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壹讀(微信id:yiduiread)
以下內容摘自《倭寇——海上歷史》
作者:田中健夫
譯者:楊翰球
出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倭寇」的意思
似乎是有的人一聽說「倭寇」,就立即在腦海裡模糊地浮現出一副粗野的日本人形象,他們半裸跣足,腰佩大刀,橫行海上,進行掠奪。但是這種倭寇形象與歷史的真實距離很大。
作為了解「倭寇」真實形象的前提,首先必須弄清「倭寇」這個詞是怎樣產生、怎樣使用的。
最早出現「倭寇」這一名詞的史料,據管見所及,是高句麗廣開土王(好太王)碑。
這個碑在鴨綠江西岸的中國吉林省集安市,它與所謂的《魏志·倭人傳》(正確地說應該是《三國志·魏書·東夷傳》「倭人」條)一起被認為是有助於闡明日本古代史的最重要的史料。
這個碑的第二段有關於倭及百濟與高句麗交戰的記載,廣開土王十四年(四○四)甲辰條說:「倭寇潰敗,斬殺無數。」
不言而喻,這裡的「倭寇」與中世的倭寇並不一樣,它的意思可以說是「日本侵略軍崩潰」。
「倭」這個詞指日本,雖然沒有錯誤,但是必須注意「倭」是來自外國的他稱,不是日本人自身的自稱,而且這個他稱當中似乎多少帶有輕視的感情,也可以認為相當於目前美國人、英國人鄙視日本人為「Jap」的稱呼一樣。
倭寇海上歷史概觀十四至十五世紀的倭寇與十六世紀的倭寇「倭」字的使用,一看中國歷代的正史,就會更加明確。
中國正史中載有日本傳的有如下十五種,左邊第一欄為正史書名,第二欄是成書時候的王朝名稱,第三欄與第四欄是對日本的稱呼,詳見巖波文庫《〈魏志·倭人傳〉及其他三篇》。
「倭」是他稱,與此相反,「日本」或「日出處」是自稱。
從上述一覽表可以看出,倭的稱呼只限於《舊唐書》以前,並且都包括在四夷傳中;在日本七世紀末已經使用了的「日本」這一稱呼,出現於《新唐書》以後各種正史,雖然在《舊唐書》與《新唐書》中仍然屬於東夷傳,但是在此後的其他正史中都列入外國傳中。
可見中國正史在五代至宋朝時候,才開始承認「日本」這一日本國自稱的稱號。
「寇」在中國是「群行攻劫」(《書經》)或「外人入侵」(《春秋左傳》)之意,在日本稱為「寇」、「掠奪」等。這個「寇」字與「倭」相結合的詞就是「倭寇」。
可是,「倭寇」這個詞是在什麼時候作為術語,而固定下來的呢?據我的判斷是十四世紀中葉以後。
《高麗史》是李氏朝鮮時代文宗元年(一四五一),金宗瑞、鄭麟趾等奉國王命令撰寫的關於高麗王朝的官修史書,共一百三十九卷,在為數很少的高麗史料中被認為是最珍貴的歷史文獻,即就倭寇問題而言,也是給我們提供豐富史料的史書之一。
《高麗史》高宗十年五月條記載的「倭寇金州」這一文句,一般被認為是倭寇在文字上的最初出現。高宗十年相當於日本貞應二年(一二二三),蒙古人入侵日本是這以後約半個世紀的事情。
可是「倭寇金州」當然應該讀作「倭,寇金州」,「倭寇」在這裡還不是名詞,因而不能從此處理解出在這個時期已經存在「倭寇」的固定觀念。
倭寇這個詞成為慣用語的時間,中村榮孝的意見是高麗忠烈王四年(一二七八),但是我認為是在高麗忠定王二年(一三五○)以後,即《高麗史》、《高麗史節要》等朝鮮史料在記述一三五○年在固城、竹林、巨濟等地方有倭寇時所說的,「倭寇之侵,始於此」,或「倭寇之興,始於此」。
這裡見到的「倭寇」這個詞的用法,顯然是作為慣用語的用法,說明這個時期倭寇觀念已經明確固定而為朝鮮人所意識到了。
《高麗史》的記載,在寫到日本或日本人的場合,並非全都寫成「倭」,有時也使用「日本」這一稱呼,「倭」還是帶有點侮蔑的感情。
「倭寇」一詞必須理解為,是從外國文獻中按照原文把外國人稱呼的帶有憎惡或侮蔑感情的外語,未經充分審查研究就移植過來,從而變成日本史上歷史名詞的語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因為不喜歡「倭寇」這個名詞,曾經把它從日本史教科書中抹掉過,也有人用史料中從未出現過的「和寇」二字來代替「倭寇」二字,但是使用這種新造名詞反而有使倭寇實情含糊不清的危險。
最初使用「和寇」名詞的好像是賴山陽。忌避「倭」字,換上「和」字,反而會忽視「倭寇」的本質。因此,本書仍擬按照史料記載得那樣使用「倭寇」這個名詞,沿著他們因時因地而變化的足跡進行敘述。
十四至十五世紀倭寇,與十六世紀倭寇的區別
歷史敘述中經常提出的問題是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是什麼人、因為什麼緣故、做了什麼、其結果怎樣、有什麼歷史意義。本書擬將歷史敘述的這種通常方法應用於倭寇問題進行考慮。
首先是「什麼時候」的問題,即倭寇活動的時期問題。
倭寇活動的時期問題,不能與律令制度從幾世紀到幾世紀或室町幕府從哪一年到哪一年、《平民新聞》何年開始何年終止這樣的一類問題,用同一個想法進行處理。
如前所述,倭寇這一詞早在公元四○四年廣開土王碑銘中就已經出現了,從十四世紀到十六世紀,倭寇這一詞更是有不勝枚舉的記載,豐臣秀吉的出兵朝鮮,鄭成功的收復台灣,近至二十世紀的中日戰爭,也全都一樣由倭寇這一詞來表示,的確是從日本歷史的開始到現代都不斷存在倭寇。
本書決定把記述的對象,放在倭寇活動最激烈的十四至十五世紀與十六世紀兩個時期,因為一般作為歷史事件來理解的是這兩個時期的倭寇。
人們往往把這兩個時期的倭寇稱為「前(初)期倭寇」與「後期倭寇」,我也因為有將兩者區別分開考慮的需要,沿襲了這種稱呼。
但是,這兩個時期的倭寇正如本書所詳細敘述的那樣,在性質或內容上並不相同,很難看到他們之間的連續性。
我覺得只是因為年代接近就分為前期與後期,有些勉強,不太恰當,因而本書決定不採取「前期倭寇」和「後期倭寇」這種稱呼,而採用「十四至十五世紀倭寇」和「十六世紀倭寇」。
雖然這兩個時期都用同一個倭寇名詞相稱,但是他們發生的原因、構成人員、活動地區、性質都完全不同,僅僅是字面上相同而已。
其次想考慮「在什麼地方」的問題。
如果根據文獻沿著倭寇活動的足跡進行觀察,在朝鮮半島南岸與黃海沿岸自不必說,日本海沿岸也成了倭寇活動舞台;在中國大陸沿海的遼東、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整個地區都暴露在倭寇兇威之下;倭寇的足跡更進而向南方發展,到達中國台灣與菲律賓,真的是整個東亞海域都成了倭寇活動的舞台。
但是,十四至十五世紀倭寇與十六世紀倭寇活動的地區並不完全等同,被總括稱為倭寇的集團,其活動範圍也因時而異。
「是什麼人」的問題又如何呢?
十四至十五世紀倭寇中有很多日本人,他們在朝鮮半島的活動作為日本人罪惡史的一頁必須永遠記住。但是在倭寇成員中也有不少被叫作禾尺、才人的朝鮮賤民階層的人參加。
十六世紀倭寇大部分是中國人,中國人自己也記載倭寇當中日本人不過十之一二。
中國人把頭剃成日本人的半月形髮式,喬裝為日本人進行海盜活動的事情並非稀奇。
而且在中國,新侵入東亞海域從事走私貿易活動的葡萄牙人與西班牙人也一概被叫作倭寇。這一時期倭寇的主力是中國人。
還有,因為大部分關於倭寇的文獻是外國文獻,對於這些文獻資料的處理需要仔細地注意。在中國文獻中,有不少是中國官吏為了顯示自己的功績,誇大甚至捏造倭寇殘忍與侵略激烈程度的報告原封不動地保留在文獻中,還有把中國人的海盜行為都作為倭寇活動進行處理的跡象。
在考慮「因為什麼緣故」的問題上,也不能用統一的范疇來解釋十四至十五世紀倭寇與十六世紀倭寇的發生。
十四至十五世紀倭寇發生的原因,可以求之於日本與朝鮮交往關係的歷史演變;蒙古以強大的力量興盛起來,稱霸亞洲;高麗的土地制度紊亂,國內政治衰敗;日本國內發生南北朝內亂,特別是北九州地方禦家人與農民的貧困。
十六世紀倭寇發生的原因,與十四至十五世紀倭寇完全不同,主要原因在於中國國內社會生產的發展與海禁政策的僵化。
「做了什麼」的問題,也是兩者外形相似,而實質完全有別。
十四至十五世紀的倭寇以掠奪糧食與人口為主,而十六世紀倭寇的目的是強行走私貿易。暴行雖是倭寇的一個方面,但絕不是它的全部形象。
「其結果怎樣」與「有什麼歷史意義」等問題,將在本書中詳細敘述,這裡想事先強調的是,倭寇在東亞政治、外交上的作用,經濟活動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內容都不可忽視。
一成不變地理解因時代不同其意義與包含的內容也完全異趣的倭寇這一名詞是錯誤的,大有看不見倭寇實質的危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