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 八九十年代,中國大陸的小康階層都過這種生活。

來源:新浪圖片

2016年是「十三五」的頭一年,「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

「小康社會」,是鄧小平在1979年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提出來的。

關於小康的含義,鄧小平最概括的解釋是:「不窮不富,日子比較好過」。

一起來看看八九十年代的小康人家吧。

王龍彬一家,居住在北京西城區新文化街一座普通的四合院裡,住房面積50多平米。他們全家七口,老兩口、兒子兒媳、女兒、孫女孫子。
他們屬於中等收入的工人家庭,過著豐衣足食的小康生活。圖為1980年,一個星期天,王龍彬夫婦同兒孫們吃涮羊肉。曹玉泉/新華社

這是上海,台胞范增勝的家。八十年代能吃上西式蛋糕的一定不是普通人了。范增勝畢業於美國芝加哥羅斯福大學,1980年回到上海定居,1983年被任命為上海港務局副局長,是全國人大代表。
圖為1985年范增勝家庭生活的一個鏡頭。張耀智/新華社

這座富麗堂皇的別墅,是江蘇省華西村村民吳協慶的家。華西村是中國現代農村的雛形,號稱“天下第一村”,村里80%的勞力從事工業生產,剩下的分別從事商業和農副業。華西人的年收入超過很多城裡人。孫參/新華社              

這是上海閔行中學教師殷學雷的家,家裡有電風扇和縫紉機,大人們每人戴一塊手錶。圖為1980年,殷學雷下班之後,和女兒做摺紙遊戲。楊溥濤/新華社

進入八十年代,電視逐漸進入小康人家,講究的人家開始購進進口電視。這戶北京人家,就購置了日本大屏幕彩色電視機。黃景達/新華社  

這戶人家的客廳裡,沙發、電視、帶麥克風的收錄機和電風扇​​一應俱全,家人的穿著也十分時尚得體。
這家的主人,是原國民黨廈門警備司令部少將參謀長、後來任廈門特區建設發展公司副總經理的林夢飛(右四),這是1980年他與家人在一起。黃興泉/新華社

這是1989年,黑龍江依蘭縣政府接待科長的家。房間裡的各種家具都很講究,除了電視,還有大個頭的收錄機,收錄機下面的桌子上寫著“北京”字樣。安哥/FOTOE

這是1987年,西藏拉薩市郊當巴鄉朗傑貢布家的客廳。在這間五彩繽紛的房間裡,除了傳統的藏櫃、卡墊等民族用品,還有彩色電視機、收錄機、沙發這些現代家具。徐澎/新華社

這是1990年,內蒙古自治區牧民蘇雅勒的家。她高中畢業後回鄉,靠發展養殖業、跑運輸致富,家裡年均收入達1.5萬元。除了電視和收音機,她家還裝上了電話。白斯古郎/新華社

這是1984年,河南省臨汝縣農民李文義的家。暖瓶、雞毛撣子、獎狀……處處是八十年代的味道。難得的是,他家那時候就已經用上了洗衣機。
1983年,他聯合18戶農民開辦小煤窯,年產值可達人民幣40萬元。他家蓋起10間新房,添置了各種高檔家具。陳朝中/新華社

除了洗衣機,有錢人家也開始用上了冰箱。這是1987年,上海一戶人家,家裡的冰箱壞了,請來維修人員上門。張平/新華社

非常稀罕的電腦也開始進入市民的家庭。圖為1994年,廣州的建築工程設計師廖小湄花30000多元人民​​幣購買了一台美國生產的AST486型電腦。張肄文/新華社  

沙發和自行車,幾乎是小康家庭的必備了。圖為1984年,北京長安大街,購買新沙發的一家三口。朱憲民/FOTOE

那時候,要是家裡有輛小汽車,就可以稱得上中產階層了。圖為1994年,華西村村民葛荷仙正駕著自己的小轎車出門辦事。高梅及/新華社

八九十年代,有餘錢的人家開始重視子女的藝術教育。圖為1988年,廣東省中山市沙溪鄉富裕起來的農家,給女兒買來鋼琴。安哥/FOTOE

這是1997年,上海的一戶人家,女兒喜歡音樂和足球,家裡的牆上貼滿了足球明星海報,梳妝台上是各種各樣的化妝品。攝影/Patrick Zachmann

這是1994年,北京一戶人家。家裡擺滿了樂器,65歲的頓浩然是一位退休職工,曾出任北京業餘藝術團管弦樂隊的隊長。
每到週末,頓浩然和他的兒孫們,匯集到西城區手帕胡同兒子家,開展家庭音樂活動。羅更前/新華社

圖集 / 在廣東工廠待了25年,我拍了百萬張照片,記錄工廠打工人的生活

xxx

圖集 / 上海浦東開發開放30週年的影像記憶

xxx

圖集 / 這就是內蒙古

xxxx

圖集 / 攝影師花15年走遍中國,拍下660座城鎮風光

xxxx

70年來,外籍攝影師鏡頭裏的中國社會百態

xxxx

圖集 / 《八佰》好男兒以熱血洗山河:當年報章雜誌裡的「八百壯士」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