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帶頭鼓吹大眾創業,投資人潑冷水:「窮人」 就不應該創業。

作者介紹:本文作者張野,青山資本創始人,中國新銳投資人,專注於TMT領域項目的早期投資,代表性投資項目有 fiil 耳機、無界空間、美容總監、悟空保等。張野是清科集團「2015中國年度天使投資top30」中最年輕的創始投資人。

到今年年底,距離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這個口號的提出,就已經有一年零三個月了。

這 400 多天裡,我們都領教了或聽說了太多戲謔的故事——在微博上,調侃北京的笑話共有三大類,除了朝陽的群眾、爆表的霧霾,就是中關村的創業咖啡館。

就如同一邊是官方文件把 「草根創業」 抬上了 「助力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的政策地位,另一邊是想去創業大街圍觀總理來訪,卻被保安請了出去的大學生。

全國 1600 多家孵化器構建了一座圍城,裡邊的人不斷用精美的 BP 告訴世人我很好,外邊的人按捺不住剛讀完《馬雲語錄》後那顆躍躍欲試的心。

對於這種新常態,很多媒體都評價為 「浮躁」,我不同意這個說法。

因為 「浮躁」 這種判斷本身也太過浮躁,這裡邊當然有人們情緒上的浮躁,但當前互聯網創業的問題本質只是情緒泛濫嗎?實際上,更真實或者更殘酷的原因,是有太多不應該創業的人去創業了,而這其中最不應該創業的,就是 「窮人」。

兩年來,我投了包括 fiil 在內的近四十個項目,少有失手。也因此獲得了市場的認可,拿到清科天使排名 30 強。如果說我的投資理念有什麼可取之處的話,我認為首要就是 「不投窮人」。

什麼是 「窮人」?當然不是財務意義上的窮人。不適合創業的 「窮人」,是指擁有 「窮人思維」 的個體。見的創業者越多,你就越會發現,有的人出來創業,簡直是對家人和社會的一種犯罪。

什麼是 「窮人思維」 呢?我舉幾個例子讓你們感受一下。

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創業者:你問他這個項目的商業模式是什麼,他說沒想明白,我說好,那你這個項目和市場上同類產品的差異化在哪,他說了半天也沒講清楚。我說你這麼多地方都想不明白,不妨再好好想想。他說創業不就該是這樣嗎?馬化騰當年也沒想明白,不一樣成功了嗎?

類似的還有:創始人股權結構有問題,沒事兒,創業就是先往前走,遇到問題再解決;團隊缺乏關鍵人物,沒事兒,創業團隊都是慢慢湊齊的,不行了再說;競品 A 開發了這個功能,我也要上,B 開發了那個功能,我也要上,大家多加班趕出來,加班費?創業就是該拼一拼嘛。總之——「創業不就該是這樣的嗎?」

你看著好像這人很務實,行動力很強,其實這句話隱藏著一個黑色邏輯,就是把創業這個詞浪漫化神聖化了。好像創業就可以不用遵循市場規律、就可以拉著所有人一起無償爬雪山過草地,哪怕長征方向不明確,管他呢先上路再說。

創業有什麼可浪漫的?創業說到底就是資源優化或者資源變現,不是請客吃飯,不是繪畫繡花,不是選秀節目。連最基本的商業邏輯都要違背的人,怎麼能創業?

還有一類創業者,我們身邊也不鮮見,這類人勤奮的簡直令你無地自容。你工作時他也工作,你休息時他還在工作,你約他晚上吃個飯,說好 8 點,他 11 點才到,吃完了他又回去工作了。有時候想想自己一天睡 7 個小時,和人家一比都該判刑。

但往往這種創業者常會犯一類錯誤,就是 「自我感動」。一接受採訪就說一周只睡幾個小時,動不動就不吃不喝不眠不休,最後感慨一句創業沒有捷徑,只有拼命。即便不看他的項目,我也大概能猜到這個團隊勝算幾何,或者說值不值得投資。

為什麼呢?因為努力只能決定你的下限,而選擇可以決定你達到的上限。你把精力都放在提高下限,或者說放在止損上去了,哪還有機會抬頭看路?流淌的汗水值錢嗎?值,但別拿汗水去掩飾你做戰略選擇時的愚蠢。

選擇當然大於努力,甚至可以說和出身、運氣之類要素相比,努力是最不重要的。但沒幾個創業者願意承認這一點,寧願承認自己懶也不能承認自己蠢,這是人性。

最後還有一類,就是每天琢磨著如何喝涼水過日子的。比如你去百度搜一下 「創業 + 不花錢」,瞬間出來一堆垃圾內容,什麼不花錢上頭條、不花錢招人、不花錢驗證項目之類的。

創業者總覺得自己是人精,總能柳暗花明絕處逢生四兩撥千斤,其實越不走陽關道你的路就越窄,如果真有不花錢就能做把品牌做好的事,BAT 每家養那麼多市場公關人員是幹嘛呢?做慈善嗎?

再插一句,對於媒體上鋪天蓋地的 「互聯網創業就是燒錢」 這種論調,實在是難以茍同,哪怕是完全不靠譜的項目,早點花完錢回去老老實實上班,也比不死不活耗著強。試錯、培養用戶習慣、買流量都不叫燒錢,只有上墳才叫燒錢。

以上這些,都是最典型的 「窮人思維」,和人的資產、學識、經歷都沒什麼必然關係。這種價值觀本身沒有什麼對或錯,有些還挺適合打工或做小買賣。

但窮人思維放在創業的語境下就十分不合時宜,因為它阻擋了商業邏輯的運轉。任何不能更優化資本變現通路的項目,都很難得到市場的認可。

即使是在被認為富有創業精神的美國,企業家作為一種職業,也只是少數人的專利。而自 2010年 來,中國初創企業數量每年以將近 100%的速度增長,到 2014年 達到 161 萬家。這一速度幾乎是排在第二名的英國的兩倍,比英美日三國加起來還要高。

實際上,真正賺錢的行業,根本用不著國家去號召,資本就已經瘋狂逐鹿了,比如各類理財產品。而但凡政策鼓勵或支持的事情,要麼高風險,要麼低回報。

如果中關村的咖啡館可以助力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那麼北影廠門口趴活的群眾演員,早就改寫娛樂產業版圖了。不是嗎?

閱讀原文


關於作者:

分享全球科技產業最新鮮資訊!

在人潮爆多的廣州火車站旁開小超市能掙多少錢?

xxx

杭州59歲大姐做社區團購幫鄰居買東西,一天營收人民幣五千元,一天賣150隻鴨子

xxx

你以為你在創業,其實你只是在為社會打工

xxx

史無前例的「原地過年」,年輕人們用很多方式賺錢

xxx

我在河南小縣城開了兩家奶茶店,聊聊我的經驗

xxx

老家廣東,我34歲,生了七個孩子,有一間工廠、兩家公司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