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堡壘》倒掉了,中國的電影有救了

上映三天,《上海堡壘》的豆瓣評分已下探到3.3。

8月11日,導演在微博公開道歉,他用的梗是近日網友的批評:

「如果說流浪地球為中國國產科幻開了一扇門,上海堡壘就是把它關上了。」

▲6月25日,由滕華濤執導,江南同名小說改編,鹿晗、舒淇領銜主演的科幻戰爭電影《上海堡壘》開啟北京站校園路演,學生在鼓掌

本文來源: 互聯網與娛樂怪盜團

微信id:TMTphantom

作者:怪盜團團長裴培

在上映的第一天(8月9日),《上海堡壘》似乎還是有救的:兩小時票房破6000萬,超過《哪吒》;首日票房7500萬,略遜於《哪吒》。

雖然《哪吒》已經上映15天,進入生命周期尾聲,但是畢竟是今年的現象級大片,《上海堡壘》略微跑輸它,不算丟人。

可是到了8月10日,一切都原形畢露了:截止下午1:45,《上海堡壘》的上座率只有4.1%,票房占比遠遠低於排片占比——各大影院肯定會紛紛調低排片場次。

貓眼專業版的票房期望值降低到了2.04億,比以前最悲觀的市場預期還悲觀。

毫無疑問,《上海堡壘》垮掉了,崩潰了,徹底失敗了。

電影專業人士大概不會對此感到意外。

2019年3月,當《流浪地球》紅透半邊天之時,我諮詢了兩家電影發行公司的朋友:傳說中的《上海堡壘》,也是科幻題材、也是號稱工業標準高超,票房會好嗎?

兩位朋友異口同聲地回答:不會!

我追問:為什麼不會?

他們說:你去看看演職人員表,就知道啦。

《上海堡壘》導演滕華濤,編劇韓景龍、江南,主演鹿晗、舒淇。

這個主創人員名單其實還好,除了一個巨大的、扎眼的問題——鹿晗。

以下是電影預告:

從2016年以來,由這種「流量明星」主演的電影,票房幾乎就沒有成功的例子(我知道有人會拿《西遊伏妖》跟我杠,但那是周星馳的功勞,不是吳亦凡的功勞)。

鹿晗的形象和調性完全不適合科幻片,他以前代言《星球大戰》系列的效果也不好。

而且,自從2017年8月公布戀情以來,鹿晗的流量也在走下坡路,甚至快要失去「流量」這個保護傘了。

我確實很想問出品方一個問題:為什麼要請鹿晗演男主角?

這是基於什麼樣的邏輯?肯定不會是藝術邏輯,只有腦子進水的人才會覺得鹿晗有演技。

也不太像是商業邏輯,因為鹿晗在票房端就沒怎麽證明過自己。

難道是想讓鹿晗和舒淇組CP嗎?這可真是一幅詭異的場景。

總而言之,這暴露了出品方和製作方的思維混亂、定位不清,也能解釋為什麼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莫名其妙、缺乏統籌、極不協調。

有趣的是,如果暫不考慮鹿晗的問題,從牌面上看,《上海堡壘》是有希望的:科幻題材,熱門小說改編,江南的人氣不下於劉慈欣,中影出品,暑期檔……

《流浪地球》中的人類是在與天災作鬥爭,帶著濃厚的絕望情緒;《上海堡壘》中的人類則是在與外星侵略者作鬥爭,帶著濃厚的熱血情緒。

按照「流量思維」,或者「投資人思維」,這個片子一定會火。

謝天謝地,「流量思維」在這裡失效了。

它沒有考慮到劇本(這是重中之重),沒有考慮到導演風格和技法,沒有考慮到工業標準與敘事的統一,沒有考慮到演技,沒有考慮到作品調性,也沒有考慮到近年來觀眾的不斷成熟。

總而言之,「流量思維」或「投資人思維」只是在電影項目的表層打轉轉,根本未曾深入內核。

看起來,你可以把許多流行的、成功的要素搭起來,這就是在影視行業常見的「碼盤子」。

現在,無論怎麽「碼盤子」都難以避免失敗的噩運,因為影視作品的核心競爭力早已轉移到「碼盤子」之外去了。

2017年《戰狼2》爆紅之時,吳京表示,曾經有投資人要求他在片子裏加入一個流量小生(有人猜測是吳亦凡),被他拒絕,那筆投資也就沒有到位。

當時,投資圈對這個故事半信半疑,畢竟流量小生的神話還沒有徹底破滅。

2019年《流浪地球》爆紅之時,形勢很明顯了:這個作品裡僅有的「大腕」是吳京、吳孟達,前者是大叔輩的,後者是爺爺輩的;它倒是捧紅了屈楚蕭等「新一代流量小生」。

如果把屈楚蕭換成鹿晗會怎麽樣?有人能想象嗎?反正我是無法想像……

事實上,主流觀眾遠比「投資人」或「流量思維信徒」更懂得電影的好壞。

早在上映前幾個月,《上海堡壘》在豆瓣上就是惡評如雲。

在上映第一天,《上海堡壘》豆瓣評分4.3、貓眼評分6.8、淘票票評分6.5,這基本就屬於「沒法看」了。

豆瓣上僅有的一些三無小號打的五星短評,被毫不留情地踩了下去。

這讓我想起2013年的《小時代》,也是在豆瓣上人人喊打,也是還沒上映就惡評如雲;不同的是,《小時代》的票房在罵聲中突破了4億,《上海堡壘》卻連2億都遙不可及。

平心而論,《上海堡壘》的發行、營銷方已經足夠努力了。

8月8日~9日,這部電影在微博、微信公眾號、百度搜索熱度都是第一名;僅僅9日一天,就出現了269條熱門微博,尤其是鹿晗的粉絲團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上海堡壘》有四個微博話題的閱讀量都超過了10億!在此之前,片尾曲MV、「終極版預告片」早就在各大社交網絡進行了多次預熱。

然並卵。上海堡壘還是垮了。

微博上那些動輒幾十億的恐怖閱讀量、動輒幾千萬的恐怖轉發量,真正轉化為票房的還不到百分之一。

俗話說人倒黴了喝涼水都塞牙,《上海堡壘》也不例外——上映次日,上海地區就遭遇罕見台風,原定的大票倉現在無人出門看電影。

不過,這只是棺材上的最後一顆釘子而已,因為就算在長三角之外的城市,《上海堡壘》的上座率也毫無意外地慘淡。

何況,由於今年暑期檔出現大量撤檔、換檔,《上海堡壘》已經占了很大的便宜了。

試想想,如果它在首映時的對手不是已經上映半個月的《哪吒》,而是剛剛上映的其他佳片,恐怕連2億票房都收不回來!

早在四五年前,跟各路投資人、互聯網巨頭聊電影的時候,我就不厭其煩地反復指出:

「對於電影,以及任何敘事性的內容產品而言,內容質量本身都是最重要的。」

「我們首先需要一個好故事,還需要合適的風格或調性,然後是良好的工業標準。」

「如果做到以上三條,那麽至少已經觸及了成功的及格線,接下來就交給天意了。」

「如何做到以上三條呢?只有天才、努力和經驗三者的結合,除此之外別無捷徑可言。」

很多投資人表示,他們不反對上述說法,但是「很難判斷內容質量」,無法執行上述路線,所以更傾向於用流量明星、熱門話題等方式去「走捷徑」。

每當此時,我都會嚴肅指出:

「做不好並不是不去做的理由,就像一個學生下個月就要考試了,他發現自己還有很多題目不會做;此時他絕不能想著作弊、盤外招,而應該老老實實地去復習。」

「作弊或許能夠解決一次考試的燃眉之急,但是最終會毀了你。」

自從2016年以來,觀眾一直在用腳投票,教育投資人、媒體和「流量思維信徒」。

《上海堡壘》只是這一系列教育行為的高峰,也是「流量思維」徹底破產的象徵。

令人惋惜的是,《上海堡壘》在創意和工業標準上有一些可圈可點之處,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大爛片」;但是,錯誤的指導思想和「碼盤子」方式毀掉了一切。

最後說個題外話。

今年3月底,我曾經跟《上海堡壘》的出品方之一(名字就不點了)聊過電影項目。

對方很嚴肅而急切地問我:如何拍一部「確保能去歐洲三大電影節(戛納、柏林、威尼斯)」的華語電影?

我被這個問題嚇住了,只能反復表示:不存在「確保」的可能性,就算是第一流的大導演、大制片人,也不能預測自己的下一部電影能不能去戛納。

至於拿錢開路,那是更不可能的,因為大電影節從來就不缺錢。

話雖如此,他們還是反復追問我:存在什麼「公式」或「捷徑」嗎?有什麼性價比最高的「參展獲獎之道」嗎?

我只能回答:用心做好內容,講自己內心想講的故事,保持赤子之心,注意完成度,這樣就可以了。

我的回答肯定沒有讓他們滿意。

這種毫不過問內容本身、只想著「公式」或「捷徑」、盲目追求高舉高打的「流量思維戰略」,肯定也不會讓廣大觀眾滿意。

看,市場已經這麽說了。

《上海堡壘》垮掉了,中國的電影有救了。

閱讀原文

成龍進駐中國農村短視頻龍頭【快手】,也成為了一名「老鐵」;半個月粉絲五千萬

xxx

媒體梳理都美竹陸續爆料吳亦凡性醜聞的始末,吳亦凡這次再不涼的話..

xxx

吳亦凡是多個頂級品牌的中國代言人,這一次,資本會拋棄吳亦凡嗎?

xxx

中國大明星吳亦凡遭網美爆料性醜聞,多個品牌已宣布切割吳亦凡

xxx

哆啦A夢50歲,靜香終於嫁給大雄了,網友:但她真的會幸福嗎?

xxx

經典名作《魔戒》在中國大陸重映,為什麼拿到很多一星差評?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