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也要登月!「廣寒宮」為何又熱鬧了?

本文來源:騰訊新聞

歷經數次推遲,印度第二個月球探測器「月船2號」終於在22日升空,飛往數十萬公里外的月球。

這張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提供的照片顯示,7月22日,在印度安得拉邦的薩蒂什·達萬航天中心,搭載“月船2號”月球探測器的GSLV MK-III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新華社/美聯

▲這張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提供的照片顯示,7月22日,在印度安得拉邦的薩蒂什·達萬航天中心,搭載「月船2號」月球探測器的GSLV MK-III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新華社/美聯

目前,包括軌道器、著陸器和月球車3個模塊的「月船2號」已進入預定軌道。按照計劃,在發射後的第43天,著陸器將與軌道器分離,然後嘗試在月球南極附近軟著陸並釋放月球車。

如果著陸成功,印度將成為繼俄羅斯、美國和中國之後第四個有探測器在月球著陸的國家。

「廣寒宮」又熱鬧了

「月船2號」的升空,恰逢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50周年。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人類陸續向月球發射了100多次探測器或登月飛船,其高潮是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飛船上的太空人成功登月。當時,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在月球留下名言:「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這張攝於1969年7月20日的資料照片顯示瞭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留下右腳腳印。新華社發

▲這張攝於1969年7月20日的資料照片顯示了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留下右腳腳印。新華社發

冷戰結束後,探月熱明顯降溫。但這兩年,人類對月球的探索再度加速

美國特朗普政府提出重返月球計劃,並以希臘神話中的月亮女神「阿耳忒彌斯」為其命名,希望2024年前利用新的火箭和飛船把太空人再次送上月球。

俄羅斯計劃重啟從蘇聯時代算起已中止了40餘年的月球探測計劃,發射「月球25號」探測器。去年11月,俄羅斯能源火箭太空公司公佈了俄羅斯月球基地計劃的建設路線圖,根據該計劃,俄羅斯航天員將在2030年後登月。

今年年初,中國嫦娥四號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圖為嫦娥四號著陸器彩色全景圖。新華社發(國傢航天局供圖)

▲圖為嫦娥四號著陸器彩色全景圖。新華社發(國家航天局供圖)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表示,未來十年左右,月球南極將出現中國主導、多國參與的月球科研站,中國人的足跡將踏上月球。

不只是「國家隊」,越來越多的民間力量也在參與月球探索。

今年2月,由以色列一家私營機構主導製造的「創世紀」號月球探測器搭乘美國「獵鷹9」火箭,開啟奔月之旅。這一世界上首個非國家發起的探測器登月任務雖然因技術故障失敗,但拉開了民間機構探索月球的序幕。

5月,美國航天局宣佈,已挑選出3家商業公司製造的月球著陸器,它們未來3年內將把美航天局的科學和技術載荷運送至月球表面,為2024年美國太空人登月鋪路。美國航天局同月還選擇11家美國公司為「阿耳忒彌斯」計劃研發載人登月系統。

日本航天初創企業ispace正在推進一項名為「HAKUTO-R」的計劃,第一步是在2020年年中將獨立研發的探測器送入月球軌道,第二步是在2021年年中發射月球著陸器並實現其攜帶的兩個漫遊車在月面行駛,後續目標是開發月球南北兩極可能蘊藏的「水資源」。

2018年9月17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首席執行官馬斯克(左)公佈該公司第一位繞月飛行的私人遊客身份:日本企業傢前澤友作(右)。法新社

▲2018年9月17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首席執行官馬斯克(左)公佈該公司第一位繞月飛行的私人遊客身份:日本企業家前澤友作(右)。法新社

此外,被媒體報道較多的,還有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打算開啟商業太空旅行項目,送遊客繞月飛行;沃達豐、諾基亞和奧迪等公司計劃合作發射月球探測器並在月球上搭建首個4G網絡……

不是新的「太空競賽」

沉寂幾十年後,月球為何又重新熱鬧起來?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空間政策研究所前主任洛格斯登表示,美國當年的「阿波羅」計劃主要是技術能力展示,並未開展太多探索活動,人類沒去過月球兩極和背面,月球可探索的空間還很大

俄羅斯齊奧爾科夫斯基航天研究院院士熱列茲尼亞科夫認為,月球可以成為人類飛向更遙遠太空的前哨基地,「各種航天器和太空人們在近地空間軌道內已停留了很長時間,是時候走向更遙遠的宇宙獲取新知識,檢驗開發航天新技術,嘗試開辟適合人類生活的新空間了」。

7月20日,在美國俄亥俄州的沃帕科內塔,一名男孩在“尼爾·阿姆斯特朗航空航天博物館”內參觀一塊月球巖石樣本。新華社/美聯

▲7月20日,在美國俄亥俄州的沃帕科內塔,一名男孩在「尼爾·阿姆斯特朗航空航天博物館」內參觀一塊月球巖石樣本。新華社/美聯

不過,在專家們看來,新一輪探月熱與冷戰時期展示實力的「太空競賽」不同,各方均理智地從科學研究、資源開發等實用角度出發,在競爭與合作中開展包含實質內容的空間探索。

探月任務中,多國合作色彩已愈發濃厚:探測器攜帶其他國家的科學載荷已成常態,許多探測任務背後也有不同國家的參與,對未來的設計構想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可以化解技術風險,分攤經費,讓各方受益。

就在印度「月船2號」升空當天,中國國家航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中方已與歐洲、俄羅斯有關部門初步達成共識,將共同牽頭探討國際月球科研站的規劃論證工作。

國際月球科研站的設想是中國於2016年提出的。此前,歐洲航天局曾提出「月球村」的概念,俄羅斯有關部門最近也提出2030年後建立月球基地的目標。

圖為嫦娥四號著陸區地理實體命名影像圖。新華社發(國傢航天局供圖)

▲圖為嫦娥四號著陸區地理實體命名影像圖。新華社發(國家航天局供圖)

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裴照宇介紹,中國將以探月工程四期為基礎,與國際上已經提出的探月計劃展開合作,共同開展國際月球科研站論證工作。

他說,將成立國際月球科研站政府間協調委員會,並組建國際科學家聯合研究團隊和國際聯合規劃論證團隊,通過2-3年的共同工作,形成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方案。

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說,希望按照「規劃對接、聯合設計、協同實施、成果共享」的方式,共同開展國際月球科研站的論證工作,充分發揮中國和世界各國在空間科學、空間技術領域的各自優勢,開展科學目標、系統級或任務級的聯合論證與研究,持續和平探索太空。

-END-

記者:葛晨 郭洋 郭爽 周舟 白旭 嶽東興 趙旭

編輯:林小春 黃堃 唐志強 周嘯天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