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最近批評中國防火牆,大陸的黨媒用社論反擊,看看是怎麼說的?

環球時報隸屬於人民日報,屬於黨媒(官媒),其社論就當作是官方說法吧。 

最近包括紐約時報在內的西方媒體,撰文批評中國大陸的防火牆,例如紐約時報的這篇文章:
美國把中國「防火長城」首次列為貿易壁壘


環球時報於4/11凌晨發表社論,捍衛中國防火牆存在的價值,稱之為「必將得到歷史的正面評價」,以下是全文:

有兩家美英雜誌的網站在中國受到訪問限制,《紐約時報》等與這些媒體就像大V相互聲援一樣,營造出指責中國屏蔽西方網站的輿論氛圍。另據報導,美國貿易官員上月底首次將中國「網路防火牆」列入一個貿易壁壘年度清單,宣稱中國屏蔽網站的現象「有所惡化」,給外方造成「巨大負擔和損失」。

對境外極少數網站或其有害內容進行訪問限制,同時又要保持中國網路與世界的整體聯系,維護資訊的全球流動性,這需要很強的資訊技術能力才能做到。中國做到了這一點,從而形成了中外之間既溝通,西方輿論力量對中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又沒那麽容易的格局。

網路防火牆不是真正的「牆」,而是針對網路上一些具體有害或不安全資訊源采取精確封堵的管理系統。它帶來了中外之間一定程度上的不方便,但是應當說中外社會對這種不方便有了較強適應性,它可能帶來的一些損失得到了相應的規避。

需要挑明的是,由於網路的出現和發展都高度對應了西方社會經濟及政治演進的節奏,它幾乎「自帶」了西方所主張秩序和規則的大量元素。它維護了西方已有的競爭優勢,對西方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起了加固作用,也使得後發國家保持政治上的獨立性面臨更多困難。

「網路防火牆」重新鞏固了網路時代中國主權受到侵蝕的部分,它讓西方肆無忌憚對中國做意識形態滲透甚至引導我們政治注意力的勢頭得到遏制,為中國學習使用網路技術創造了相對從容的環境,為我們解決一些深層難題贏得了時間。

比如西方媒體近年來不斷策劃拋出重大涉華政治報導,試圖主導中國全社會注意力的方向,直接為我們設置政治議題。「網路防火牆」可以說迎頭痛擊了這種企圖,讓西方媒體的一波波努力幾乎付諸東流。

「防火牆」的這一關鍵作用必將得到歷史的正面評價。當然,這不意味著「防火牆」就一定是某種永恒的東西。我們相信它會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當時的具體情況而織密或變疏,當中西軟實力逐漸實現平衡之後,「防火牆」的存在價值將逐漸淡化。

我們還相信,保持開放性和捍衛自主性會是長期受到同等重視的中國網路發展原則,因為它們都關係著中國社會的核心利益,所以短時間內的調節重點或有所側重,但它們總體上的和諧統一趨勢不容置疑。

西方控制著全球網路超級資訊平臺的價值傾向、議題設置權以及主要資訊的政治針對性等等。西方輿論力量試圖在中國社會裡長驅直入,並且宣揚這是現代世界的首要原則,他們是想把中國社會治理的政治和輿論部分進行歸零,讓西方主導的秩序和規則完全覆蓋中國。

中國人切不可被西方忽悠了,忽視了「防火牆」出現的復雜背景。其實貿易自由化對世界發展更具實質意義,但是看看美國搞出了多少壁壘吧。美國人至今不許中國的華為公司進入美國一些領域,宣稱這危及美國的國家安全。他們把自己的國家利益看得高於一切。

最重要的一點或許是,「網路防火牆」要幫著中國變得越來越強大,更有承受力,而不是真的讓我們變得封閉和脆弱。「防火牆」的世界經驗很少,中國只能摸索著做,通過它實現中國綜合利益的最大化。

「防火牆」顯然不是可以讓我們高枕無憂的真正「長城」,也成為不了面對各種外部衝擊的「萬能鑰匙」,對此我們一定要非常清楚。它為我們贏得的時間和自主性必須充分利用起來,構建我們真實的軟實力和彈性、韌性。後一點我們做得越好,「防火牆」就將被證明越成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