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章元佳
「自覺投幣」的書店
「當網路書店越來越吸引讀書人的目光時,消失的不僅僅是一些傳統人文小書店,消失的其實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和方式。」——《獨立書店,你好》。
這本書拿到手裡的時候有一點舊,並不像是嶄新的。封面是近似褐色的赭石,邊緣有一些折痕向上微翹,像是從舊書店裡淘來的感覺,卻沒有腐朽之氣,翻看起來,每一頁還能聞到書香。
如果你喜歡它,你就能以一種很特別的方式,以低廉的價格把這本書帶回家。
日前,上海悄然出現了一家「誠實書店」,沒有收銀員,沒有服務台,買書的人可隨意挑選感興趣的書籍,然後按照書籍標價的三折價格投入「誠實錢箱」即可拿走書,全程沒有任何監督也沒有監控探頭,靠的就是買書人的誠信和自覺,這一做法吸引了不少愛書之人走入實體書店。
這是一家苦苦堅持在娛樂至死年代的小書店,卻以淡淡的書香和濃濃的誠信,為愛讀書的人們存留一片城市裡的文化綠洲。
這家書店設在上海大眾書局的底層入口處,靠牆的書架由四五個開放式書櫃組成,大約放置了上千本書籍,內容龐雜,有人物傳記類、營養飲食類、小說故事類、職場工作類等,雖然都不是很新的書,但乾淨整齊,沒有破損。
「誠實書店全部3折」的大招牌頗為醒目。和大眾書局一樣,這裡也是全天24小時不打烊。
其實,在去年夏天,南京已經在街頭率先開了一家「誠實書店」,書局的值班經理李忠柱表示,南京的這家書店平均每日能賣出300本書。店方介紹說,誠實書店挑書的原則很簡單,都是一些幾年前出版的書,放在書店內被讀者翻得舊了,就會被隨時更新到「誠實書店」中,用低廉的價格吸引市民走進實體書店。
不少讀者都對這樣的誠實書店表示歡迎。小彭是大四學生,她說:「對於尚未有收入的學生一族來說,能在誠實書店裡以三折的價格選到滿意的學術或職場類書籍。」
一些熱愛文學的白領,在緊張工作之餘走進書店靜靜心,體會久別的放鬆和愜意;還有不少上了年紀的讀者,他們耐心地挑選完自己想要購買的書籍,算出打完折後的價格後,都會很自覺地將錢款投入到收款箱中。
蘇老伯是書店的老顧客,他對誠實書店的模式表示讚賞:「我覺得這樣的方式特別好,其實誠實、誠信是特別重要的一點,書店這樣的形式培養了城市現代人誠信的能力。」
實體書店的自救
事實上,現在很多人都把實體書店作為網上書店的免費「展廳」,回家後再精打細算地比較幾個網店後選擇價格最低的下單——這就是實體書店接二連三進入困境的原因。
去北京訪「萬聖」,去廣州看「方所」、去台北逛「誠品」,精品書店是一個城市人文情懷的載體,但無奈有越來越多的書店正消失在城市的地圖中。
創始於1997年,曾經擁有八家門店的「季風書園」一度是上海著名的文化地標,人文社科類民營書店的金字招牌,那個時候的「季風」儼然是文藝青年們劈情操的聖地,去「季風」一起看書是文藝青年男女極其浪漫的約會方式。
然而過去四五年間,季風書園各分店因租金上漲、經營不利相繼關門,現在只剩下一家在上海圖書館的總店在苦苦支撐下去。
國內知名出版人路金波曾表示,人工和房租這兩大成本占到書店成本的50%以上。面對網上書店的步步緊逼,實體書店如何自我救贖?
有一些書店走向轉型,搭售文具百貨,或經營起咖啡吧,舉辦各種文化講座活動,讓顧客在店內獲得與網上購書不一樣的體驗。
台灣著名的誠品書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到台灣誠品書店「朝聖」幾乎是文青必做,但它的圖書銷售並不能為它帶來利潤,反而是依靠書店內的其他銷售盈利。
再比如,北京的「單向街」書店的生存之道是其獨具特色的沙龍活動,每周辦兩次沙龍,邀請一些作家、導演、歌手和藝術家來介紹他們的作品。
採用「自助服務」的誠實書店的出現,剔除了人工薪水的壓力,也給實體書店的生存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據上海的這家「誠實書店」介紹,開業近兩個月來,書店一共「售出」約2000本書籍,盡管實收款比應收金額少了一半,但能有50%的誠信回報率已超過預期。
江蘇大眾書局行銷中心負責人認為,其實把書拿走的人無非就是想看這本書,在這個快餐文化的年代,多一個人看書其實還是一件蠻欣慰的事。
下一步,「誠實書店」會考慮補充更多的書籍,完善一些細節方面的設置,吸引更多的讀者走進實體書店。
如果你也喜歡書,喜歡這種安靜表達欣賞的方式,路過誠實書店的時候,不妨進去逛一逛,選一本書,用心去收獲那份因誠實而帶來幸福。
誠信系列還有他們
誠信餐廳
福州有家「誠信餐廳」,沒有菜單、價格牌、收銀台,飯菜可隨意享用,想要付款時,找到角落的投幣箱投多少都可以。餐廳老板說:「希望這個地方商業味淡化一些,家的味道濃一些,當你是一個誠信人的時候,你會發現周圍的環境也漸漸好起來了。」
無人超市
去年,在杭州、北京開分別出現了兩家「無人超市」。是否付款、付款多少,均由買單者自主決定,沒有任何店員監督或服務。據了解,測試期間,付款率達到了82%。
關於作者:
《南都周刊》官方微信帳號
微信號:nb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