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國歷書畫
作者:何志浩
微信公眾號「掌上歷史」兼「煮酒論史」主筆,著有《戰匈奴》《大唐文青》等。
昨天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了一個關於網絡問題的會議。會議上總書記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能關上,也不會關上。外國互聯網企,只要遵紀守法,咱們都歡迎。
看到這裡,心裡不免有些澎湃,因為咱們國家的進一步開放,絕對是件好事。且不說有利於中國吸收國外的互聯網科技,可以進一步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對於咱們個人來說,海淘商品、看個大片,也會方便不少。於國於民,都是好事。
今天,就帶著大家回顧一下中國歷史上的三次大開放,感受一下這些開放後帶來的盛世氣象。看看這一次次的中外交流,給我們今天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影響。
漢:打破封鎖,鑿通西域
因為中原地區的環境相對封閉,往南是群山綿延的山地,往東是海洋,往西是高原,往北則是虎視眈眈的游牧民族。所以,上古時期的中國文明與外界交流十分有限,而且也缺乏記載。
盡管如此,有限的開放也為中國和周邊國家帶來了極大的正面影響——大約在四千五百年前,小麥已經從原產地西亞傳入中原;最晚在秦漢時期,巴蜀地區的布匹、竹制品最遠已經銷售到中亞。
小麥如何傳入,已經不可考證。巴蜀地區的商品通過什麼渠道西傳,也無史料可稽。但是通過這兩件事可以看出,對外交往是非常有意義的。到了西漢,中國的高層對外界依舊所知甚少。
在與匈奴的作戰中,漢朝逐漸開始了解到,在隴西(今甘肅東南部)以西,越過河湟谷地,還有著另一個世界,她名叫西域!
但是,匈奴早在漢文帝時期就已經征服了漢朝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並且通過軍事手段讓西域各國臣服,等於說,漢朝處於匈奴的封鎖之下,無法向西部拓展。
上圖:西漢早期形勢圖
而此時的外部世界,被稱之為希臘化時代。因為公元前四世紀的亞歷山大東征,希臘文明的影響力已經西到羅馬,東到印度北部。戰爭的災難伴隨著商路的開通,在帶來痛苦之後,交流與貿易讓各國收益。
比如印度從希臘手裡學到了雕塑技術,讓佛教從此有了佛像;富庶的埃及成為亞歷山大帝國的糧倉,並且在帝國瓦解後,繼續與歐洲各國進行糧食貿易。
上圖:印度早期佛教雕塑都有濃濃的「希臘味」
終於,在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繼位沒多久的青年漢武帝做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決定:派遣自己的侍衛張騫,帶著一百多位隨從和一位匈奴向導,越過匈奴的封鎖,出使西域各國。並且聯合已經西遷到大夏國的月氏,對抗匈奴。
在這一決策下,東方的超級帝國跟上了時代的步伐。在經歷了十年囚禁、三年離亂之後,原本一百多人的使團僅有張騫和向導堂邑父兩人回到了漢朝的首都長安。
盡管,張騫並沒有完成當初漢武帝交給他的外交使命,月氏人並沒有同意聯合起來對抗匈奴的提議。但是,張騫將一份報告呈給了漢朝政府,報告中詳細介紹了西域各國的風土人情和物產。
接下來的數十年裡,中國人掌握的信息量幾乎是呈指數級增長,各種關於西域各國的消息接踵而至。同時,中國的文明昌盛也受到西域各國的仰慕。
到了公元前121年,漢朝已經在反擊匈奴的戰爭中獲得了數次大戰的勝利。為了突破匈奴的封鎖,漢武帝將目光放在了河西走廊上。
從這年春天開始,霍去病率領軍隊針對河西走廊的匈奴軍隊進行了兩次大戰,史稱河西之戰,將河西走廊納入漢朝版圖,切斷了匈奴和西羌的聯系,徹底打通了與西域各國交流的通道。
從這個時候開始,絲綢之路可以說正式開通,中國和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的貿易、交往日漸頻繁。葡萄、石榴、黃瓜、茄子、菠菜、蘿卜等農作物先後傳入中國,並且一步步成為中國人餐桌上的常客;中國的絲綢、藥材、陶瓷、金屬制品等等也通過絲綢之路運往西方。
交流和開放促進了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的進步,讓漢朝的影響力大幅度提升。到了漢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中國的領土往西拓張到蔥嶺,新疆地區成為我國領土的一部分;往北更是徹底降服了驕橫百年的匈奴。
上圖:日本人繪制的漢朝影響力范圍圖
而且此時恰逢希臘化的風潮退去,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更是與日俱增。除了中國文化的輸出,西方的優秀思想文化也開始進入中國。
到了東漢時期,人們已經知道西方有一個同樣強大的羅馬國,並且對羅馬國的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認識。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並且帶來了造塔技術,讓中國傳統建築的「高度」得以上不止一個台階。
唐:繼往開來,再造輝煌
唐朝,中國繼漢朝之後的又一個巔峰。
因為時局動蕩、邊境不穩,在唐高祖到唐太宗早期,出於對民眾安全的考慮,唐朝初期一直奉行的是鎖國政策,不允許國人出境。
這也是為什麼常有人說歷史上的唐僧玄奘是偷渡犯,因為就當時的法律來看,玄奘擅自前往外國,確實有違規定。當時,玄奘混跡於難民之中,在很多佛教信徒的幫助之下,才得以躲過唐朝邊防部隊的監察僥幸出關。
但是沒過多久,隨著唐軍大敗東突厥獲得全勝,河西走廊再一次掌握在漢人王朝手中,被突厥封鎖多年的絲綢之路再一次暢通無阻。
玄奘以「偷渡犯」的身份前往印度,十幾年後回國時,已經被當成英雄人物,受到萬民敬仰。唐朝皇帝和政府並沒有因為他的「偷渡」而怪罪於他,反而屢次嘉獎,贈與他廟宇供他翻譯佛經、撰寫筆記,甚至屢次以達官高位相許,勸其還俗。
要知道,歷史上的唐朝並不像《西游記》中那樣尊重佛教,相反對佛教是打壓的態度。唐朝政府對玄奘和尚的禮遇,是絕無僅有的,更加說明了唐朝對向外拓展這種行為是一種鼓勵的態度。而勸其還俗這一舉動,不是侮辱,相反是一種莫大的殊榮。
再這樣的鼓勵之下,唐朝的首都長安很快便成為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唐朝的統治者也對外來文化顯示出包容和興趣。當時,包括早期基督教在內的很多外來宗教傳入中國。
唐太宗李世民甚至還接見了來自東羅馬(當時稱大秦)的基督教的聶斯托利派學者,並且了解了基督教的一些教義。唐太宗對基督教(當時稱「景教」)評價頗高,還下旨允許這名教徒修建了中國最早的基督教廟宇。
上圖:記載中國早期基督教發展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在唐朝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中國文化也在世界各地強勢輸出。在唐朝,東邊的高麗、新羅、百濟、日本等國,北方的渤海國,南方的佔城國,西方的高昌國等等,都積極學習中國文化,並以漢字作為官方文字,「漢字文化圈」真正形成。
唐朝的陶瓷技術、絲綢技術、造紙技術更是揚名遠播,一直傳播到歐洲大陸。
隨著開放的進一步加深和貿易的不斷往來,從唐朝開始,很多原本屬於奢侈品的外來貨「飛入尋常百姓家」。
比如說黃瓜,在漢朝時傳入嶺南,南北朝時候傳入黃河流域,開始被稱之為「胡瓜」,隋煬帝時期諱言「胡」字,改稱今名。(一說,五胡亂華時期石勒諱言「胡」,改稱今名。)
今天,黃瓜是便宜的蔬果。但是在以前,黃瓜一直是皇家貢品,尋常人家難以吃到。到了唐朝,黃瓜早已不是稀罕之物。
而且中國的黃瓜種植技術已經遠遠超過了黃瓜的原產地,不僅產量大,還另創了溫室培育技術,長安城的皇家貴族在早春二月就可以吃上反季節黃瓜了。
到了宋朝,黃瓜已經成為田園野趣的代表,與稀罕、外來之類的詞匯完全不沾邊了。
明朝:七下西洋,開拓海貿
唐朝中期以後,中國經歷了數百年的戰亂。加上阿拉伯帝國的崛起,絲綢之路也被阿拉伯人所獨佔,中國漸漸喪失對外貿易的主動權。
到了宋朝,中國領土大大縮水,路上對外貿易道路遭到周邊部族政權的封鎖,以至於宋朝政府不得不將目光放到海上。於是宋朝政府大力扶持海貿,加上造船技術、航海技術的長足進步,中國人很快便在東亞、東南亞和印度洋建立了自己的海上貿易圈。
可惜,好景不長。宋朝滅亡後,落後的蒙元統治者不懂海貿的意義,將中國的海關任由阿拉伯人掌控。海貿雖然未有斷絕,但是主動權已經不在中國人手中。
到了明朝,國家氣象為之一新。此時,原本繁榮的絲綢之路早已荒蕪破敗,航海成為中國對外交流的唯一出路。
上圖:曾經繁榮一時的西域關隘,到了明朝只剩下斷壁殘垣
早在明朝草創的戰爭年代,朱元璋就曾經和部下說過:古代的漢唐起於中原,步兵騎兵都非常厲害;如今我們崛起於江淮,除了步騎之外,也要重視水軍,重視海洋!
在現存的一張朱元璋時期的明朝地圖上,還依稀繪制這非洲、歐洲的位置,甚至標注了巴黎、倫敦等城市的位置。
上圖:《大明坤輿全圖》的左邊部分粗略的繪制了印度、非洲和歐洲。
明太祖登基稱帝之後,明朝政府一直致力於打擊「倭寇」為代表的各類海盜,並且為此確立了由官方主導的對外海上貿易形式,史稱勘合貿易。
所謂「堪合」,是古代對執照和簽證的一種稱呼。當時,各國使臣帶領的商船必須持執照在指定時間、指定港口停泊,由明朝官方對商品進行收購,與中國的商品進行交換,或者直接兌現為現金。其中,以明朝前期與日本之間進行的勘合貿易最具代表性。
當時,日本可以生產精良的武士刀、折扇,並且有著豐富的硫磺資源,明朝政府對這類產品加以采購,所以明朝軍隊大量裝備物美價廉的日本刀和日本硫磺制造的火藥。
而日本當時科技水平落後,無法將銅礦中的白銀提取出來,所以只能以介於銅和銀的價格將含銀的粗銅賣給明朝。
上圖:明代武術著作《單刀法選》插圖中的日本刀
明朝則向日本高價出口絲綢、剪刀、針線、墨錠等等日本無法生產的「高科技產品」和書籍、字畫之類的「文化產品」。因為當時中國國力強大,雙方的貿易往來直接使用中國貨幣進行結算,中國的銅錢在東亞各國都可以通行無阻。
不僅如此,在對外關系上,明朝更是開創了全新的模式。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二年(1369年),編纂《皇明祖訓》,將朝鮮、日本、琉球等十五個友好領邦列為不征之國,告誡後世子孫不要自恃中國富強,欺凌弱小,發動非正義戰爭。充分展現了明朝政府對這些國家和平友好外交的理念。
除了積極歡迎外國來華貿易,明朝官方也組織過大規模的出海遠洋。在1405年到1433年,在鄭和的主導下,明朝政府進行了七次大規模遠航,史稱鄭和下西洋。這七次遠洋行動雖然遭到了一些文官的反對,但是依舊沒能阻止明朝向海外拓展的步伐。
幾次下西洋中,龐大的鄭和船隊用中國生產的產品高價換取了原材料,回國後又用這些原材料加工為有高附加值的成品,繼續帶到這些地方進行貿易。
比如說,當時絲綢是中國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鄭和船隊大量進口了染料的原材料蘇木;瓷器生產也是中國長期壟斷的領域,鄭和船隊也大量采購了青花瓷所需要的呈色劑鈷藍。在這樣的貿易中,明朝政府獲利巨大,賺取了大量的黃金。
上圖:出土明代金錠,上有銘文:「西洋等處買到」
到了明朝中後期,官方主導的勘合貿易被民間的海上貿易所取代。並且隨著和歐洲、美洲等地貿易的展開,中國人的餐桌再一次被豐富,諸多我們耳熟能詳的食物都在明朝得以引進、推廣:
蘋果,原產歐洲;胡蘿卜,原產歐洲和西亞;土豆、紅薯、玉米、番茄、花生、葵花籽、南瓜、四季豆、菠蘿、甚至於今天八大菜系都離不開的辣椒,均為明朝從南美洲引進。
試想一下,沒有明朝的對外開放,以上這些食物您可就吃不著了。
歷史經驗,尤為珍貴
1644年,滿清入關,並且逐步建立對全中國的統治。滿清統治者妄自尊大,外厲內荏,可笑的進行閉關鎖國政策。在愚昧中國民眾的同時,也蒙蔽了他們自己的眼光。
上圖:明朝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
早在明朝後期,人們已經知道世界有幾個大洲,已經有人開始學習英語、葡萄牙語等歐洲語言,已經有人將中國和西歐的科技進行互補,翻譯西方的科學著作。
到了十九世紀中葉,代表著中國最高遠見、被譽為「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卻依舊愚昧的認為西洋人吃的是羊肉粉,喝的是中國茶,兩腿的膝蓋不能拐彎兒……
上圖:乾隆時期,英國使團訪問大清,看到了一個內裡無比虛弱的停滯帝國
不過,在此小編也要多說幾句。對外開放固然是好事,但是我們在吸納「洋貨」的時候也要有所堅持,不能迷失了自我,妄自菲薄。還有一點尤為重要,那就是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我們自己要掌握充分的主動權。
縱觀古代盛世的對外開放,都把主動權的掌握放在第一位。無論是漢武帝北擊匈奴奪取河西走廊,唐太宗滅東突厥穩定商道,還是明朝征討海盜、七下西洋,都是為了掌握對外貿易和交往的主動權。
元朝雖然經營海貿,可是海關由阿拉伯商人把持,並沒有中國帶來利益;清朝後期被洋人打開國門,更是讓大清淪為半殖民地。
這其中的歷史經驗和教訓,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