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遷都,那些城市們

本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中國科學院旗下)

微信id:dili360


朝代和政權更迭

推進著中國歷史向前湧進

中國人的世界觀與精神風貌

在長久的歷史演化中形成

在此過程中,「都城」

從南到北

由西向東

遷移,是如此理所應當

陜 西

咸 陽

中國第一帝都

水之北為「陽」,山之南為「陽」

咸陽位於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

山水俱陽,故稱咸陽

咸陽遍地秦磚漢瓦

境內文物景點多達4951處

五陵塬上有漢高祖長陵、漢景帝陽陵、

漢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

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

等28位漢唐帝王陵寢

被譽為「中國的金字塔之都」

▲茂陵

陜 西

西 安

絲路之源起

古稱「長安」、「鎬京」

與義大利羅馬、希臘雅典、

埃及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

在《史記》被譽為「金城千裏,天府之國」

中國文明與東亞文明的中心

享有「中華民族搖籃」之美譽

由周文王建立

大約建於公元前12世紀

距今已有3100多年未間斷的城市發展史

先後有周、秦、漢、唐

21個王朝和政權在這裡建都

是13朝古都(一說17朝)

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和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

聞名遐爾的「絲綢之路」

就是以西安為起點的

▲西安古城南門,攝影 | 李起棟

山 西

大 同

北方鎖鑰

大同古稱雲中、平城

曾是北魏首都,遼、金陪都

牆體高約14米,比西安古城牆高2米

最寬處16.6米

比南京古城牆最寬處還寬6.6米

城牆上有62座門摟、角樓、望樓

城門樓四座,其中南門城樓最雄壯

城牆四角雄峙著四座角樓

尤以西北角樓為最

呈八角形,稱為乾樓

▲華嚴寺,攝影 | 江邊鳥

河 南

洛 陽

華夏神都

洛陽先後被夏朝、商朝、

西周、東周、東漢、曹魏、

西晉、北魏、隋朝、唐朝、

武周、後梁、後唐、後晉

等十幾位風格迥異的裁判選中

作為龍興之地,定都建國

洛邑古城被譽為「中原渡口」

由古至今是華夏文明的代表

歷經十三朝古都

漢族文化與多民族文化共融

北方文化與南方文化交錯

鄉野文化與宮廷文化同息的文化特征

為中華民族文化之林增添了一副

深邃而博大的區域人文的精神畫卷

因此還被稱為「文化聖城」

▲龍門石窟

河 南

開封

汴京富麗天下無

夏朝、戰國時期的魏國、

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

宋朝、金朝等朝代相繼在此定都

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

影響深遠的「宋文化

▲《中國國家地理》2002年8月

這是世界上唯一一座

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

城摞城遺址

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

是清明上河圖的創作地

▲開封龍亭,攝影 | 王寬

四 川

成 都

花重錦官城

大西、後蜀、前蜀、譙蜀、

成漢、蜀漢、成家

先後有7個割據政權在此建都

西蜀古城鎮政府所在地馬街

為距今有4000餘年的”史前宮殿遺址”

1997年”古城遺址”考古發現的

大型禮儀建築基址

據據考證是成都平原史前文化的發祥地

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全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

▲攝影 | 藍鯨AYang

浙 江

杭 州

水牽卉服,陸控山夷

杭州曾為吳越南宋的都城

武林門外魚擔兒,艮山門外絲籃兒

鳳山門外跑馬兒,清泰門外鹽擔兒

望江門外菜擔兒,候潮門外酒壇兒

清波門外柴擔兒,湧金門外劃船兒

錢塘門外香籃兒,慶春門外糞擔兒

滄海桑田

昔日起重要作用的城門多數已湮沒

取而代之的是古城門遺址的石碑

▲大慈巖懸空寺,攝影 | 謝振葉

寧 夏

銀 川

塞上江南

西夏是黨項族建立的王朝

黨項族原本定居四川松潘高原一帶

唐高宗時期受吐蕃壓迫

遷移到河套陜北一帶

分為平夏部與東山部

至此建立西夏的龍興之地

西夏王陵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

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

也是現存規模最大的一處西夏文化遺址

河 北

臨 漳

天下腰脊,中原噤喉

臨漳古時稱「鄴」

享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的美譽

鄴城先後成為曹魏、後趙、冉魏、

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

居黃河流域政治、經濟、

軍事、文化中心長達四個世紀

內 蒙 古

巴林左旗

中國北方第一座草原都城

唐天佑四年(907年)

總管契丹部落聯盟兵馬大權的

於越王耶律阿保機

取代了遙輦氏世為契丹可汗的地位

於正月庚寅在本地即皇帝位

是為遼朝開國之始

上京是契丹建國之初設立的都城

為遼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遼上京作為遼之都城歷經200余年

▲靈巖山召廟,攝影 | 曹海男

黑 龍 江

哈 爾 濱

金源文化發祥地

金源文化是以女真族傳統文化底蘊

吸納和融匯中原文化

及其他民族、部落文化

而形成的具時代和地域特點的文化

哈爾濱市阿城

是我國歷史上女真族的肇興之地

金朝的開國都城

▲呼蘭河口濕地,攝影 | 無咎

江 蘇

南 京

石頭城

古南京城

首建在長幹裏一代地區(今中華門南側)

稱之曰「越城」

到了三國時期

吳國皇帝孫權在今南至長幹裏

北底總統府,西至漢中門

東至武定門處建建業城

魏晉南北朝時期

北部延至今大行宮一帶

並以此建皇城

隋朝後,舊建康城被毀

唐時重建

五代時,南唐定都南京

將北部縮至水西門到光華門一帶

明時

洪武帝重修南京城,乃今日所見

為葫蘆狀,傳言為朱元璋側臉

今明城牆,北連長江,東靠鐘山

南臨秦河,西接河西

▲夫子廟,攝影 | 趙瑞

北 京

北 京

北方的南京

戰國時期

北京是燕國的國都,稱之為燕都

兩漢、魏晉、唐時期

北京被稱為幽州

《尚書·舜典》雲:「燕曰幽州。」

北京成為國都後

一度還被叫做「京城」

太宗會同元年

改北京為南京,作為遼國陪都

這是北京第一次被稱為「南京」

元朝時,北京叫做大都

明朝初期,北京叫做北平

▲故宮,攝影 | 馮士錚

一朝天子一朝臣

政權所在地也常隨之異地

——都城

是一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在那裏

我們能找到我們是誰

我們從哪來

而給我們「到哪去」力量的

也正是都城更迭背後

書寫歷史的一代又一代人

▲西安鐘樓,攝影 | 安鐸

[irp posts=”26696″ name=”抗戰時,國民政府最後為什麼選擇重慶?”]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