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不倒,卻在消失。山西長達3500公里的長城缺乏照料,一塊有字磚賣人民幣50元。

來源:新浪網攝影:柳濤 編輯:秦翼

山西大同市新榮區勝堡村,一處長城古城樓孤零零豎立著。
得勝堡曾有4座古城樓,由北向南依次為神武閣、玉皇閣、菩薩閣、城閣,現在只能看到2處倒塌後的城樓遺址。
長城在198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時光荏苒,如今的長城被列為全球100處最瀕危遺址。

山西省有不同時代的長城,是長城分佈較多的省份之一,其境內各時代長城的總長度達3500多公里。
山西朔州市新廣武村,一輛拉煤車從明長城腳下經過。攝影師在走訪中觀察,山西的很多古長城被新修的公路切斷,現存的長城也有許多是破敗不堪,古老的城池更是早已損毀不存。

山西陽高縣的守口堡長城重修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全長約46公里。有關隘4處,由東至西為正門堡、守口堡、正宏堡、正邊堡。
各堡間共有墩台138座,2015年9月30日,一群山羊在守口堡長城腳下吃草,如果不是若隱若現的烽火台,很難看出這裡是一段長城。

山西陽高縣守口堡村古長城。由於風沙侵蝕和人為拆卸,這裡的長城多以黃色土夯示人。長城沿著山頂延伸,雖毀損嚴重但風骨猶存。長城分佈在我國15個省404個縣,總長度超過2萬公里。

山西陽高縣十九梁村,長城腳下的村民在收割莜麥。如今,這條宏偉的古長城已經變成了“田埂”,殘缺的烽火台下,一壟一壟綠油油的莜麥漲勢喜人。
在附近勞作的農民說:“這段古長城是文物,但就沒人管”。

山西省左雲縣東北部的管家堡鄉,北隔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涼城縣曹碾鄉接壤。一群來自管家堡鄉的孩子在攀爬當地古長城。

山西陽高縣長城鄉鎮宏堡村,這裡的古長城狀況堪憂,相較於置身於居民區的文物古蹟,古長城一般立於荒郊野外,人跡罕至,長年風吹日曬,風化嚴重,不少地段的古長城淹沒在雜草、廢渣之中,獨自在天地間凋零。

2015年9月30日,山西陽高縣長城鄉,幾位村民在無人看管的野長城上挖取的夯土。
除去地震、風雨侵蝕等自然因素,人為破壞仍是野長城生存的一大威脅。中國於2006年制訂了《長城保護條例》,然而,針對古長城的破壞和失護,沒有得到有效遏制。

山西大同市得勝堡村民李七十家中有兩間小屋,都是用長城磚砌的。60歲的李七十告訴攝影師,他家的院牆、羊圈,都是用從長城上扒下的磚建的。
類似的情況在得勝堡村極為普遍。一村民表示,磚上刻字的長城磚叫文字磚,市場價是人民幣50塊錢一塊,沒有刻字的磚,家家戶戶都有用來蓋房子。

從大同市新榮區得勝堡村的塔樓向村裡望,幾個孩子們正在村口玩耍。
得勝堡內的格局為“三大街、六小巷”,得勝堡整齊的大街小巷配合四面厚重的城牆共同防禦,形成了進退自如、易守難攻的形勢。

與得勝堡村不同,山西陽高縣鎮宏堡村雖然在長城鄉境內,但從這裡到達長城的鎮宏堡,一路非常難行。雖然長城鄉境內有長城約12公里,但糟糕的交通環境制約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大同市新榮區勝堡村人煙稀少,偶爾來個生人,村民都會駐足觀看。
一位勝堡村的村民站在路中間,他身後院子裡的狗聽到陌生人的腳步聲,也瘋狂亂叫。得勝堡是明長城的重要軍事邊堡,至今這裡的村民都有很高的警惕性。

勝堡村內一處用長城磚蓋起的羊圈。在長城腳下很多小村莊極為貧困,村民把長城視為村里的公家財產,在普通村民的眼裡,保護長城並沒有保護家裡的羊重要。

山西朔州市新廣武村,一名留守兒童站在門簾後向外張望。

山西大同市新榮區得勝堡村,80歲留守老人聶秀蓮望著窗外。老人的孩子都在外地打工,中秋節也沒能回來看她。平日里忙完地裡的活,聶秀蓮最常做的事就是在鄰居家看人打麻將。

山西陽高縣長城鄉十九梁村,60歲的村民任成(右一)帶著孫子和老伴,站在自家院子裡。任成說:“孩子們都住在城裡,節假日才進山來看他。”十九梁村全村不足100口人,耕地面積2000畝,全部為旱地,沒有一畝水田,人均年收入人民幣1100元。

山西陽高縣長城鄉十九梁村,60歲的村民任美站在莜麥地裡。他的麥田就在長城腳下,這是父親留給他的。因為耐乾旱,抗鹽鹼,生長期短,地裡只能種莜麥。陽高縣多為旱地,地裡主要生產玉米、小米、高粱、胡麻、馬鈴薯、豆類等特產。

山西陽高縣長城鄉守口堡村,村民楊漢軍在長城腳下放羊。楊漢軍說,前些年,一頭羊能賣人民幣1000多塊錢,現在只賣400-500元。

山西朔州市新廣武村,文物管理員尹成武在巡護古長城。
從事34年基層文物管理工作的尹成武說,“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在長城上修碉堡;文化大革命後期,為響應“備戰備荒”的號召,農民們從長城上拆牆磚修地道,蓋房子……遺憾太多。”

山西大同市新榮區古長城森林公園,16歲的王妙在二道邊古長城上自拍。王妙今年上高一,她說,自己從小生活這這裡,經常來後山上玩,卻不知道這就是明長城。王妙說:“我心中的長城應該是北京的八達嶺。”

山西大同市新榮區古長城森林公園的早晨。
新榮區古長城森林公園位於該區北部,2008年開始籌建,是經山西省林業廳批准成立的全省56個縣級(城郊)森林公園之一,園區總面積約5萬畝。
古長城森林公園園內綠化面積將佔80.7%,這是將生態美景與歷史遺存完美結合的一個保存案例。

山西朔州市新廣武村,明長城的遺跡上擠滿了遊客。這是一段未經修復的野長城,不收門票。長城腳下,除了道路和停車場,並沒有餐飲、商業等旅遊配套設施,但每天登長城的遊客都有好幾百人。

黃昏下,二道邊古長城遺址獨自屹立在黃土高原的溝壑上。
據國家文物局2012年公佈數據,在明長城6千多公里的人工牆體中,保存較好僅有513.5公里,“自然環境對長城的破壞更是不可抗拒。
目前,政府投資力度還不大,再不加大力度,這一點點古長城也要消失了。”長城保護員尹成武說。

韓國把「榫卯技術」送到聯合國申遺成功,北京故宮專家:細節不同,無可厚非

xxx

古典與現代建築的碰撞─北京「四合院火星幼兒園」

xxxx

西安明秦王府城牆倒塌

xxx

長城是如何建成的?

xxx

【故宮是什麼?】紫禁城是怎麼設計出來的?

xxx

人民幣1.5億的上海老洋房,真的不算貴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