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垃圾分類將修法,民眾關心的10個問題

本文來源:新京報

記者:周依、黃哲程、李玉坤

繼上海出台法規實行強制垃圾分類後,北京也要修法推動強制分類了。

近期,北京市城管委主任孫新軍在做客「市民對話一把手提案辦理面對面」直播訪談節目時表示,《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修訂工作已經列入2018-2020年立法規劃。

新修訂的條例不光對單位,也將對個人明確垃圾分類責任。

那麼北京的垃圾怎麼分類?跟上海的有什麼區別?分好的垃圾會不會被混裝回收?不分會被處罰嗎?

記者整理大家最關心的10個問題,咨詢城管、環衛等部門為您一一揭曉。

Q1:北京的垃圾怎麼分類?

「四分法」: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廚餘垃圾、其他垃圾。

這既是符合國家要求,也是目前最簡單的分類方法。

孫新軍曾在節目中對這四類生活垃圾作了詳細介紹——

可回收物(藍色桶)是循環利用的,報紙、鏡子、飲料瓶、易拉罐、舊衣服、電子廢棄物等,由再生資源企業回收利用,俗稱「收破爛」;

廚餘垃圾(綠色桶)是廚房產生的,像菜葉菜幫、剩飯剩菜、植物等;

其他垃圾(灰色桶)包括保鮮膜、塑膠袋、紙巾,還有大骨頭、玉米核等;

有害垃圾(紅色桶)是對身體和環境有害的,如廢燈管、水銀溫度計、過期藥品、油漆、化妝品等,需用特殊方法安全處理。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現在生產的1號、5號、7號等乾電池是低汞或者無汞電池,所以就不屬於有害垃圾了,應投入「其他垃圾」中。

但鈕扣電池、電子產品用的鋰電池、電動車電瓶等鉛蓄電池和鎳鎘充電電池,仍需作為「有害垃圾」進行回收。

《你是什麼垃圾》出了北京版,以下口訣要記牢:能賣錢的藍桶桶,易腐爛的綠桶桶,有毒有害紅桶桶,沒人要的灰桶桶。

Q2: 和上海垃圾分類有什麼區別?

7月起上海實施的垃圾分類方法,是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乾垃圾」四種類型分類。

記者從北京市城管委了解到,其實區別在於分類名稱的不同,而投放、運輸、處理操作都是一樣的。

北京廚餘垃圾=上海濕垃圾

北京其他垃圾=上海乾垃圾

Q3: 北京啥時候開始分類?都要在哪兒推?

2009年北京市委市政府發文開始正式推廣垃圾分類工作,是全國第一個垃圾分類立法的城市。

孫新軍介紹,目前北京市已在黨政機關率先開展垃圾分類,並在全市30%的街道、鄉鎮創建了100個垃圾分類示範片區。

2019年,示範片區覆蓋率將達到60%,覆蓋200多個鄉鎮街道。

推行範圍上,去年全市有2300多家公共機構加入了垃圾強制分類的隊伍,包括學校、醫院、商超和旅遊景點,基本覆蓋了人群集中、垃圾產生量大的區域。

今年還將健全日常執法檢查,逐步覆蓋至居住小區。

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不組織分類或分類不符合要求拒不整改的單位,要移交執法部門處罰,並逐步建立「不分類,不收運」的倒逼機制。

Q4:垃圾這麼多種,不會分怎麼辦?有沒有人引導我正確投放?

目前,北京在東城區建國門街道、崇外街道,西城區新街口街道,朝陽區勁松街道,豐台區東高地街道,石景山區八寶山街道,懷柔區泉河街道,延慶區百泉街道等創建示範片區,並探索形成了4種有效的垃圾分類投放模式。

一是建立有人值守的垃圾分類驛站,效果突出,居民分類投放正確率高,再生資源交投便利,兼具垃圾稱重計量和積分獎勵功能,方便有意願的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從而形成了穩定的垃圾分類基礎參與人群。

二是採用撤桶撤站方式,實行定時定點流動收集,最大程度地實現垃圾回收不落地。

三是採用上門或定點回收再生資源、廚餘垃圾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方便群眾分類、提高回收量。

四是在部分有條件的小區設置垃圾分類智能投放箱,減少人工成本,擴展垃圾分類服務範圍。

北京市副市長張家明表示,這些方式充分借鑒了境內外垃圾分類的成熟經驗,並且都是根據所在地居民的意願確定的,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Q5:沒分類就扔垃圾,北京怎麼罰?

孫新軍介紹,垃圾分類修法呼之欲出,《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修訂工作已經列入2018-2020年立法規劃。

新修訂的條例將不光對單位,也將對個人明確垃圾分類責任。

「到時候,不分類就是違法。上海已經明文規定,混合投放垃圾最高要處以200元的罰款,北京也不會低於這個數。」孫新軍說。

Q6:北京目前垃圾分類「準確率」怎麼樣?

2019年4月起,市人大常委會曾委托專業調查公司對在北京市16區內連續居住半年及以上的普通公眾進行生活垃圾管理情況調查分析。

調查發現,北京市居民對生活垃圾分類有一定認知,但實際上對生活垃圾的分類行為習慣尚未形成,存在不分類、亂分類等情況。

其中,受「廢品回收」影響,公眾對可回收垃圾進行分類收集、分類投放具有較高的認同和行動力。

但被《條例》明確分類界定的「廚餘垃圾」,準確投放率只有兩成多。

Q7:怎麼保證分類好的垃圾不被「混裝混運」?

不少人表示按分類投放垃圾後發現,不同類型的垃圾被混裝在了同一輛車進行回收,我們豈不是白分類了?

對於前端分類被「無用功」的問題,大家可以吃一顆定心丸啦。

孫新軍表示,北京市城管委將要求運輸車輛「亮出身份」,標識醒目,做到「五統一」,即統一車身顏色為綠色、統一車身標準、統一運輸標識、統一單位標識,統一監督舉報電話,提升分類運輸能力,讓有規模、專業的隊伍來運輸。

對各品類垃圾運輸車輛進行改造,增加計量稱重、身份識別、軌跡監控等管理功能,實現對各類垃圾運輸車輛的精準管理。

Q8:垃圾分類之後去了哪里?被怎麼處理?

目前在北京,垃圾經分類後,可回收物由再生資源企業回收利用,廚餘垃圾送到生化處理廠分解或制成廢料,塑膠袋、紙巾等其他垃圾被送到焚燒廠發電或者是填埋,而有害垃圾將被用特殊方法安全處理。

北京市副市長張家明曾介紹,2018年,北京全市生活垃圾清運量929.42萬噸。

截至2018年年底,垃圾處理設施設計總處理能力為28591噸/日,基本滿足各類垃圾分類處理需求。

2019年,北京將加快阿蘇衛、密雲、順義二期等垃圾焚燒廠調試,同步推進房山綜合處理廠、海淀建築垃圾資源化項目建設,力爭年底主體完工。

對於再生資源,將推進分揀設施規劃佈局,加快分揀中心建設。

Q9:垃圾分類為何要立法?

孫新軍介紹,目前,北京市每天會產生近2.6萬噸生活垃圾,人均每天1.1公斤,全市29個垃圾處理終端設施均在滿負荷運轉,如果清運、處理不及時,將給居民日常生活帶來很大影響。

2012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明確了政府部門、物業等管理責任人、收運處置單位、垃圾產生單位的責任和罰則,但是物業等管理責任人對居民個人參與垃圾分類仍缺乏有效的管控手段。

在5月29日召開的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上,北京市副市長張家明曾指出,目前北京相關法規對居民個人參與垃圾分類缺乏約束和強制,導致居民參與率增長緩慢。

Q10:垃圾分類如何推行才能長效?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蔣建國建議,通過「獎懲結合」推行垃圾分類。

他認為,針對不分類投放的行為制定處罰措施,可推動居民認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和嚴肅性。

與此同時,積分兌換物品的獎勵方式可與處罰形成互補,兩種方式結合能更好地引導公眾從源頭做好垃圾分類。

隨著互聯網電商發展,快遞、外賣垃圾等應運而生並且占比持續增長,而這類垃圾目前完全依靠社區居民分類處理。

蔣建國認為「垃圾分類不能完全依靠環衛部門和社區居民,商業也要負起一定的責任。」

同時,他提出中國有完善的廢舊商品回收體系,回收的有價值物品也體現了垃圾分類的效果,建議政府結合廢品價格的波動,在價格高的時候不做太多干預。

當價格較低,甚至低於回收成本時,政府要有一些托底政策和措施,保障廢品回收這一體系服務於垃圾分類。

另外,還需考慮末端的處理和資源再生。有些垃圾價值不高,甚至會造成二次污染,比如廢塑膠、受污染的瓶罐等,這類垃圾出路在哪里,需要引起關注。

閱讀原文

全世界最賺錢的「店」在北京。北京SKP年銷售額達人民幣177億,問鼎全球「店王」

xxx

都說北京大,北京到底有多大?

xxx

因河北疫情反覆,燕郊打工人進北京嚴重擁堵,燕郊是什麼樣的存在?

xxxx

北京各大地鐵站都做了哪些裝置藝術?

xxxx

北京比北極還冷?北京清晨氣溫達-19.5℃,是21世紀以來最冷的一天

xxxx

北京老胡同成為文化保護對象,不能再亂拆了

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