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和深圳的資本市場拉鋸戰

2019年7月22日,中國科創板開市,首日多檔漲幅超過200%,引人側目。

本文來源:西部城事

微信id:xibuchengshi0518

偉大不是一天煉成的。很多分析人士都如是指出,說的就是火爆的科創板。

科創板開市,首秀異常激烈,暴跌暴漲、暴漲暴跌,故事非常精彩。

之前運氣不錯,槓桿遊戲也有參與進去。

第一次感受到,中國股市也可以如此跌宕起伏。

當然,目前市場情緒遠高於科創板的融資效應。

這是2019年,中國資本市場最大的事件。

科創板承載的是上海實現國際金融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偉大夢想。

於此不得不提到深圳、北京,甚至杭州,上海和他們一樣,也有一顆科創之夢。

這一夢想,因為高層領導的一錘定音,終於被點燃。

其實遠不止於此,其背後也是中國謀求世界金融地位,成為科技創新大國的理想。

現實和夢想還有多遠?

上海和深圳還要拉鋸多久

▲圖表來源|網絡

上海的金融目標:不是比深圳強那麼簡單,而是要做世界的紐約

從2018年11月高調宣佈到開市,科創板只用了200來天。

極高的效率、頂級的支持背後,上海很急,國家很急。

10來年前,中國就明確支持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

其中目標明確,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與中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

最新版《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也明確,上海是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並將建設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具體的目標願景,提了2020、2035、2050,三個階段節點。

最早的2020年,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後面還有一句,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上海力量。

是的,槓桿遊戲要說,上海必須為國做出貢獻。

現在已經2019年中,2020就在眼前。

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目標,必須做最後的沖刺。

從2018年開始,科技公司被盯上,我們深刻明白了,科技創新、硬實力,之於一個大國的重要性。

上海和深圳還要拉鋸多久

房地產所以被摁住,一切必須讓位於大局。

深圳誕生了騰訊等科技、互聯網企業,杭州也有阿里。

北京的互聯網公司更多,上海也不少,但總是被人問,為什麼沒有阿里?

上海不是沒有努力過,馬雲也在上海打拼過,戰略新興板也籌備過。

全球經濟都在轉型,傳統行業遇到瓶頸,科技領域的爭奪,越來越顯著。

和深圳比起來,上海本來優勢並沒有那麼大。

但上海就是上海,上海在方方面面都承載著大國之夢。

最終上海選擇了創新和金融結合這條路。

用資本市場建設,重塑上海的科創氛圍,肯定是有意義的。

為國家尋找下一個阿里、騰訊,為上海建設科技金融中心,這是科創板的使命。

不止於此,除了要科技創新,還要註冊制,重塑中國資本市場秩序和規則,也是科創板的使命。

美國上市的容易程度比較高,但監管嚴,退出也是家常便飯。

正是靠著寬口徑,鼓勵甚至「縱容」灰色發展,不確定的未知探索,美國吸引了全球最多的各類創業、創新企業。

香港也在做這方面的努力,阿里就要回去了。

是的,上海科創板除了納斯達克,還有香港的競爭。

所以,我們的註冊制探索,到底能不能把最有潛力的科技企業吸引過來,並培育壯大?

這是上海之問,也是中國資本市場走向法治化、全球化之問。

上海和深圳還要拉鋸多久

上海和深圳的資本市場競爭拉鋸戰

講科創板,模仿美國納斯達克,就不得不說到中國的四次納斯達克之夢。

15年前,2004年,深交所獲得了中小板,中國納斯達克起航。

又過了5年。2009年,創業板來了。樂視成為一哥,後來的結果我們都知道。

6年前,2013年,新三板又來了。

上萬家企業蜂擁而至,最終因為流動性、融資交易功能都匱乏,大量企業又主動摘牌。

深圳、北京的交易系統,都努力過,中國的納斯達克之夢一直沒有實現。

這些年,上海有過歡笑,也有過落淚。

其實,從1990年代,我們恢復建設股票市場之初,深圳和上海的爭先恐後就已經開始。

在你爭我搶中,深交所、上交所1990年都實現開業。

而深交所實際第二年,1991年4月才真正拿到準生證。那真是一個草莽英雄的年代。

1992年,那個開啟再改革開放的春天之後,滬深兩市真正開始了火爆。

先是上交所放開漲停板,接著深交所發行了新股。

無數人借著一堆身份證排隊申購股票,這樣的景象在80後、90後那裏不敢想像。在那個狂熱的年代,股民付出了很多代價,也誕生了很多傳奇。

滬深兩市也都出現了風波,為改革開放的探路,必然有成長代價。

1992年1月,一種叫做「股票認購證」的新鮮玩意走俏上海灘。

5月21日,上交所放開了僅有的15只上市股票的價格限制,引發股市暴漲。

由於尚無漲停板限制,滬市一日漲了105%。

隨後,股指連飚兩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中國股能令人一夜暴富。

深圳不甘示弱,1992年的8月10日,深圳「1992股票認購證」第四次搖號。

當時預發認購表500萬張,每人憑身份證可購表1張,時稱有「百萬人爭購」,不到半天的時間,抽簽表全部售完。

但因為舞弊風波釀成事件。

此處槓桿遊戲省略一萬字。

這件事讓深交所名聲大噪。

但1993年開始,上交所廣邀大企業去上市。

比如四川長虹。1995年,甚至20家企業上市,只有一家選擇深交所,上交所又崛起了一把。

深圳開始發力,打服務牌,領導親自接機、搞敲鐘儀式,事無巨細出席活動……

時間很快到了新千年。美國互聯網浪潮來襲,我們深受觸動。

深交所想要搞創業板。

但時運不濟,美國股災隨後來襲,科技泡沫灰飛煙滅。

從2000年開始,直到2004年,深交所停發新股。

《深圳,你被誰拋棄?》的網文橫空出世,觸動很多人的心,包括領導。

這4年,上交所一路狂奔,取得領先。

2004年,中小板終於來了,深交所,乃至深圳揚眉吐氣。

滬深兩市差異化開始出現,上海是大企業、國企玩的,深圳則是小企業、科技企業首選。

2009年,創業板再次加持。

正是15年前的這個開端,深圳成為科技創新之城。

深交所以及深圳這座城市,走出了和上交所、上海不同的人生旅途。

激烈的競爭之下,上交所也謀求過國際板、戰略新興板,但都遺憾。

科創的財富效應,決定一個國家的前途和期待

上帝再次眷顧上海,我國也需要上海。

深圳引領過改革開放,上海也需要在新時代有新作為。

註冊制非搞不可,科創非發力不可。

中國科技創新、硬實力、股市革新必須有突破。

1970年代,美國也有轉型壓力。小企業也融資難,上市也不容易,納斯達克開市。

很長一段實際,納斯達克也沒有太多作為。

直到1990年代互聯網經濟的開啟,納斯達克經歷了瘋狂、泡沫、覆滅,然後迎來新生。

納斯達克幾十年之路,是我們的參照。

世界沒有捷徑,成功都得努力,還得有運氣。

做時間的盟友,才能成就大事。

科創板承載的期待太多,但百米高樓得從地基開始。

地基越紮實,大廈越堅固。

科技創新需要錢,沒有比直接融資更方便、更可持續的。

大量企業不會長大,不會成為巨頭,甚至注定坑人,但不試錯、沒錢支持也就更沒有希望。

只有給人希望,可以退出,科創基金才有動力。

但誰來決定股市的資金配置給誰、支持誰?

註冊制才是真正的市場,才會最少尋租。

這一步可以說還沒有真的開始。

在萬千的期待,甚至是泡沫中,如果有英雄會崛起,這就可以形成正向激勵。對於投資者、參與者,還是創業者皆如此。

大家的心血、投入就會有超常回報,或許是非常震驚的回報。

這就是股市,科創的財富效應。

今天財富效應,大概更多在樓市。

槓桿遊戲何嘗不是,樓市文章寫得更多、閱讀更好,這就是人心和流量。

如何讓更多的資金去投資股市,去支持科創?

弱化盈利要求,但故事關鍵得能講下去,得有持續不斷可以講故事、有前途的企業參與進來。

一個可以長期給人想像的科創板(納斯達克),歸根結底需要開放的市場和公平的秩序。

需要去全球搜羅好公司,像納斯達克一樣可以吸引各國企業參與。

這樣,才會有財富效應,我們才能和美國爭奪全球優質企業,做世界金融中心。

我們的上交所科創板,在萬眾期待中雖然來了。

但註冊制才剛剛開始,信息披露、懲戒、退市安排、媒體和公眾監督、市場管理都還需要做太多努力。

市場秩序建設好了,基礎才紮實,路途才能久遠。

偉大是熬出來的,也有經濟學者如是點評並期待科創板。

槓桿遊戲深以為然。

閱讀原文

被刪熱文 / 我是紅燒公主,離滬之後發誓燒完世界上所有的西葫蘆

xxx

熱文 / 孩子,希望你將來去上海

xxx

上海那棟「紙片樓」最窄處僅20厘米,裡面到底長怎麼樣?

xxx

上海現存最為完整的百年石庫門建築群【張園】開放了

xxx

災後鄭州:當一座都市忽然不能上網和用支付寶

xxx

上海地鐵提醒乘客不要翹二郎腿,網民要求全國推廣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