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來,從物資匱乏到經濟起飛,中國大陸的春節年貨如何變遷?

春節將至,買年貨現在是不少人最關心的事。年貨三大件:吃、穿、用,買些什麼呢?

看30年裡的年貨變遷 

從過去年貨緊俏,到現在品種齊全,30多年間,人們對年貨的理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們從年貨的變遷中,細數那一份藏在歲月裡的新年情結。 

時間:20世紀70、80年代

特點:年貨離不開吃

必備年貨:豬大油、高糖點心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置辦年貨算是一個家庭一年中最大的開銷。由於當時物資還比較匱乏,過年能吃上肉就覺得很幸福。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生活慢慢好起來。

從苦日子走過來的人,一到過年首先想到的是買肉,條件好的能買半頭豬或整只羊。香腸、臘腸、臘肉、豬大油等也是必備品。

人們喜歡把豬大油先切成塊,放在鍋裡煉成油,再在剩下的油渣裡放點鹽或糖做成一道菜。有時候,油渣還會用來烙餅,吃起來油香四溢。

走親戚送禮,油皮紙包裝的點心最受歡迎。酥皮、油乎乎的糕點吃到嘴裡特別甜,解饞。很多人過年也會給家裡帶些煙、酒,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時間:20世紀90年代

特點:洋氣了  向「穿」和「用」轉型

必備年貨:瓜子花生糖果,可樂薯片受歡迎

 

90年代初,那時的年味兒特別濃。大年三十,小孩換上新衣服,大人貼對聯、掃房子,一大家人坐在一起看春晚、吃團圓飯,桌上雞鴨魚肉擺得滿滿的,而小孩兒們最喜歡的年貨卻是蝦條、薯片、鍋巴等各種零食,「洋氣」的年貨也能第一時間享受到,可樂、薯片就是典型代表。

 

旺旺大禮包和大白兔奶糖可是當年小孩子們的年貨「標配」

 

年貨也不僅僅只是追求「吃」這方面了,對「穿」也有更多要求。90年代初,大人們過年流行買皮裝,而孩子們都希望得到一雙「雙星牌」球鞋,花十幾元錢,媽媽再給買身新衣服,也是帥到沒sei了。

 

時間:21世紀10年代

特色:精神需求成為年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必備年貨:魚蝦、有機蔬菜、堅果、電子產品

近幾年,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採購年貨的急切心情也逐漸變淡。魚蝦、有機蔬菜、堅果等健康食品成為年貨首選。年輕人採購更偏向於 「洋貨」,日韓的飲料、義大利通心粉、法國紅酒,選擇越來越多。

隨著網路購物的發達,原來只有在原產地才有的特產通過網路也能購得。內蒙古的牛肉,四川的臘肉、臘腸,新疆的和田棗,金華的火腿,鐵嶺的榛子,各地特色年貨都可以「一網打盡」,既實惠,又新潮。

現在常見的年貨套裝

年貨的採購計劃中,前些年想都不敢想的手機、筆記本電腦、液晶電視等,現在也成了過年獎賞自己的禮物。春節前的花鳥市場也很熱鬧,上百元的花卉、盆栽常常被搶售一空,買回家滿屋飄香,讓人聞著心情舒暢,給人新年新氣象之感。

三十年經濟巨變,催生了新的過年方式,也提供了更多年貨選擇。從幾十元采買到上萬元旅遊過年,年貨的變遷承載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回憶。

其實,買什麼並不重要,在置辦年貨過程中,那份忙碌一年盼著過年的喜慶心態,那份對於家的思念,才是最值得回味的。

閱讀原文

微信號:cctvnews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