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引進中國的《十萬個為什麼》背後的那些奇葩往事

本文來源:跳海大院

微信id:meerjump

作者:院辦碳酸狗

作為一隻從小看《十萬個為什麼》長大的小學雞,你可曾想過為什麼這套問題加起來,還沒3000個百科全書,為什麼要叫十萬個為什麼呢?

因為一場翻譯車禍。

1929年,《十萬個為什麼》原作者伊林,本打算借用偶像吉蔔林的名言「七百萬個在哪裡」來作為書名,但因為英語水平太差翻譯錯了,把「七百萬」譯成了「十萬」,才有了今天這個書名:

▲「and seven million whys」

連seven和ten都分不清的譯者,在中國,大概會被英語老師直接送出會心一擊:「把seven能譯成ten,你咋不把boy的復數譯成gay呢?」

但「十萬個為什麼」雖然虛有其名,但起碼叫起來足夠響亮——

可以讓人每次默念書名時,都能像那隻尖叫土撥鼠的表情包一樣,感到一種迷の爽快。

所以1934年,開明書店將這本書引入中國時,也索性將錯就錯,沿用了這個誤譯。

把十萬個為什麼引入中國的,是中國當時最潮的人

最開始把《十萬》帶進中國的,是當時開明書店的老板章錫琛,他看準了當時童書市場的空白,投入當時頂級的出版資源,將《十萬》一路推廣成了超級IP。

但在那個有點封建的時代,像章錫琛這樣思想前衛的潮人,卻被一群老頑固搞得很慘。

在別人還糾結,科普生理衛生知識算不算耍流氓時,章錫琛就在自己主編的《婦女雜誌》中,公開討論了新性道德中的三人性行為:

▲章認為只要不危害社會,多人性行為完全無罪。

在談性色變的年代,提多人性行為合理的章錫琛,簡直是一個車速快到該被拘留的老流氓。

所以當時的北大教授陳百年,直接寫了一篇10w+的爆款文章,諷刺章的觀點是「一夫多妻制的新護符」:

▲現代評論第一卷第十四期,《一夫多妻制的新護符》

一石激起千層浪。文章發布不久後,章錫琛就被罵得比咪蒙還慘,甚至因為高層的限制,他都不能在主編的《婦女雜誌》上,發表反駁陳百年的文章。

此時,站在章錫琛一邊的魯迅,眼見自己的隊友就要GG,於是親自下場——

不但在自己主辦的《莽原》上,刊登了章錫琛的《與陳百年教授談夢》,還在雜志末尾《編寫完記》中,直言陳百年是非不分,讓人感到莫名其妙。

▲魯迅日記中提及幫忙刊登駁文和陳百年道歉的日記

面對魯迅的怒火,自認弟中弟的陳百年選擇光速認慫,並立刻寫了一篇表達歉意的公關稿,發表在了《莽原》第六期中,保證從此後不再就新性道德發表意見。

但面對已經發酵的輿論,被罵懵逼的高層,索性直接辭了章錫琛,告訴社會各界,這熊孩子我不要了,你們愛咋地咋地。

被辭退後,章錫琛也很郁悶,因為他發現自己再能辯,傻子們也聽不懂自己講什麼。

於是決定從娃娃抓起啟發民智,所以1926年時,他創立了以出版青少年讀物為主的開明書店。

▲開明書店舊照

民國時期的開明書店,比新中國的出版社還牛逼

1926年到1934年間,看童書比看女人還準的章錫琛,先後讓開明書店出版了《木偶奇遇記》、《愛的教育》、《風太太和雨太太》等一些列,在當時膾炙人口的新奇童書。

這些銷量奇佳的童書,讓開明書店當仁不讓的成為了當時,唯一現象級的兒童出版社,幾乎每推一本書,就火一本書。

而蘇版《十萬》,則是開明書店這個「王牌經紀人」手下,吃到最多資源,熱度最高的大咖。

但就和中國新歌火了後會有新說唱一樣,1958年,少年兒童出版社,決定「借用」《十萬》的IP,蹭著這波熱度推出中國人自己的《十萬》

但剛開始籌備,他們就發現自己居然找不到寫手。

雖然當時搞科研的人很多,但這幫理工男女們,讓他們寫論文還行,輪到給小孩寫科普,僵硬的文風和車禍現場沒有任何區別。

就在編輯部犯難時,一個叫葉永烈的普通大學生,走進了大家的視野:

▲葉永烈照片

比起其他北大化學系的學生,葉永烈唯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家裏人很支持他讀課外書,在那個經濟不富裕的年代,葉永烈是少數,能伴隨蘇版《十萬》長大的幸運兒。

正是受到蘇版《十萬》中,伊林活潑俏皮寫作風格的影響,在大三時,他就出版了一系列,以碳原子為主角的科學小品《碳的一家》,引起了當時《十萬》編輯部的注意,並收到了約稿函。

▲碳的故事

看到葉永烈的樣稿後,編輯部發現葉永烈正是那種能讓小學生都讀得懂C語言的科普鬼才。

為了讓《十萬》盡快出版,他們直接讓葉永烈寫了322個為什麼的答案,等於第一版《十萬》中,有1/5都是葉永烈一人完成的輸出。

▲初版十萬個為什麼

可能連章錫琛自己都沒想到,這個和開明書店差不多年紀的男孩,竟真的成為了自己啟蒙計劃中的受益者,甚至接過了自己的接力棒,成為了國版《十萬》的開路先鋒。

試想,如果當年沒有開明書店,

一是蘇版的《十萬》在中國能不能火起來,會成為未知;

二是此後國版《十萬》的籌備中,必然會失去許多思想被啟蒙的新生代科普作家,留下不可磨滅的遺憾。

如果你不信的話,也可以參考一下特殊時期,脫離葉永烈們這類科普作家後,被魔改後的《十萬》有多麽魔幻。

第三版《十萬》是一冊末日生存指南

第三版《十萬個為什麼》誕生在60-70。

在那個特殊時期,十萬個為什麼的編輯部被迫解散,取而代之的,是由各地工農兵組成的「臨時編輯部」——

而只會拿槍殺敵,不會用筆碼字的老兵成了編輯後,問出的卻都是一些,小朋友一輩子也想不到的「為什麼」:

作為一個背誦八榮八恥長大,連蟑螂都不敢殺(怕被直飛面門)的清純女孩,院辦只知道蹦迪時,雙腳必須離地,從來沒有、也不敢想過刺殺人的時候雙腳該放在哪裡。

但由於動蕩年代的背面,就是一觸即發的戰爭,所以當時《十萬》裏的很多問題,都是為了讓末日來臨時,小朋友可以多活幾集。

如果我把書名遮起來,你肯定猜不到這是《十萬》的內容:

第三版《十萬》的內容,真的是一群特戰老兵寫的。

他們就像和孩子玩捉迷藏,跑到池塘底部用吸管呼吸的爸爸一樣,竭盡自己所能描繪戰術細節的同時,他們完全忘記了讀者是小朋友的事實——

▲小朋友內心os:我並不care怎麽打坦克。

但因為編撰這本書的工農兵兄弟們,大多都是文盲,所以其中一些答案反而成了小朋友們的「送命題」:

▲看到這裡,你應該懂什麼是特殊時期了吧?

書中講到,遇到核爆,只要像鴕鳥一樣把自己藏起來,就不會受到傷害——至於輻射?

只占全部傷害不到20%,只不過是西方國家用來嚇唬大家的噱頭。

▲是真是假,你自己體會就好

但畢竟第三版《十萬》誕生在特殊時期,沒有能力像其他幾版《十萬》那樣,每一個問題都是花大價錢征集,從小朋友嘴裡「求」來的為什麼。

如此一來,問題質量的差距便很明顯。

沒有概念的話,可以對比一下第四版《十萬》的問題目錄:

▲其中的一些問題是不是很眼熟?

在刪掉第三版《十萬》中的抽象問題後,第四版《十萬》最終成為了80、90後童年的獨家記憶,有的人甚至表示要當傳家寶留給孩子:

▲為什麼蒼老的容顏會和發黃的紙張一樣?

在那個手機信號還是2G,電腦都是奢侈品的年代,擁有一套《十萬》對渴求知識的孩子們來說,吸引力和最想要的玩具是一樣的:

▲院辦也曾捨棄遊戲機,換一套《十萬》

仔細想想,距離院辦上一次看《十萬》,仿佛已經過去了十幾年。

想到這裡,院辦不禁思考: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裏,還有人看十萬個為什麼嗎?

答案是他們不但還看,而且擁有3000個嶄新問題的十萬,比從前的《十萬》要與時俱進的多。

科學松鼠會的元老「瘦駝」,在修訂第六版《十萬》時,提出必須將「保護環境」的科普,加入到動物分冊的寫作中去。

因為:「在環保氣氛日益濃郁的今天,再單純地解釋什麼是魚翅、燕窩,就太不合時宜了。」

除了在提出問題的思路上有所改變外,在問題的內容上,第六版《十萬》裏,更是結合了最新的互聯網技術,提出了許多成人都不懂的「為什麼」:

看到「雲計算究竟是一朵什麼樣的雲」時,連系統都不會裝的院辦,突然懂了為什麼每次吵架,都會被10歲侄女翻白眼吐槽:「算了,懶得理你這個什麼都不懂的老東西」

雖然心裡一些不服氣,但看到下面這個我曾經信以為真的辟謠答案後,我沉默了:

我作為曾買過天價防輻射水晶手鏈,完事被狗友瘋狂嘲笑的鐵憨憨,我意識到,沒有十萬個為什麼的《十萬個為什麼》,真的改變了中國年輕一代。

▲Science發表《十萬》對近50年來國民素質的影響論文

十萬個為什麼,到底有多少問題並不重要,甚至最新版的十萬個為什麼裏,將近20%-30%的問題,都沒有固定答案——

就好比青春期時,陪伴我們長大的《走進科學》一樣,沒有人care節目中的弱智答案,真正讓大家興奮的,是在刺激的氛圍裏,探索真相的過程。

《十萬》能火到現在的原因亦是如此,比起輸出知識,它輸出的更是一份讓小孩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動力。

如果有錢有時間,院辦真摯的建議大家去看看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

因為只有緊跟時代步伐,主動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在未來,你才能辯得過那些05、10後。

而不是被吐槽成老東西後,發現自己玩個填字遊戲還得打開百度:)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