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微信id:nbdnews
作者:王嘉琦
喝酒才能辦事,是與南方最大的區別。
南方人做事情從來不在酒桌上談。
這本身也是一個很務實的觀念。
這就是差距!
我們去到北方,先喝酒,再談事。
各種規矩各種喝,喝的暈乎乎的談個啥?
上面的這些犀利的「吐槽」,不是在微博上,也不是微信群里,而是出現在一個省政府的官網。
2019年7月4日,山東省人民政府網站轉載了一篇題為《究竟該向南方學什麼?——濰坊市委書記南方考察歸來的「發展之問」》的文章,並在「今日關注」欄目中置頂顯示。
這篇文章摘登了9條網民建議,直指山東特色酒文化、政府過度干預、思想觀念落後等弊端,言辭犀利。
省政府官網公開網友「吐槽」:喝酒才能辦事
2019年3月份,在對嘉興、泉州、寧波、蘇州、南通等五個南方城市進行考察學習後,濰坊市委書記惠新安發表了一篇萬字演講。
在近日公佈的演講稿中,惠新安直言:
「感覺我們跟人家不在一個時代。」
「相比南方五市,我們的差距之大顯而易見……不僅具有強烈的危機感,而且產生了莫名的恐懼感……」
惠新安的講話內容經媒體披露後,引發網民熱議。
就對標蘇浙粵,網民紛紛提出自己的建議。
而且,很多建議還出現在上面那篇山東省人民政府官網的文章中。
(一)喝酒才能辦事,山東特色酒文化亟待改變
網民「松果」:喝酒才能辦事,是山東與南方最大的區別。
南方人做事情從來不在酒桌上談。
這本身也是一個很務實的觀念。
這就是差距!
網民「往北398公里」:我們去到北方,先喝酒,再談事。
各種規矩各種喝,喝的暈乎乎的談個啥?
大多數的南方人則不同,先過來喝喝茶,然後再談事。
深圳更多的是先找個咖啡廳,碰撞一下,合適再深談。
酒越喝越混沌,喝到思路都找不到;茶越品越清醒,清晰到細節都摳出來。
結果決定導向。
(二)政府應樹立服務思維,減少對經濟的過度干預
網民「夏日時光」:山東數量眾多龐大而臃腫的國企、各區各縣林立的城投公司,占據了太多的資源,感覺正在向東北看齊。
網民「大山」:在山東這樣一個儒家文化發源地,對商人的標籤都是「儒商」。
不少地方都體現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市場主導?先看領導想讓市場啥樣子。
改革創新?先看領導想創新啥。
行不行全看一把手。
網民「熱心市民Mr莊」:山東的劣勢在於政府部門規矩太多,管的太寬,手伸的太長。
衙門口也多,只拿自己當管理部門而不是服務部門。
這就是和南方的差距。
網民「一塵子」:「政府對民營企業最大的支持,就是不干預」,這個說到點上了。
但是不干預怎麼能顯示領導的成績和水平呢?
所以不好實現。
還有「不違法就可行」這個觀點,充分顯示了創新和思想解放。
很精辟。
網民「良仔良」:北方經濟差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
你去南方出差,幾乎看不到政府;北方走一圈,最牛的企業都是帶著國字頭。
這就是差距!
不折騰的政府就是好政府,標準明確的審批就是善政。
(三)縮小同南方的差距必須解放思想
網民「米蘭老鐵匠」:北方起步早,思想僵,不敢幹;南方起步晚,思想活,看準了立馬幹。
網民「白開水」:南下考察的幹部感覺和南方不在一個時代。
的確不在同一個時代!
思想保守、觀念落後,這也讓我們想和山東某些單位合作十分困難。
山東著急了
山東省人民政府官網把網友尖銳的批評曬出來,可見,山東省是真著急了。
作為北方大省,從1979年至今,山東GDP總量始終位居全國前三。
這當中,山東也曾一度咬緊江蘇,企圖翻盤。
但近些年,這種可能性顯得愈發渺茫。
2018年2月,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在「全面展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動員大會」上,歷數了山東經濟發展的短板,他提到的一組數據:
山東經濟總量與廣東的差距,由2008年的5860億擴大到2017年1.72萬億;與江蘇的差距由2008年的50億擴大到1.32萬億。
到了2018年,山東跟廣東、江蘇這兩個省的差距,已擴大到了2萬多億、1.6萬多億。
與前面標兵的差距越來越大,而後面追兵的腳步卻越來越近。
而且,2018年山東的GDP增速沒有跑贏全國。
7月4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在官網「自揭老底」,源於他們再次被自己與南方的差距「震撼了」。
2019年3月,濰坊市委書記惠新安率市黨政考察團到嘉興、泉州、寧波、蘇州、南通等五市考察學習。
這次為期一周的南方之行,帶給考察團巨大的思想震撼。
惠新安在總結中坦言:
與南方五市相比,我們所有差距的根源都在思想觀念上。
安於現狀、沾沾自喜。
不少幹部喜歡陶醉於昨日的輝煌,沒有意識到成績是前人的、過去的,缺乏發展的緊迫感、危機感、責任感。
產業發展水平我們與他們已處於不同的時代。
政府對民營企業最大的支持,就是不干預。
什麼樣的領導招什麼樣的商,招大商必須請主要領導出面。
與南方的差距,不僅讓我們有強烈的危機感,而且產生了莫名的恐懼感。
南方是「法無禁止即可為」,而我們是「法無授權不可為」。
山東16市集體「南下」學習
事實上,向南方城市學習、對標、找差距,幾乎成了山東的「標配」。
往前追溯,去年7月5日至8日,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省長龔正率最「高配」黨政代表團,赴蘇浙粵三省考察學習。
在學習交流會上,劉家義強調:「要敢於刀刃向內,在思想深處來一場深刻的自我革命。」
這之後,到南方考察學習,幾乎成為山東16個地市的「集體動作」。
在山東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董彥嶺看來,這種黨政領導幹部集體「走出去」學習的方式,在他對山東多年的觀察中,並不多見。
▲山東行政區劃圖(圖片來源:山東省人民政府網站)
南方學習將近一年,各個城市都有哪些動作,又在發生怎樣的變化?
過去一年,濟南市委書記王忠林率團先後前往深圳、廣州、北京、上海,次數多達6次。
這其中,光是今年3月到5月,王忠林就一連跑了三次北京,平均一月一次。
根據公開報道,濟南三次「北上」,主要任務是有針對性地與中央企業、高成長性企業舉行高層對接會,深入交流、洽談合作。
濟南的「老對手」青島也不例外。
不同的是,青島則「咬緊」深圳。
3月下旬,王清憲率團赴深圳,展開為期4天的考察學習,其中一項議程便是「雙招雙引」推介會。
省內其他地市的對標對象,也很有針對性。
比如,去年7月,濟寧南下第一站,就是近鄰徐州。
說起來,兩地同處淮海經濟區,也曾有意與徐州一爭「龍頭」地位。
只是,逐漸拉開的經濟差距,讓濟寧不得不正視現實。
根據媒體公開報道,山東各個城市的學習步伐,遍及全國30多個城市,不僅包括長三角、珠三角等東南沿海發達地區,還涉及重慶、成都、武漢等中西部城市。
▲2018年7月以來山東各市考察學習及合作對接點位(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制圖:城市進化論)
光明日報評論:「自揭老底」觸到了社會的痛點
對於7月4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在官網上「自揭老底」,光明日報發佈評論員文章稱:
客觀而言,這些問題並非山東一地專有,而是在一些地方都不同程度存在。
但作為地方主要領導在大會上自承落後、自揭老底,並不多見。
老百姓為什麼願意轉載惠新安的講話?
很簡單,這種自揭老底的做法觸到了社會的痛點,也給了老百姓以再出發的信心和力量。
接下來,不僅要亮眼的發展指標,也要不斷改善民生;不僅主要領導要主動招商,也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很多時候,自揭老底並不是一件壞事。
一個地方發展勢頭如何、質量怎樣,都擺在那里,老百姓心知肚明。
多一份坦誠,多一份自省,多一份真實,非但不會損害政府的形象與公信,反而會因此而凝聚起地方的共識,傳遞給民眾與市場主體積極的信號,從而釋放出經濟社會發展的磅礴動能。
說實話,這些年來,山東能夠獲得長足發展,並一度躋身全國第二,在北方省份中一騎絕塵,固然與其銳意改革、大膽幹大膽闖有關,也與其始終揮之不去的危機感、自省意識有很大關係。
要之,山東能夠不斷反省,不斷自揭老底,並以此作為強力發展的動力,本身當然值得肯定,而其所作所為,也為其他地方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鏡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