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集 / 三十年來,中國變了,《火車上的中國人》

2021年3月更新

3月13日,著名攝影師王福春逝世,享年79歲。

《火車上的中國人》是其傳世經典。

本文來源:理想國imaginist

微信id:lixiangguo2013


攝影師王福春(1943年生),畢業於中國哈爾濱師範大學攝影專業,曾任哈爾濱鐵路科研所攝影師、編輯、世界華人攝影學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哈爾濱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2002年從哈爾濱遷居北京,現在為自由攝影人。

拍有《火車上的中國人》、《黑土地》、《東北虎》、《中國蒸汽機車》等攝影專題。第十七屆全國影展金牌獲得者,第三屆中國攝影藝術金像獎得主,被中國攝影家協會授予”德藝雙馨”優秀會員 。

「我慶幸自已選對鐵路這一行,與鐵路結緣。 我對鐵路的熱愛, 堅持30多年拍攝鐵軌上奔騰的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動車高鐵。」

「記錄綠皮車,藍皮車,紅皮車,白皮車的演變。是中國人的變化,鐵路的變化,也是國家的變化。」

王福春老師拍攝的《火車上的中國人》,已成為經典作品,很多讀者朋友都應看過吧。

主頁君回老家的路上,隨身攜帶著《火車上的中國人》一書,一是因為做這期微信,需參考,多翻翻,尋找感覺,二是確實喜歡這本作品,帶著正合時宜。

搜集整理照片時,有無法確定的,幾次問王福春老師,他總是很快回答出這是哪年哪趟列車上的拍攝。

重溫這些照片吧,你能從中看到社會和歷史的變遷,列車上的人不斷在變,但那些表情仿佛是永恒的,或許也能映照出某一瞬間的你。

1.

1977年文革一結束,我(王福春)在三棵樹車輛段工會當幹事,寫寫畫畫搞宣傳。工會主席讓我拍老摸照上光榮榜,當時工會沒有相機,我到技術室借了一台海鷗120相機,一拿起相機再沒有放下。我形容自己一台海鷗相機起飛,一直飛到今天。

那時每天坐火車通勤上下班,拍列車員為旅客服務,拍車站服務生扶老攜幼,端茶倒水等好人好事,單位開始技術大練兵,大比武,大會小會全拍,有典型的投哈鐵前進列車報和人民鐵道報發稿。 我到今天還珍藏當年發的照片報紙,說心裡話,攝影起步,還真的感謝前進列車報和人民鐵道報對我的支持。

1984年為了攝影,我從三輛調到哈鐵路局科研所,任專職攝影師,享受職工免票,為我拍鐵路提供方便,先後跑遍哈局管內的所有火車,後來我跑遍全國鐵路線,利用坐火車的機會,發現火車裡好多有趣的故事,順手拍下來,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當專題拍,我的鏡頭一直沒有離開過鐵路線,一拍就30多年。

30多年來,我北上漠河,南下廣州,西奔格爾木,東至上海……乘坐列車幾千次,行程20幾萬公里,拍攝近10萬張底片,留下了人生旅途的印記。

火車是一個流動小社會,臨時大家庭。中國人出行首選坐火車,80年代初期民工潮開始湧進車廂,人滿為患,乘車難,買票難。

就在那時我在火車上拍片,遇到很多困難和危險,可以這麼說,我的攝影作品是用生命代價換來的。

我這人活的比較簡單,頭腦也簡單,除了攝影以外什麼都不想, 所以攝影成了我一生的致愛,付出代價也大。我的肋骨曾兩次骨折,左腿脛骨骨折,三九天掉進松花江,掉進鏡泊湖,坐汽車掉進興凱湖,幾次大難不死。

▲1986年,從哈爾濱開往北京的18次特快列車上第一次出現電視機,全車廂的人都抬頭聚精會神地看電視。80年代中期,電視機在百姓家中還很少見。

▲1987年,雙峰—長汀。

▲1989年,從北京開往廣州的列車上,旅客自帶收錄機在車廂裡追蹤鄧麗君的歌曲。80年代,鄧麗君風靡全國,她是20世紀歌壇中一顆璀璨的巨星,贏得了「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聲」的美譽,她甜美的聲音打動了整整一個時代。

▲1989年,雙峰—長汀。

▲1990年,哈爾濱—上海。

▲1990年,哈爾濱—上海,他們的夢也許不是很甜,他的夢也許很苦……

▲1991年,從上海開往重慶的列車上,擠在過道的一個狹小空間裡的一家四口。

▲1991年,從綏芬河開往哈爾濱的列車上,在擁擠的車廂內,一位抱孩子的父親臉上顯露出困倦的神情,但依然緊抱孩子。

▲1991年,哈爾濱—上海。

▲1992年,成都—上海。其實旅途並不都是溫馨愜意的,勞頓和艱辛也會相伴左右,那直立的夢,那擁擠的車,都印證著人生的曲折。

▲1992年,從黑龍江省加格達奇開往古蓮的列車上,各自占了一張長椅睡覺的男女青年。

▲1992年,從南寧開往北京的列車上,由於車廂太擁擠,這位年輕的媽媽想出了用八寶粥的鐵罐來當作「臨時廁所」,以解決兒子的內急。

▲1993年,成都—重慶。

▲1993年,從北京開往烏魯木齊的列車上,站在車廂過道對鏡剃須的老人。

▲1993年,從蘭州開往烏魯木齊的列車上,開懷大笑的祖孫倆。

▲1993年,昆明—北京。

▲1994年,北京—哈爾濱。一印渴望的吻痕,一個擠得很近的夢……

▲1994年,北京—瀋陽。列車上相互依偎的情侶。

▲1994年,從北京開往瀋陽的列車上,打麻將的旅客。

▲1994年,哈爾濱站蜂擁上車的旅客。

▲1994年,瀋陽—大連。1987年「大哥大」進入中國,成為加速人們信息溝通和社會交往的重要工具。在那個年代,它是身份、地位和財富的象徵,它的出現也意味著中國步入了移動通訊時代。

▲1995年,從哈爾濱開往五常的列車上,座位上的旅客饒有興趣地看著鳥籠裡的兩只小鳥。

▲1995年,從齊齊哈爾開往北京的列車上,在寵物狗旁吃泡麵的女青年。

▲1995年,從武漢開往長沙的列車上,車廂太擁擠了,一位光膀子的男子竟然躺在了硬座座椅靠背上,為防止自己摔倒,他不得不用手抓住上面的行李架。

▲1995年,蘭州—北京。

▲1995年,武漢—南寧。「站著的孩提的夢是我不忍看到的,就在按快門的一瞬,刺痛了我的心。」

▲1995年。西安—西寧。一位年輕的父親抱著他的孩子站在車廂過道內。也許由於他的孩子太餓了,他臨時充當了「母親」的角色,讓孩子滿足地在他的懷裡睡著了。

▲1996年,從北京開往呼和浩特的列車上,空調開得太大了,乘客都鑽到座椅套下去睡覺。

▲1996年,從成都開往北京的列車上,一位母親慈愛地護著躺在座位中間的桌子上的兒子。

▲1996年,從廣州開往成都的列車上,臥鋪車廂內一位女青年坐在中鋪拉起了二胡,她的自娛自樂吸引了上鋪和下鋪的青年男女的關注。

▲1996年,從廣州開往成都的列車上,一位母親小心地護著放在背簍裡的孩子。

▲1996年,從廣州開往成都的列車上,一臥鋪車廂內對鏡化妝的女青年和用電動剃須刀剃須的男子。

▲1996年,廣州—成都。擠在一個下鋪上的情侶,享受著片刻的甜蜜。

▲1997年,從牡丹江開往長汀的列車上,一位列車員高舉一塊印有放像車廂幾個字的牌子走過,放像車廂即電視車廂。那時電視機還沒普及,為增加鐵路收入而專設放像車廂。這一年是中國鐵路客運史上特別值得記憶的一年。

從那年的春運開始,鐵路取消「以棚代客」的做法,也就是說中國鐵路從此結束了用「悶罐子車」運載旅客的歷史。「以棚代客」在中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解放前,將用於裝貨物、牲畜的棚車用來運送旅客,棚車上無廁所、無水、無窗戶。

▲1998年,從北京開往哈爾濱的列車上,車窗旁抽煙的女青年。

▲1998年,從齊齊哈爾開往北京的列車上,臥鋪車廂內一位92歲的老方丈戴著白手套幫女青年把脈。

▲1998年,哈爾濱—吉林。

▲1998年,哈爾濱—齊齊哈爾。過年回家,把新拍的結婚照也搬上了火車。

▲1999年,北京—廣州。

▲1999年,北京—綏化。

▲1999年,從北京開往哈爾濱的列車上,一個年輕人在餐車裡用磁卡打電話。磁卡電話是中國原郵電部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從日本引進的一種公用通信手段,曾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中國打電話難的問題。隨著通訊設備的發展,不久,它便被手機取代了。

▲1999年,從北京開往烏魯木齊的列車上,臥鋪車廂的過道裡站滿了做運動鍛煉身體的人們。

▲1999年,從香港九龍開往上海的列車上,臥鋪車廂內手捧哈達的年輕喇嘛,他們來自甘南拉卜楞寺。

▲1999年,哈爾濱—牡丹江。一方螢幕,展示了前進的軌跡。

2.

2001年,我的《火車上的中國人》畫冊出版了,我鬆了一口氣。

這麼多年在火車上從沒老老實實地休息過。心想,這次坐火車好好當回旅客,享受旅客待遇。

可躺在臥鋪上不到一個小時,心裡像長草似的翻騰著,沒辦法,又拎著相機到車廂裡串了。這種感情欲罷不能,我真的患上了職業病,上癮了。

過去拍片叫潛心攝影,現在叫潛伏攝影,就是不能公開拍,像特工人員。因為人們防範意識提高,什麼肖像權隱私權都上來了,給拍片帶來難度。讓你刪掉是客氣的,給你一拳,踢你兩腳,罵你幾句是正常的。

另外我也形容自己是職業「小偷」,我在火車上拍片兩眼到處亂看,在車廂來回走,多次被旅客通報乘警,說我是小偷,乘警審訊查我證件,弄得我哭笑不得。

這些年在車上拍片,練就了一雙賊眼,列車到什麼地段小偷多,小偷什麼時候出場,我非常清楚。有時與小偷不期而遇,小偷以為我是小偷,其實他是小偷。

今天我再次踏上高鐵列車時, 讓我不敢相信我的眼睛, 列車全變了,變成了陸地航班,流動的豪華賓館。

北京至上海不到5個小時,真是千里一日還。北京至廣州不到8個小時,朝發夕至,給人民出行帶來方便快捷。

你再看滿車廂人玩筆記本電腦、iPad、手機。上網聊天的、打遊戲的、看電影的、聽音樂的、炒股的、打手機的,玩微信的, 化妝的,美容的,車廂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07年,北京—哈爾濱。

▲2008年,北京開往柳州的列車上,父子歡樂的一幕。

▲2008年,上海—北京。

▲2009年,廣州—北京。

▲2010年,從北京開往上海的動車上,抬頭就能觀賞車廂電視裡放映的節目,每個人卻都低頭玩自已的筆記本電腦。如今,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時,我們也成為今天社會的「低頭族」。

▲2010年,上海到哈爾濱的列車上,上鋪的母親一邊看書一邊拉著女兒的手。

▲2011年,從北京開往哈爾濱的列車,由於列車全封閉,車內外的乘客無法交流,一位送親友的乘客在手機螢幕上輸入想說的話給對方看。

▲2013年,從北京開往上海的高鐵上,乘客舒適地躺在商務座上休息。

▲2014年,從重慶開往北京的列車上,一名旅客躺在臥鋪上,用手機看電影。隨著電子設備的發展,用手機看影片已成為人們的習慣。列車上的乘客無需再專門走到放像車廂觀看電視,乘客在列車上的娛樂方式和地點都在發生變化。

▲2015年,上海—杭州高鐵。

王福春作品和成就:

第十七屆全國影展金牌獲得者,第三屆中國攝影藝術金像獎得主,被中國攝影家協會授予「德藝雙馨」優秀會員。

2000年《火車上的中國人》應邀參加丹麥奧胡斯IMAGE形象藝術攝影展館大展。

2001年《火車上的中國人》參加首屆平遙國際攝影節。

2002年《火車上的中國人》參加莫斯科攝影人之家國際攝影大展。

2002年《黑土地》參加第二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火車上的中國人》畫冊獲中國優秀攝影師「阿爾卡特」大獎一等獎。

2003年《中國人的故事》參加第三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

2004年《火車上的中國人》應法國邀請參加中法文化年「平遙在巴黎」展出。

2004年《東北人家》獲第四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優秀攝影師大獎金獎。

2004年《火車上的中國人》參加紫禁城國際攝影大展。

2005年《火車與中國人》參加上海愛普生影藝坊攝影個展。

2005年《火車上的中國人》參加桂林首屆國際攝影大展。

2005年《大東北》參加第五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

2006年《中國蒸汽火車》參加第六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

2006年《東北人》獲山東濟南當代國際攝影雙年展最高學院大獎。

2006年《火車上的中國人》參加中國北京宋莊美術館大展。

2006年《火車上的中國人》參加798百年印象畫廊展。

2007年《地鐵裡的中國人》參加第七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

2008年《天路藏人》參加第八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

2008年《黑土地》獲山東濟南當代國際攝影雙年展世界傑出職業攝影師獎。

2008年《火車上的中國人》參加美國洛衫機畫廊展。

2009年《中國人的故事》參加荷蘭畫廊展。

2009年《東北人》參加上海比極畫廊展。

2009年《火車上的中國人》參加建國60周年中國紀實攝影北京宛平影像大展

2009年《火車.中國人》參加昆明吉銳影像館個展。

閱讀原文

圖集 / 在廣東工廠待了25年,我拍了百萬張照片,記錄工廠打工人的生活

xxx

圖集 / 上海浦東開發開放30週年的影像記憶

xxx

圖集 / 這就是內蒙古

xxxx

圖集 / 攝影師花15年走遍中國,拍下660座城鎮風光

xxxx

70年來,外籍攝影師鏡頭裏的中國社會百態

xxxx

圖集 / 《八佰》好男兒以熱血洗山河:當年報章雜誌裡的「八百壯士」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