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商外模江湖】外國演藝人員在中國,滿足了誰的審美想像?

本文來源:河豚影視檔案

微信id:htysda

作者:思涵

周末,798藝術區的一間書吧裏。

台上站著兩個穿大褂的男人,你來我往,互懟正起勁。

定睛一看,才會發現逗哏演員竟然是個「老外」。

懟到激烈處,中國捧哏演員調侃道:

「國際形勢很緊張啊,注意兩國影響。」

外國逗哏演員笑:

「我又不是美國人!」

外國演藝人在中國,滿足瞭誰的審美想象?

話音剛落,台下的觀眾們都會心一笑。

這是一場由中國相聲演員和外籍演藝人合作完成的演出,其中有不少拿外國人身份和文化差異開玩笑的梗。

除了中美貿易戰,還有外國演員提及此前的山東大學學伴事件:

「我有三個語伴,陪我學到天亮。」

這種調侃或許並不過時——儘管圍繞學伴事件本身的討論已經落幕,但人們對外籍人士享受超國民待遇的質疑是長期存在的。

而反映到文娛行業,所謂的「超國民待遇」更多地表現為外籍演藝人擁有相對高的收入和相對低的入行門檻。

我們選擇了外籍模特和外籍主持人兩個職業進行觀察,然後發現了這種「超國民待遇」背後的微妙之處:

它既是一種審美上的仰視,同時也是一種文化上的俯視。

他們或許享受著白皮膚、五官立體的顏值紅利,同時也屈服於中國人「金髮碧眼」的想像從而去染髮;

他們承擔著讓一個節目、一次活動變得更「高大上」的職能,同時國人也在「連外國人都在學中文、說中國文化好」中獲得優越感和自信。

至少在文娛領域裏,充滿了中國人對「老外」擰巴的想像。

「俄羅斯和烏克蘭女孩全世界最漂亮」

晚上九點,瑪麗娜才剛剛結束拍攝,從順義趕回東五環。她饑腸轆轆,點了一份金槍魚沙拉作為晚飯。

今年34歲的她,是中國傳媒大學表演系的學生。

外國演藝人在中國,滿足瞭誰的審美想象?

十年前,畢業於國際貿易專業的瑪麗娜怎麼也不會想到,有一天自己會來到中國,成為演員和模特。

2010年,瑪麗娜在交友軟件上認識了一個來自阿拉伯國家卡達的男孩。

男孩在中國做生意,也很喜歡瑪麗娜,於是幫她買了從烏克蘭出發的機票,介紹她來面試。

瑪麗娜對中國的第一印象是:

「發展比較快,有很多高樓很漂亮,高鐵也很快。」

面試不了了之,瑪麗娜後來去了北京雅寶路的「俄羅斯城」工作。

但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來雅寶路進貨的俄羅斯商人越來越少,公司很快就辭退了瑪麗娜:

「他們只能留中國的員工,因為外國人要的工資更高。」

這次失業成為了瑪麗娜踏入演藝行業的契機——她臨時找了一份在俄羅斯餐廳唱歌的工作,一個晚上唱三首歌,雖然她唱得並不好,但報酬比在雅寶路賣貨還要高。

瑪麗娜嘗到了甜頭:

「我想這個行業應該適合我,我也比較喜歡。」

外國演藝人在中國,滿足瞭誰的審美想象?

▲箭廠視頻《中國電商外模江湖》

瑪麗娜由此認識了一些混演藝圈的外國朋友,開始接一些廣告拍攝、商場走秀的工作。

「外國人的工資高」讓她失去雅寶路的工作,卻也讓她在模特圈過得比中國模特更滋潤一些。

一位外模經紀人告訴娛樂資本論,外國模特拍廣告的平均時薪在1000元左右,而中國模特接同級別的單子只能拿到2000元/天的報酬。

和瑪麗娜這樣的中途轉行不同,有許多烏克蘭、俄羅斯的姑娘是專門為了做模特而來到中國的。

「俄羅斯和烏克蘭女孩全世界最漂亮,連美國人也這麼說。」

她們有的是中國經紀公司通過當地經紀人介紹而來,有的是親戚朋友口口相傳拉來的,「中國的市場好、工資高」是這些東歐姑娘們常說的話。

在中國商家的眼中,這些白人面孔可以讓品牌變得更洋氣、更高級;

而在她們眼中,中國才是那個更「洋氣」、有更多賺錢機會的國家。

她們源源不斷地湧向中國。

在箭廠視頻《中國電商外模江湖》拍攝的英模文化經紀公司,一個月就會出現25個新簽約的外國女孩,由此可以管窺飽和的外模市場。

外國演藝人在中國,滿足瞭誰的審美想象?

▲箭廠視頻《中國電商外模江湖》

瑪麗娜的身高只有1.67米,她很快發現自己在模特圈並沒有競爭力。

像她這樣沒有經紀公司、出沒於各大微信群接活的外國女孩,在模特工作以外還能接觸到劇組的試鏡機會。

但瑪麗娜依然碰壁,一同試鏡的競爭對手有的比她年輕、有的比她個子高。

瑪麗娜不想離開中國,她萌生了去專業院校學表演的念頭,「有了專業畢業證,也許工資會更高。」

以下影片為《中國電商外模江湖》

「導演你告訴我要什麼感覺,我能演出來」

2010年,耶果拿到了「漢語橋」的烏克蘭賽區冠軍,遠赴中國參加決賽。

外國演藝人在中國,滿足瞭誰的審美想象?

現在回想起來,當初湖南衛視的《漢語橋》和北京衛視的《北京客》捧出了一批活躍在中國電視螢幕的外籍主持,其中也包括耶果。

外籍主持主要面向的是電視主流媒體和一些政府支持的活動,似乎比隱藏於淘寶商家圖背後的外模行業要高端一些。

但和外模一樣,很多外籍主持也會接各種各樣的工作,廣告、演戲、配音。

「他們沒有把自己當藝人,覺得我就是來掙錢的,隨便誰給我活,我就願意去。」經紀人歪歪無奈地說。

兩年前第一次和耶果合作,歪歪就驚了:

「這個價錢的活兒他也接?」

她曾在湖南衛視工作,對《漢語橋》出身的耶果還有印象。

她沒想到,同樣是在中國待了七八年,當時耶果的活動報價會比自己帶的金小魚低了近十倍。

歪歪覺得,以前耶果的報價提不上去,與亂接活導致沒有明確的身份定位有關,「人家需要一個外國人的時候能想到你,但真正需要一個主持人的時候不會想到你。」

外國演藝人在中國,滿足瞭誰的審美想象?

目前,歪歪是圈內罕見的和外籍主持人建立長期穩定合作的經紀人,她用帶藝人的方式去帶耶果這些外籍主持,根據他們各自的定位來篩選平台和工作。

「當時直播非常火的時候,很多人來找金小魚,我們都不做。小魚走的是大平台,主持環球春晚、北京國際電影節這些,一旦去直播帶貨,路人會覺得你只是一個外國網紅。」

她甚至會在媒體上給外籍主持們發活動宣傳稿,「這樣一來,別人一搜你的資料,能知道你還有動態、最近在幹什麼,這個其實很重要。」

外國演藝人在中國,滿足瞭誰的審美想象?

耶果們的工作主要來自於二三線電視台的文化和旅遊節目,還有一些帶有「國際」字樣的線下演出活動。

與外模是憑借異域面孔吃這碗飯不同,外籍主持人貢獻的是白人面孔講流利中文這件事的戲劇感。

有時候,他們會在臨上場前收到剛剛確定的領導名單,必須保證一字不錯地念下來——在這樣的磨練下,他們的中文越來越好。

不過,隨著耶果們變成中國通,另一個難題又來了:

他們漸漸失去了對中國文化「大驚小怪」的本能,而這種本能卻是很多綜藝節目邀請老外所希望看到的。

於是,表演也成為了外籍主持人的必備功課。

明明已經吃過臭豆腐,卻還要在長沙做節目時調動自己第一次看到臭豆腐時的表情,重新表演出來。

外國演藝人在中國,滿足瞭誰的審美想象?

「我們常常會說,導演你告訴我,你到底要什麼感覺?我演,我能演出來。」

聰慧讓他們學會了最難的漢語,也學會了表演中國人想像中的「老外」。

擰巴的「老外」想像

中國市場為什麼需要那麼多的外模?

瑪麗娜的答案很可愛:

「不同的人互相吸引。」

一位外模經紀人則直言,「外國人長得就是更好看。」

而這個「外國人」,指代的往往只有白人。

外國演藝人在中國,滿足瞭誰的審美想象?

在中國,絕大多數的外國模特和主持人都是白人。

無論是看到外模拍的廣告圖便隱隱覺得品牌更高級,還是聽到外籍主持人用流利的漢語贊嘆中國文化就通體舒泰,本質上都是這種偏愛白種人的審美觀在作祟。

有趣的是,這種審美取向也並非一味地推崇白人。

它既包含著扭曲與誤解,同時也成為抒發文化優越感的道具。

「金髮碧眼」就是中國市場對白人面孔最典型的誤解,實際上絕大多數白人的發色都是褐色、深咖啡色等深色。

有一次去參加活動,臨上飛機前歪歪接到對接人的電話,問她能不能帶女主持人去染個金髮?

那個姑娘不太願意染,結果主辦方甚至給她準備了一頂金色的假髮,讓人哭笑不得。

而當外籍藝人們越來越融入中國,他們有時也不得不迎合這種誤解從而保留自己身上的「老外標籤」。

不少外籍藝人主動去染了金髮,來不及補色的時候會暴露深色的發根。

瑪麗娜說,烏克蘭人覺得染金髮是輕浮女人做的事。

而來到中國,染金髮則讓她成為一個「普通、正常的外國人」。

白人們在中國的市場要求下重新尋找「美」的位置,這是一個商業行為。

在箭廠視頻《中國電商外模江湖》中,有經驗的外模會告訴新人不要表情太僵太兇,「中國人喜歡甜美的微笑」;

動作不要太大,中國顧客不喜歡誇張的動作。

儘管剛開始可能對此感到「confused」,但她們漸漸都會成為深諳中國人審美的資深外模。

外國演藝人在中國,滿足瞭誰的審美想象?

另一方面,在外化的審美之外,外籍藝人的存在也成為國民抒發文化優越感的出口,這就是為什麼旅遊節目和文化節目格外需要外國面孔。

畢竟,大好河山和歷史文化,都是中國最值得驕傲、也最需要誇耀的對象。

這種需要白人作為他者的認可得來的成就感有些微妙和複雜,驕傲的當下和自卑的傳統摻雜在一起。

奇妙的是,在這些外籍演藝人的心目中,中國可能完全不需要自卑。

雖然在觀眾眼中,這些白人面孔籠統地代表著「歐美」,但實際上他們大多數都來自於俄羅斯、烏克蘭這幾個發展中國家。

與祖國相比,他們口口聲聲地感嘆著中國的經濟發展好、市場廣闊、工作機會多、工資也高,希望能夠有機會在這里安家。

九年前通過交友軟件來到中國的瑪麗娜,仍在盼望自己能在中國遇到一段心儀的戀情、安定下來。她會在去國貿的時候用軟件搜附近的人,「因為國貿那邊的人工作好、賺得多。」

如此種種,構成了外籍演藝人市場的兩面真相:

一面,是我們仍然沒有擺脫百年前落後歷史所帶來的崇尚西方的審美;

另一面,對於許多來自發展中國家的打工者而言,中國的市場擁有著無與倫比的吸引力。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