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老布希和李鵬
本文原出自2015年《瞭望東方周刊》,每逢重要政治人物過世都會重新流傳。
經多個媒體陸續補充,以下為《瞭望東方周刊》+新浪新聞《新浪極客》的版本。
訃告發布機構各有不同
▲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
喬石逝世的消息(2015年6月14日)是以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四大機構聯合訃告的形式,由新華社對外發表的。
新浪《新聞極客》梳理發現,黨和國家領導人逝世後的訃告,共涉及到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五大機構。
但不同的人,涉及的機構也不同。
譬如,曾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在1989年4月逝世時,其訃告是由中共中央發出。
2007年6月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黃菊病逝時,是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四大機構聯合發布訃告。
1986年葉劍英逝世時,則是由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四大機構發布訃告,沒有全國政協。
1995年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國務院原副總理陳雲,1997年中央軍委原主席鄧小平以及1998年國家原主席、中央軍委原副主席楊尚昆逝世時,都是由五大機構發布訃告。
2008年中央政治局原常委華國鋒和2011年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劉華清逝世時,則是通過新華社發布訃告,沒有涉及到以上五大機構。
此外,每位領導人的訃告的字數也是不盡相同。
喬石的訃告全文有2033字,葉劍英訃告為1380字,陳雲的訃告則為5178字,鄧小平的訃告全文為4993個字。
這類訃告,都詳細介紹了逝世領導人的生平事跡、工作、歷史地位等方面的內容。
而黃菊和劉華清的訃告,分別為155個字和198個字。
2017年錢其琛過世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我國外交戰線的傑出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原國務委員,國務院原副總理錢其琛同志,因病於2017年5月9日22時0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錢其琛,曾是外交部首位新聞發言人,1988-1998年期間擔任外交部長,1991年起擔任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1993年起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
錢其琛同志逝世的訃告提到以下三點:
1、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
2、無產階級革命家
3、我國外交戰線的傑出領導人
「共產主義戰士」的起源
從現有資料來看,所有的黨和國家領導人逝世後都可以享受「共產主義戰士」、「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的稱號。
而「共產主義戰士」這一稱號,從歷史上看應起源於五六十年代逝世的領導人曾經獲得的「中國人民的偉大戰士」或「偉大的革命戰士」。
當時的領導人訃告篇幅比較長,但是仔細翻閱都能找到這種表述。
這一稱呼雖然沒有提及「共產主義」一詞,但是當時副國級以上黨和國家領導人均可獲此稱號。
自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共產主義戰士」這一評價便成為中央領導人逝世後的常用語。
享有這一評價的既包括老一輩領導人鄧小平、葉劍英、徐向前等人,也包括榮毅仁、謝非等後來步入高級領導人崗位的幹部。
隨著時代的變遷,改革開放後,我們在訃告中看到了新的辭彙:「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共產主義戰士」與「久經考驗」成了固定搭配。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發生了極大變化。考慮到這一點,無論是從時間跨度上還是從面對的現實困難上,用「久經考驗」和「忠誠的」來形容此後的領導人不無原因。
誰是「無產階級革命家」
首先,「馬克思主義者」皆屬於「無產階級革命家」範圍。
在對已故中共領導人評價的語匯中,「馬克思主義者」這一稱號分量最重,從中國共產黨建立至今,獲得「馬克思主義者」這一稱號的領導人均在黨內享有崇高威望,基本上都是指國家最高層級領導人。
從現有的資料來看,被冠以這一稱號的領導人有毛澤東、鄧小平、陳雲等,這些黨和國家領導人必然也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而「馬克思主義者」又可以細分出5種不同表述:
第一種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
據統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劉少奇、李大釗、董必武、任弼時、瞿秋白是中共90多年歷史上的9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
另外四種分別是: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忠誠的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主義者。
而被冠以「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無產階級革命家」則多為國家級副職,簡稱為「副國級」。
當然也有正國級的擔任了關鍵或重要職務者,是「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如姚依林,既是政治局常委、也是常務副總理(正國級)。
一些情況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區別並不明顯。
比如曾擔任中顧委副主任這一職位的已故黨和國家領導人中,既有在 「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之列的,也有不在此之列的。
軍事稱號有三種
根據現有的公開材料顯示,曾負責軍隊工作的領導人逝世後一般有「軍事家」、「指揮員」、「政治工作者」三種稱號。
其中「軍事家」曾出現過4種不同表述:
偉大的無產階級軍事家(鄧小平、葉劍英)
傑出的、忠誠的無產階級軍事家(聶榮臻)
傑出的無產階級軍事家(譚政、黃克誠、肖勁光)
傑出的軍事家(粟裕)
「指揮員」稱號一般表述為「我軍卓越的軍事指揮員」(許世友、肖勁光)。
「政治工作者」分兩種:我軍卓越的政治工作領導人(譚政)、我軍傑出的政治工作者(胡耀邦)
極個別負責軍隊事務的領導人逝世後,也獲得了特殊的評價。
比如,十大元帥中對劉伯承元帥的稱謂最高:「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
其中「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稱號為劉伯承所獨有,反映了他在解放軍正規化現代化的進程中作出的重要貢獻。
另外,十大元帥中彭德懷也身兼三個特殊評價,具體表述為「德高望重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與通常的「三棲」評價相比,突出了「德高望重」的含義。
「偉大的」和「傑出的」有何區別
在2015年喬石的訃告中,將其稱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
新浪《新聞極客》發現,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可以享有「優秀黨員」、「共產主義戰士」的稱號。
在「共產主義戰士」前,最常見的修飾語詞是「久經考驗」和「忠誠」。
無論鄧小平、陳雲、胡耀邦,還是劉華清、喬石,均享有「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這一稱號。
「優秀黨員」和「共產主義戰士」屬於政治榮譽,而「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黨和國家卓越領導人」則更像是職業評定。
在「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之前的常見修飾詞多為「傑出的」或是「偉大的」。
鄧小平、葉劍英、陳雲、楊尚昆、李先念、胡耀邦、彭真、鄧穎超都被稱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稱為 「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則是姚依林和劉華清。
華國鋒則沒有修飾詞,直接為「無產階級革命家」。
此外,對於領導人的的評價多為「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
對胡耀邦的評價是「長期擔任黨的重要領導職務的卓越領導人」,葉劍英的則是「長期擔任黨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的卓越領導人」,華國鋒的則是「曾擔任黨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
另外,訃告中的領導人稱號也反映出他們生前的主要貢獻。
如在上世紀80年代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彭真,逝世後被稱為「領導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的主要奠基人」。
1997年逝世的鄧小平,訃告中稱他為「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者」,是明顯不同於他人的評價,也反映出其所處時代環境和所需處理的情況。
陳雲被稱為「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1994年逝世的姚依林被稱為「我國經濟工作的卓越領導人」。
此外,在喬石的訃告中還提到,從領導崗位退下來後,喬石「十分關注民主法制建設,關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表現出一個老共產黨員的赤誠與忠貞」。
雖然也曾有過訃告涉及對領導人物退休後的描述,但喬石是唯一一個提到關注反腐敗鬥爭的。
對逝世領導人評價折射時代特色
由於在黨內至高無上的地位,毛澤東逝世後的評價高度至今無人超越。
今天,對毛澤東最權威的評價來自《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
而在1997年鄧小平逝世後,訃告發布中對他的評價更凸顯了時代特徵,其中:
「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
「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者」
這三個不同稱號,反映了中國兩代領導人所處時代環境、和所面對情況的特殊性。
進入上世紀80年代,領導人逝世後的評價體系正在發生改變,「共產主義戰士」與「馬克思主義者」皆屬政治榮譽,「無產階級革命家」「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我國XX戰線的傑出領導人」更傾向職業評定。
相比以前,改革開放後的訃告中對於逝者的評價,顯然淡化了革命年代的氣息,更突出領導人生前的主要貢獻。
例如,上世紀80年代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彭真,逝世後被稱為「領導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的主要奠基人」。
經濟領域的例子就更多了,「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的陳雲,被稱為「我國經濟工作的卓越領導人」的姚依林,還有2009年逝世,被稱為「我國經濟建設戰線的傑出領導人」谷牧。
因此,我們再回頭看2017年錢其琛同志的訃告: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我國外交戰線的傑出領導人」
說了這麽多,現在你應該能夠看懂這三句話背後的政治邏輯。
可以說,這是對這位副國級領導人、老一輩外交家畢生貢獻的極高概括。
哪些領導人逝世下半旗
▲黨和國家領導人去世後,下半旗致哀是重要禮節
領導人逝世後,下半旗致哀也是國家、公眾表示哀悼的重要禮節。
下半旗做法最早見於1612年。
英國輪船哈-伊斯號在探索北美北部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時,船長不幸逝世。船員們為表示悼念,將桅桿旗幟下降到離旗桿的頂端有一段距離的地方。到17世紀下半葉,這種致哀方式開始為各國所採用。
中國對降半旗致哀已有法律規定。《國旗法》規定,國家主席、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國務院總理、中央軍委主席、全國政協主席等國家重要領導人逝世時下半旗。
此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對世界和平或人類進步事業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在不幸事件或嚴重自然災害導致重大傷亡時,都可由國務院決定下半旗致哀。
下半旗的日期和場所,由國家成立的治喪機構或國務院決定。
新浪《新聞極客》梳理發現,葉劍英、胡耀邦、李先念、姚依林、陳雲、鄧小平、鄧穎超、彭真、楊尚昆逝世後,均曾下半旗致哀。
2019年7月23日,新華社發布李鵬訃告如下:
又一位前國家領導人、外交圈內的元老級人物離去。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沉痛宣告: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第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原總理,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李鵬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7月22日23時11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