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GQ報道
微信id:GQREPORT
作者:劉靜
一場因聽廣播而起的省錢實驗
凌晨3點,我跳上夜路公交車,眼睛已經快撐不開了,錢包裏摸出2塊錢硬幣,叮叮當當地扔到錢箱裏。
公交開始起飛,道路上空無一人,司機變身午夜舒馬赫,一身黑衣的安全員就是領航員,「有下的嗎?!沒有……走!」
環顧一圈,除了我,還有5個乘客,其中4個戴著頭盔,身邊放著折疊單車——個個都是代駕,這趟車坐得不虧,也算是見到了城市的另一面。
這一夜已是我「3000塊 北京絕地求生」的後半截賽程:5月底,我和朋友們一共12個人拉了一個微信群,每晚匯報當天開銷,目標是把月消費控制在3000塊錢以內。
要求很簡單:
1.每天記賬,晚上分享;
2.除了水電房租之外所有消費都算上,包括淘寶、點外賣等;
3.使用已有存量可不記賬,比如家裏的米面糧油、用健身卡等;
4.貓、狗、孩子消費不算;
5.賣二手可算收入。
我被夜車公交大漂移甩得晃來晃去時,賬上的3000塊預算早就超支了。
只不過十多天真的養成了一點點節約的習慣——當天是一個心情低落的周五夜晚,我跟朋友沒有去喝一杯(人均80起),而是騎著共享單車(人均1塊5)繞著故宮轉了一大圈。
回家這段路打車要35塊左右,此刻速度相當,卻只花了2枚硬幣,這多少帶來了一點快樂。
發起3000塊記賬活動,最初是為了觀察通脹。
春天時「吃不起水果」一度是熱門話題,我在計程車上聽到電台裏主持人侃侃而談:
「隨著消費升級,以前10塊錢3斤的水果確實不太常見了,大家更喜歡買價格相對高的高質量水果……」
一男一女,兩個主持人還在電波裏一唱一和,字正腔圓的普通話,聽上去一股塑料的質感。
他們描述的生活,就像一張被美顏過頭的照片。
我憤憤不平地發了一條朋友圈:「從今天開始試試一個月3000能不能在通脹的北京活下來。」
竟然瞬間收到了70多條留言,留言極其熱烈,只有「餓死你」和「太容易了」的兩種極端。
我拉了一個12人的小群,其中包括記者、編輯、央企職員、互聯網大廠HR、高校教師、培訓機構老師,12個人平均年齡29歲,從單身、已婚到有娃不等。
大家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嘻嘻哈哈定下了群規,開始記賬。
天有不測風雲
起初,我們也找了些省錢的辦法。
剛好趕上周末,頭兩天,大家紛紛開始消化冰箱存貨——元宵節單位發的湯圓,一個月前買的牛奶,不知道什麼時候凍的蝦,還有櫃子裏堆積的速食麵和螺螄粉……
按一頓外賣30塊錢算,一天就能省下五六十。
記者小蘇開始主動逛超市。
記賬第3天,為了買一小桶食用油,她和男友騎電動車一路連逛5個超市,第一家賣15塊,第二家17塊,第三、四家沒有小桶油,第五家標價12元,結賬時一掃碼,店員發現在促銷,「10塊錢。」
「開心死了!」小蘇竟然體會到了一種5塊錢就買得到的快樂。
整個群都陷入一種錙銖必較的氛圍之中。
英語教師大詩開始每天早上在家裏泡咖啡,跟外賣咖啡比能省下十幾塊。
小蘇不點奶茶了,用家裏囤積的茶包自己沖。
每次寫稿日我總是習慣大吃大喝自我安慰,可是為了記賬,當天我去便利店買了份盒飯。
這種盒飯的菜總有種黏糊糊、剛從大錫紙包裏倒出來、用微波爐加熱、只能飽腹的快餐質感。
但是價格便宜得令我自我感動:「我在夕陽裏拿著15塊3的盒飯踽踽獨行,感覺自己簡直像甘地。」
圍繞一塊實體超市裏4塊錢的網紅雪糕,大家打開外賣APP查詢,驚訝地發現這款雪糕在電商上從2.75元、3.5元、4.5元到6元不等。
在我看來,其中一個原因,也許跟各家線上店鋪的滿減折扣券有關,很多高額折扣券不過是虛晃一槍。
編輯貍貓最早顯現出驚人的薅羊毛天賦。
她從來只用最劃算的優惠券,她在記賬第3天花了12塊錢吃了頓麥當勞:當天有一加一活動,一個雙吉漢堡 一個香芋派,只用12元。
某個生鮮電商平台常年發放15元、20元的優惠券,一些明擺著是幌子:滿189-20,完全沒有意義。
貍貓只在類似滿39-15時出手,最後還把一張助力券轉到群裏,請大家幫忙戳一下:3個好友助力後,她免費得到了一個3斤重的龐各莊冰糖西瓜。
可是羊毛並不是那麽好薅的,又一次銀行卡活動時,貍貓告訴大家這個打62折的購物機會。
然而幾個群友興奮地下載了APP後,就再也沒有提過這茬——我研究了一下APP,發現要走到實體店才能用62折購物,想想出門往返的時間成本,立刻放棄了。
我自己的消費,已經全面被電商接管,這讓我並不清楚每樣生活用品的實際價格。
6年前剛工作時,除去房租,我可以每個月只花2000塊錢,當年還沒有O2O、沒有外賣產業,吃飯就在院子裏的菜攤買把油麥菜,配頭蒜,炒吧炒吧就是一頓。
這兩年,買菜在北京變成了一件格外鄭重其事的活動,必須周末專門撥出一塊時間,找到一個大型超市,所有的水果被精美地包裝在塑料餐盒裏,當然,價格也跟著上去了。
更多生活消費正在手機上完成,生鮮上門、洗衣上門、外賣上門、買兩塊1號電池也可以送上門。
生活成本就在這些上門中悄悄提升了,很少有人真正認真去比較具體差別。
小蘇在騎電動車買油之前,甚至都不知道家旁邊有這麽多超市。
以前她上網買菜,一包40多塊錢, 只夠吃一頓。
現在,她開始試著去超市裏買菜,一次往返半小時,花30塊錢,夠做兩頓飯,蔬菜也足夠新鮮。
一切都向著欣欣向榮、勤儉節約、改過自新的方向走去,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在隨後的周一,小蘇因為省錢沒打車,早上報社的例會遲到了30秒,當場被人力逮住了。
小蘇氣呼呼地去交涉, 最後不歡而散,她被罰了500塊錢。
「原形畢露了朋友們!」
這就有點尷尬了。
拉群之初,我確實是抱有一種抗擊消費主義的雄心,原因也是老生常談的那些。
整個社會都被買買買的浪潮席捲。
我訂閱了一大把生活方式類公眾號,常常一篇文章剛看到1/3,就復制淘口令,跳轉、下單、付賬,一分鐘內腦子都不轉地完成消費。
東西都是好東西,可我囤積得太多了。
家裏的洗衣液至少還能用3年時間,化妝棉能用2年,今年手一抖,用198-100的券買了一箱電子驅蚊液,到手才發現,用5個夏天都不成問題。
我熟悉「斷捨離」、了解形容囤積癖的「松鼠病」、讀過2本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也正在用各種二手網站陸陸續續清庫存。
所有時髦的生活雞湯都喝過好幾遍了,東西來了又走,各種消費習慣還是悄悄留了下來。
▲Tidying Up with Marie Kondo劇照
在Netflix最新的真人秀節目裏,近藤麻理惠又在展示標準的日式雞湯:
「整理你所有的物品,把怦然心動的留下,把沒有感覺的都撿出來,誠摯地感謝它們這些年來的幫忙和陪伴,然後果斷地扔掉。」
那消費習慣怎麽算呢?
記賬不到一周,大家就發現,一些習慣壓根無法割捨。
每晚報賬,幾乎人人都有一條咖啡或奶茶消費,占據了每天接近1/3的開銷。
我們討論了便宜的便利店全自動咖啡,討論了某家外送咖啡品牌給企業開通的優惠券(買5送6,可低至每杯11塊錢),討論了自己磨豆子的時間性價比,但沒有人提出要戒掉咖啡。
作為一名總是睡不醒的社畜,每天開工前必須噸噸噸地大口猛灌,才能把眼皮抬起來。
另一必要支出是打車。
國企員工趙工這一個月恰好被借調到一個總部的項目組,「睜眼就來辦公室,出門已經是午夜」,比996還996,後半夜下班,只能打車回家。
雖然這個月她根本沒買什麼大件,最後還是因為夜裏高價打車,3000塊錢脆弱地超支了。
咖啡、打車,這並不是什麼白領矯情的生活儀式感,是寫字樓工作者們一種必要的生產消耗。
這個群的成員幾乎都是文職工作者,每天對著電腦螢幕幹活兒, 跟富士康流水線上的女工也差不多。
我們都處在一個龐大商業體系之中,起到一個螺絲釘的作用,只不過面對的是鍵盤、螢幕、Word和Excel文檔。
咖啡因提供運轉動力,奶茶提供幸福感,夜裏下班,叫一台車,保護身上最後一點殘餘的元氣。
這就是社畜們最後的體面。
群裏也悄悄出現了分化:幾位國企員工自帶食堂,互聯網大廠的午飯也是免費的,每天晚上報賬,幾位的開支都能保證在50塊錢以內,這幾乎可以看做是開外掛了。
一些臨時狀況也出現了,先是一位女記者背痛不止,檢查發現是膽囊結石,直接去住院做手術,告假中止了記賬。
另一位高校老師先是連續出現幾次推拿按摩費用,然後銷聲匿跡了四五天,再冒出來宣告已經是臥床狀態,在家養腰傷。
生活的重負,已經把30歲的新中年們壓倒在床,那還記啥賬啊?
群裏幾位年輕人還在兢兢業業地發著截圖,有群友眼尖,發現我的同事小吳,每餐外賣都能控制在20塊錢之內,問他怎麽做到的。
23歲的小吳得意地甩出一張截圖,來自年初的個人漫畫,作為貧窮的浪漫主義者,小吳現在連公交車都不坐了,買了一張共享單車的季卡,40分鐘通勤全靠腿。
另一個23歲的男同事兔子,金錢觀跟小吳截然相反,他最近剛剛搬到公司的步行距離,同樣半夜下班,他散著步就到家了。
「生活突然就方便了大概100倍吧!」
代價是房租漲了N倍。
兔子大學剛畢業不久,但已經有了一個極其堅硬的消費觀。
今年換房時,他也試圖找一個物美價廉的房子,但只要一到現場,很快會意識到所有「看起來不錯」都是假象。
這個房子一定有一個原因讓它變得那麽便宜:小區很破、交通不方便、或者是下水道老化甚至是插電口特別少……
每一個原因,都在教年輕的北漂重新做人。
最令他震驚的, 是一套朝陽大悅城旁邊的一居室,月租居然只要4000塊。
開開心心看完了,中介突然說,房東正在賣房,所以先不定期出租。
也就是說,哪天房東把房子賣出去了,兔子就必須要搬走,時間可能是一個月, 也可能是兩年——那個房子的便宜,是用租期不確定性換來的。
兔子自覺認清了消費的終極面目:生活的體面,是一個「完完全全遵從商業規律的事情」。
他最終選擇用金錢換時間,租在公司旁邊,每天能節省出一小時的通勤,足夠讓他睡個飽覺。
他用高價捍衛了自己休息空間後,也在另外尋找節儉的快樂:他驚喜地發現院子裏有一家老阿姨開了十幾年的理發店,每次剪頭髮只要13塊。
英語老師大詩在進程過半時,乾脆整個人消失了,她去了趟南方旅遊,回來遲遲不想補記賬目。
馬上放暑假了,這是她一年裏排課最多的季節,托福課從早到晚,7月份一共只能休息5天。
「我這麽忙圖啥呢,不就為了能掙點錢,自己想買啥就買點啥嗎……」
記賬剛剛一周,一筆賬目直接擊碎了大家的進取心:為了參加一場奢侈品的品牌活動,兔子同學斥巨資買了一雙該品牌的鞋。
巨資之巨,甚至超過了本次實驗3000塊的限額。
很多人原本藏藏掖掖,正想做假賬隱匿掉自己的超支開銷,此刻也覺得毫無必要了。
所謂3000塊的限制,對大部分群員來說,很快就名存實亡了。
除了小吳 ,群裏所有人都失敗了
文章寫到這,很明顯,這並不是一個教人省錢的攻略,也不是一個斷舍離的雞湯。
這成了一個徐徐躺平的現場——大家漸漸開始承認,一種沒有實際目標的省錢活動是無法持續的,消費習慣是生活習慣的外化,靠節省一兩個硬幣改變不了真正的價值觀。
除了小吳 ,基本群裏所有人都失敗了——
手術後初癒的女記者,花420塊買了「星巴克咖啡和兩個最新出的杯子」。
「太可愛了沒忍住。」
治好腰站起來的高校老師,中午站在人擠人的學校食堂,轉身還是帶著自己的研究生去校外餐廳吃午飯。
「總是不好意思AA」。
英語老師大詩在群裏發了個紅包後,徹底繳械投降:我覺得這個活動很酷,結果是讓我看清了自己——以前可能還會有一些「我也許可以少花點兒」的幻覺,現在這種幻覺打破了。還是激勵自己好好工作,多一點賺錢的動力吧!
▲小吳的賬本,他又一次精準地控制住了預算
我個人有一些微小的收獲:
記賬中途趕上618大促,我換了種局外人的眼光看那些「X月好物推薦」的帖子,看滿螢幕的電動牙刷小作文,看時尚博主們分享完瘦身心得後突然話鋒一轉,談起身上的那條品牌壓縮褲……
這些種草文漸漸失去了魔力,我理解她們的工作,也喜歡她們營造的閃著七彩光芒的、靠購買就能變美好的生活。
只不過我現在想把預算花到其他地方了,金錢的,時間的預算,都是。
記賬期最大的兩筆開銷,一個是近500塊錢,買了某媒體的網站年會員。
這家媒體一直在穩定提供深度的長文報導,我希望用這筆會費來逼迫自己,多把注意力放在高質量的信息上,而不是每天泡在微博和朋友圈裏,被越來越低質的信息撩撥出憤怒和抑郁。
另一個是一張680塊錢(早鳥價折後646元)的俄羅斯芭蕾舞演出票,這其實也是出於同樣的理由。
這一年我越來越喜歡去看現場表演,在那些面對面的演出裏,字幕不必被打成笑「死了」、氣「死了」,舞台上也沒有巨大的、狗皮膏藥一樣的贊助商LOGO。
所有的表演都是實時的,沒有美顏濾鏡,也沒有故意製造熱點的剪輯。
不用擔心互聯網上的實時評論,我可以安安靜靜地坐在台下,跟身邊的觀眾分享大致相同的審美趣味。
審美趣味當然是要錢的,一個格子間螞蟻和另一個格子間螞蟻的區別,也許就是在於這種精神消費。
十幾年前看《猜火車》時,那句著名的:「選擇生活,選擇工作,選擇事業,選擇家庭,選他媽的大電視機,選洗衣機,汽車,CD播放機,電動開罐器,選擇健康,低膽固醇,牙醫保險,選擇低息貸款……」
聽得我渾身躁動,堅信自己永遠是個保持憤怒的青年人。
30歲的時候,我發現,那句台詞已經降臨到自己身上,而且,我從中體會不到什麼憤怒感了。
選擇這選擇那,就是一個商品社會裏的日常生活。
3000塊月花銷挑戰,宣告集體失敗,以大家的精神勝利法收尾。
在6月底最後的截止日期,大家最後一次匯報了記賬APP的截圖。
第二天,整個群就再無聲響,非常明顯,沒有人再接著記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