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打公益牌的大病眾籌平台,都這樣進行商業變現

本文來源:八點健聞

微信id:HealthInsight

作者:卜艷

用戶轉化是首要目標,也是終極目標。

在經過5年的激烈演變之後,中國的大病眾籌平台正加速向健康險的網絡銷售平台轉型。

在眾籌、互助業務階段累計的數億用戶,如今成了形形色色的健康險競逐的潛在客戶群。

從大病眾籌到大病互助計劃,再到健康險的大眾銷售平台,輕鬆籌、水滴籌和相互寶等三家行業巨頭,目前已經逐漸形成了「三級火箭」式的業務模型:

大病眾籌和大病互助,是形成初期助推力的一、二級火箭,它們並不盈利乃至虧損;

健康險銷售平台則是第三級火箭,真正的盈利點在此,也是被眾籌企業們寄予厚望、形成業務閉環的關鍵一環。

輕鬆籌、水滴籌的投資方陣營中均有騰訊,相互寶則由螞蟻金服直接發起。

三大平台均擁有互聯網巨頭的海量用戶支撐。

而國內尚不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則為這類基於互聯網平台、面向大眾的保險銷售業務提供了生存土壤。

相較傳統的醫療健康保險業務,互聯網保險平台擁有相當大的用戶優勢和靈活性,它們著力於構建「消費場景」,順勢將海量用戶轉向健康險客戶。

而長期困擾這些平台的合規性問題,在眾籌環節已然通過新頒發的《慈善法》化解,在健康險銷售業務上也已獲得保險經紀牌照的「加持」,唯獨大病互助業務仍遊走在無據可依的灰色地帶。

面臨2018年以來持續至今的資本寒冬,大病眾籌類平台貌似並未受到波及,反而成為資本追逐的熱點。

五年前以公益為起點的眾籌平台,五年後的今天已明確其盈利的目標與途徑,商業變現的進程已經開始。

大病眾籌的合法性爭議

成立於2014年的輕鬆籌,自稱是大病眾籌模式的開創者。

據輕鬆籌聯合創始人於亮回憶,2014年,眾籌模式是當時最火的創業風口之一。

當年全國成立的眾籌平台共有84家,每月都有七家新平台誕生。

最早的輕鬆籌與其他眾籌平台並無二樣,眾籌計劃的傳播集中在微信朋友圈。

最終將公司的方向確定為大病救助的眾籌,是源於一個「拯救創業攻城獅!」項目的發佈。一名29歲的工程師突患急性肝衰竭,他的同事通過輕鬆籌發起眾籌五萬元。

這則消息迅速在技術圈和創業圈傳開。

這個項目也讓輕鬆籌的業務量實現了爆發式增長。

這個項目的成功讓於亮和其團隊意識到,大病救助的眾籌有巨大的傳播勢能,也有巨大的市場需求。

中國雖然已經實行了全民醫療保險制度,但面對大病的衝擊,基本醫保依然無法避免很多家庭被拖入赤貧的境地。

中國扶貧辦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有3000萬貧困人口,其中有四成人因病致貧或因病返貧。

這不僅有基本醫療保障不足的原因,也有中國人普遍保險意識缺失的原因。

有關資料顯示,中國商業健康險的普及率只有5.6%。

於亮認為,輕鬆籌憑借社交應用的熟人關係,又為每一個大病眾籌項目找到了強有力的信用背書。

基於熟人社交關係的口口相傳,很多病人得以籌得救命的捐款。

不過,很長一段時間內,大病眾籌的合法性一直有爭議。

2016年9月1日,孕育十年的中國首部《慈善法》正式實施,明確界定:個人不能發起公開募捐,但個人求助的行為並未被禁止。

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基於慈善目的,可以與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由該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並管理募得款物。

這意味著,個人為自己或直系親屬在網絡上發起的求助是合法的。

但是,為他人或為其它某些特定群體籌款,必須通過具有合法資質的公募組織。

此後,輕鬆籌、輕鬆公益、騰訊公益、淘寶公益、新浪微公益等13家平台,被國家民政部指定為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台,可以協助具備資質的慈善組織或公益組織發佈募捐項目。

從眾籌到互助,互聯網巨頭推波助瀾

2016年,網絡互助迎來一個風口。

全國出現120多家互助保障平台,互助會員超過1800萬。

這一年,成立2年的輕鬆籌推出了輕鬆互助。

而後起之秀水滴籌緊隨其後,上線了水滴互助平台。

網絡互助發動會員每人拿出一小筆錢,當互助保障體系內的成員罹患保障範圍內的疾病後,就可以得到相應的救助。

即「一人生病、眾人均攤」。

與保險相比,網絡互助的門檻很低。

會員只需要預存9元、10元等費用加入互助,就能在生大病時獲得最高30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的互助金。

從用戶的角度看,與大病眾籌相比,網絡互助同樣帶有公益屬性。

不同之處在於,大病眾籌的捐款者是救助他人,而網絡互助在救助他人的同時,自己也有被救助的機會。

而網絡互助平台迎來爆發式增長,則始於去年互聯網巨頭加入了這條賽道。

去年10月,螞蟻金服和信美一起推出了一款「0」元的低門檻相互保險產品「相互保」,上線9天用戶量破千萬。

之後,「相互保」經歷監管風波後改名為「相互寶」。改名後的「相互寶」不再是一款保險產品,而是與水滴互助、輕鬆互助這類互助平台一樣的性質。

全球擁有9億用戶的支付寶憑借巨大的流量優勢,很快就在網絡互助的用戶數量上追平了輕鬆籌、水滴籌。

根據相互寶、輕鬆互助、水滴互助平台上的數據,這三家網絡互助巨頭最新的用戶數據(截至2019年6月27日)分別為7434萬元、6000萬元、7984萬元。

在輕鬆互助、水滴互助快速長大的同時,一批網絡互助平台因虧損而無力經營,最終倒閉或轉型。

據一位保險業內人士透露,「網絡互助已變成寡頭競爭,必須有足夠的資金實力長期運營下去,還得有好的盈利模式。」

需要提及的是,做網絡互助的平台都會從每一筆互助金里收取一定的管理費。

八點健聞了解到,目前輕鬆互助收取的管理費最低為2%,水滴互助和相互寶為8%。管理費主要用來抵消一部分運營成本。

「為了讓平台用戶更積極的參與互助,我們自身補貼了一些運營費用,降低了用戶的費用負擔。」輕鬆籌保險事業群總經理鐘誠告訴八點健聞。

八點健聞了解到,目前輕鬆互助累計劃撥互助金4.48億元,水滴互助累計劃撥互助金更達5.69億元。

但網絡互助平台的尷尬在於沒有牌照,隨時可能面臨監管風險。

在不少保險行業人士看來,網絡互助是遊走在慈善和保險的灰色地帶,未來必然會演變為一種合法的保險產品,接受保監會的監管。

兜售保險產品才是盈利模式

大病眾籌、網絡互助積累了大量用戶後,向用戶兜售商業保險產品(健康險為主),則是一項水到渠成的業務。

國內一位大型保險公司的健康險產品負責人表示,輕鬆籌、水滴籌這類平台的場景、流量最適合轉化健康險。

輕鬆籌旗下的互聯網保險平台輕鬆保、水滴籌旗下的水滴保險商城,就是這兩家公司做商業化的一個核心載體,而這種模式也頗受資本青睞。

今年以來,水滴籌B輪、C輪累計融資已達16億元人民幣。

水滴籌創始人兼CEO沈鵬在拿到融資後公開表示,接下來公司將大力發展水滴保險商城、水滴互助等健康險、健康保障業務。

醫庫軟件董事長塗宏鋼告訴八點健聞:「水滴籌、輕鬆籌在做健康險方面,有其大平台的獨特優勢。由於人群量大,有效利用了社交關係鏈,獲客成本低,保險轉化率也高於一般互聯網保險平台。」

塗宏鋼透露,商業保險傭金平均毛利率35%左右。

目前來看,水滴籌、輕鬆籌的商業模式類似,以前者為例:其「水滴籌 水滴互助 水滴保」被稱為三級火箭,水滴互助和水滴保做好事前保障,水滴籌是事後救助;水滴籌、水滴互助承擔前端獲客功能,做流量池,本身不擔負變現職責,水滴保則承擔商業模式和盈利點。

在支付寶平台上,相互寶其實也承擔類似的流量池功能,為支付寶上的保險帶來更多客戶。

支付寶資料顯示,在參與調查的「相互保」用戶中,有62.5%的人表示此前沒買過商業健康保險,這就給互聯網保險產品留下導流的空間。

輕鬆籌保險事業群總經理鐘誠向八點健聞記者描述了這樣一幅圖:「在醫療費用支出的柱狀圖上,個人支出占衛生費用總占比28.8%,要實現這一比例進一步下降,必須借助商保的力量。」

28.8%是2017年國家財政部發佈的數據,是新一輪醫改的一大成效之一。

新醫改之前,這一數據是40.8%。不過,中國個人醫療費用支出仍遠高於發達國家的水平,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個人付費比例平均為10%。

「讓更多人的有買保險意識,買得起保險」是諸多互聯網健康險公司的初衷,亦是輕鬆籌這類擁有保險經紀牌照平台的初衷。

近兩年,保險經紀牌照監管收緊,每年下發的牌照數量有限,不少想要進入這一領域的公司均選擇收購的方式,輕鬆籌、水滴籌均是如此。

輕鬆籌於2016年拿到保險經紀牌照,隨後上線互聯網保險平台輕鬆保;水滴籌則在2017年拿到牌照,隨後上線互聯網保險平台水滴保(現已改名為水滴保險商城)。

「傳統保險總想著做一攬子買賣,就是賣一個產品要把所有的風險可能都覆蓋掉,這樣的產品一方面複雜,另一方面成本也高,傳統保險一直像是陽春白雪的生意。」

「而互聯網保險則可以根據一些社交場景設計出更多碎片化、條款更簡單明晰的保險產品來。這類保險的費率也更低。」鐘誠告訴八點健聞,互聯網保險給了更多普通人有選擇保障的機會。

一位保險平台的商務負責人表示,水滴保險商城、輕鬆保這類平台的用戶轉化率要高於行業的平均值。

水滴籌創始人沈鵬之前公開表示,目前水滴籌90%的用戶是通過水滴保險商城完成個人首次在線投保,復購意願高達73%。

而且,保險公司也願意與這類平台合作。

這類平台通過大病眾籌、網絡互助積累了一定的用戶醫療數據,由此能夠根據客戶痛點反向定制一些產品。

「先要握住高流量,再和保險公司談判,能夠取得更高的傭金。」

沈鵬告訴八點健聞,他們與50多家保險公司合作,是國內眾多保險公司健康險第一分銷平台,2019年6月份水滴保險商城實現了5.45億的健康險保費,公司公司已經接近盈虧平衡,保險傭金占收入的大頭。

鐘誠認為,作為一家互聯網保險經紀平台,其接下來能夠轉化的用戶是可以被不斷豐富的。

「比如從個人到家庭,從短險到長險,我們都應該提供更全面的商業保障,這也是我們繼續轉化的思路。」

盡管水滴保險商城、輕鬆保占據互聯網健康險的優勢,但這並不代表其高枕無憂。

一位互聯網保險平台負責人告訴八點健聞,水滴籌、輕鬆籌的用戶增長已開始放緩,接下來需要深度挖掘用戶需求。

[irp posts=”80518″ name=”「網路眾籌」救命,有房有車的中產階級可以嗎?”]

[irp posts=”70763″ name=”支付寶旗下的「相互寶陪審團」是什麼?50%團員通過可獲得互助金”]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