頭條也把重點放在兒童身上,直到 2016 年,他們利用頭條的消息彈窗幫助找回一位走失老人。
那一年,他們就組建起一個專職尋人團隊,並且把注意力放在全年齡層,而非只關注兒童走失。
除了定向精準推送技術,他們也用到了面部識別技術來提高尋人效率。
在運用技術幫忙找人的同時,他們還多做了一件事:及時回訪和尋人數據分析。
以往的尋人,只要找到人就夠了,並沒有回過頭來對走失這件事進行分析,因此相關的研究資料也非常少。
頭條尋親團隊會對每一個走失者進行回訪,用數據化進行分析。7月我參加頭條的尋人活動時,就現場聽到了幾個出人意料的結論。
▲現場拍的照片有點糊
相信這些結論里,也有出乎你意料的:
1.三大走失人群分別是:成年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其中成年走失人數最多,其次是老年人、未成年人。
2.三大走失原因:精神疾病、阿爾茨海默症(老年癡呆症)、智障
3.抑鬱症是最致命的走失原因,雖然因為抑鬱症走失的不多,但是最致命。
4.六成未成年人走失,是因為主動離家出走。
5.72小時是走失者回家的黃金時間,之後尋回率直線下降。
6.49%的走失者是在救助站的幫助下找到的家人。
7.近一半走失老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
8.佩戴定位手環能有效防止走失。
9.人臉識別大幅提高找回率。
這些數據和分析過程不僅能給全國各地的組織機構提供參考,糾正以往對尋人的錯誤認識,也能給那些家里有易走失者的家庭提供建議。比如:
家人走失後一定要及時聯繫警方、救助站、家人有走失風險要及時佩戴定位手環、老人行為異常時要及時上醫院防治阿爾茲海默症等等……
至今,頭條尋人已經幫助找回一萬名走失者,還曾經在彈窗一分鐘內就幫助找到走失者。
—
最近馬雲說了一句話挺火:不是技術改變世界,而是技術背後的夢想改變世界。
技術是工具,沒有它辦不成事,但光有它也不行。
回看尋人這事兒,技術上對那些巨頭公司來說沒什麼難度,更寶貴的是他們願意投入時間精力和資源來攜手做這麼一件事。
去參加頭條尋人的活動那天,大屏幕上寫了個「科技向善」,我身旁一哥們看見就說,嘿,這不是騰訊小馬哥今年剛提出來的公司願景嗎?怎麼頭條也用上了。
我說是呀,騰訊當然能把科技向善作為願景,這很好。
但「向善」從不是誰的專利。
如今互聯網技術對現實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甚至到了能影響一個國家政權(比如Facebook泄露門、郵件門)、改變人類歷史走向(人工智能、雲計算……)的地步。
越往後,科技的善惡對世界的影響更多。
由此,未來人們評價一家公司越來越會像評價一個人那樣,不僅評價它的成就,還看道德水準、善惡觀。
好在現在的巨頭們已經意識到這件事。
現在的科技尋人模式其實遠遠談不上完美,越往深了做,就越會發現公益並不只是發發善心,它是一門真正的技術活。
據一位朋友透露,某科技公司之前做了一個跨年齡AI人臉識別,想幫助尋回從小走失的孩子,結果有一次被找回的孩子(已經長大)不想認親生父母的情況,場面一度尷尬,弄得他們都不好意思宣傳這事兒了……
而頭條尋人也曾經駁回過很多奇葩尋人請求,包括把老婆打跑了想找回去的、假借尋人啟事來追債的、惡作劇的、彈窗之後家里覺得丟人又要撤回彈窗的……各種奇葩事件。
亦或是,有些用戶吐槽尋人彈窗影響用戶體驗的、說他們做公益只是為了面子工程的……說法不一。
但無論如何,如今這事兒已經上道,路面雖不平坦,也希望它能走的更遠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