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朝宮外,讓我們靜候「冬至誕生的新聞記者會」。
聽,新聞發言人周公宣布說,「古老的二十四節氣是大自然一年的輪迴密碼,冬至是最早制訂出的節氣,冬至過後,天氣將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
推薦閱讀:
>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24節氣,確定列入聯合國文化遺產(附部分已認證遺產清單)
看,冬至相沿至漢代成了節日,西漢大街上普羅大眾正為冬至到來鼓瑟吹笙。
轉到大唐西市邂逅因朝廷放假而親來打酒的杜甫,聽他為冬至賦詩曰,「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在北宋逛冬至廟會,店肆垂簾飲博,但逢節序添詩軸。
清廷內閣宮女們包餃子聊家常,「冬至大如年」。
休說冬至不如聖誕,只怪今人不懂欣賞。
冬至十大習俗:不只吃餃子包湯圓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捨藥留下的。
除了餃子,冬至還有其他習俗:吃餛飩面、吃狗肉、吃紅豆糯米飯、吃冬至團、吃頭腦、冬至暝搓丸、冬至祭祖、吃豆面團、吃羊肉。
吃餃子
提到冬至,不得不說吃餃子。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捨藥留下的。
吃餛飩麵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麵」的說法。
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
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
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很少吃狗肉了,在冬至這一天,選擇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吃紅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吃冬至團
亦稱「冬至丸」。漢族冬至節食品。流行於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陽歷12月2日前後)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蘿蔔絲等作餡,包成團,稱作「冬至團」,並饋贈親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團圓的意思。
吃「頭腦」
寧夏銀川有個習俗,冬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老百姓冬至這一天給羊肉粉湯叫了個古怪的名字「頭腦」。
「冬至暝」搓丸
冬至前一夜,在福建叫「冬至暝」。這天傍晚,家家廳堂上紅燭通明,燈光如晝,寓意事業輝煌。
桌上以紅柑為「果嶽」(即是把紅柑堆疊成小山嶽狀,故名)。放了鞭炮,一家人就開始「搓丸」。「搓丸」畢,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蓋子,擺在「灶公」灶前過夜。
冬至祭祖
冬至早,一家人帶著湯圓、水果、香燭、紙錢等上山祭掃祖墓。
因為冬至節是一年中最後的一個掃墓節,所以掃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陽兩節的為多,寓慎終追遠之意。
吃「豆面團」
雲南各地對冬至節的重視程度不一,有的地方在冬至節各家都召聚親友,屆時,用糯米粉摻豆屑捏團,蘸糖而食,名曰「豆面團」。
吃羊肉
在四川,有冬至節吃羊肉等滋補食品「進補」的習慣,在晚上吃羊肉、喝羊肉湯來暖身驅寒,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詩詞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至(唐)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盃。
冬至(唐)杜甫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
邯鄲冬至夜(唐)白居易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推薦閱讀:
>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24節氣,確定列入聯合國文化遺產(附部分已認證遺產清單)
>保險套品牌杜蕾斯,在中國一向很會搞行銷,這套中國風的作品真的太「屌」了….
微信號:dushi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