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敦煌石窟保護:技術達不到要求,寧願先不修。

修復技術仍然不是一勞永逸的,不能永葆青春,只能慢慢減緩壁畫的衰老過程。

壁畫面臨的病害問題是綜合性的問題,有氣候、溫度、濕度的變化,還有微生物的影響。

我們遵循一個原則,現在技術達不到要求,寧願先不修。我們這代人技術上不行,就把問題留給後人。

文 | 韓見 編輯 | 魯毅

(圖片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喜馬拉雅美術館「敦煌:生靈的歌」展開幕前,展廳裡散落著先行抵達的數個木箱。箱子上的標籤顯示著它們到過的地方:北京、杭州、台北、伊斯坦布爾。明年,其中的一些展品還將去到洛杉磯。

美術館為其中兩件珍貴的展品提前舉行了開箱儀式,敦煌研究院副院長羅華慶戴著白手套,小心地將一卷北魏時期的大般涅經如來性品,和一尊由孫紀元臨摹的第259窟北魏時期菩薩胸像取了出來。

《大般涅槃經如來性品》 (北魏,高27.6公分,寬332公分)

距今一千多年的白麻紙佛經經卷,盡管首尾俱殘,但烏絲欄纖細規整,墨色仍濃黑而有光澤,書法上處於隸書向楷書過度的階段,是北朝時期敦煌寫經中的精品。

紙本文物能保存千年,是得益於它基本被安放在藏經洞這一密閉的環境之中,氧化過程被大大減緩,而如今,庫房裡也能夠做到恒溫恒濕。

北魏菩薩彩塑頭戴三珠寶冠,高髻長髮,細密流暢的陰刻發線與簡潔的面龐形成對比,突出了細目長眉和修鼻丹唇,顯得端莊而含蓄,在形式和造型上承襲了西域的造像儀軌和技法,呈現出與漢晉傳統混合的藝術風格,是典型的北魏造像。該脅侍菩薩位於主尊右側,原像高1.26米。

《菩薩胸像》第259窟 (北魏,高54公分孫紀元臨摹)

復制品雖不及文物珍貴,但是由於石窟的不可移動性和保護需要,復制品在近年來各個敦煌主題展中扮演的角色已越來越重要。

敦煌的大部分洞窟都不開放參觀(此次來到上海的8個復制洞窟中就有7個在敦煌並不開放),洞內環境和旅行團的參觀方式也使探究細節變得十分困難,而這些缺憾都可以通過細究復制洞窟來補足。

《四飛天》第320窟

據羅華慶介紹,對莫高窟的整窟復制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間有所中斷,八十年代恢復,至今一直延續。

「整個過程就是啟稿、修稿、上色,做出洞窟的結構,再把每幅畫裝裱在洞窟裡,拼裝,最後做舊,完成一個洞窟大約需要幾年時間。」羅華慶說,「拼接的縫隙一般人不仔細看的話是看不出來的,所以一看十幾米長的大佛,都問怎麼運來的。」

第57窟說法圖

除了來自北梁、西魏、唐、西夏和元朝的8 復制洞窟,敦煌研究院還帶來了常書鴻、段文傑、常沙娜等大師的彩塑臨摹、壁畫臨摹品,藏經洞絹紙畫復制品,藏經洞文物等共計165組/件源自敦煌的藝術,其中文 50餘件,16件為國家一級文物。

《三兔飛天藻井》第407窟

作為一家當代藝術館,喜馬拉雅美術館也將發揮所長,做到敦煌藝術與當代藝術的對話,展出白南準的《藍佛》(Blue Buddha)、孔柏基的《莫高窟佛像》、邱志傑的《總會有人信》、李磊的《佛不語》、丁乙的《十示系列》等與佛教或精神探索相關的當代藝術作品。

隨文物一起來到上海的,還有敦煌研究院的專業講解員。「工齡全都在十年以上,」羅華慶說,「看說明和聽他們講解,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

從敦煌來的人,氣場與別人不同,石窟群所在之地宛如孤島,距最近的敦煌市區也有 25 公里,一旦去了,很可能一輩子都得待在那裡。

羅華慶自己就是一個例子。他讀大學的時候因為特別喜歡敦煌,給時任敦煌研究院長段文傑寫信,說要做他的研究生,「段先生沒答復,就說你先來看一看,行不行再說。我去了還是覺得喜歡,就一直待在那兒了。」

莫高窟第275窟,北涼

以下是訪談:

B=《外灘畫報》

L=羅華慶

B:這次展出的8個洞窟,分別是在什麼時候復制的?

L:最早的是五十年代復制的,也有八九十年代和包括 2000 年以後復制的。五十年代最早的復制,就是拍了照片,做成幻燈片,把幻燈片投影在牆上,然後人來臨摹。

但是因為幻燈機投影是會變形的,所以大致畫好了以後,臨摹的人要再把畫拿到石窟裡,對照著原來的壁畫修改,形成線描稿。線描稿確定之後,在洞窟裡上顏色。

條件所限,五十年代復制工作特別困難,九十年代以後,隨著數位技術慢慢發展,拍錄影素越來越高,這樣我們就可以把數位照片列印出來,既提高了工作效率,畫面也更準確。

B:現在有多少人在做臨摹工作?

L:我們敦煌研究院從四十年代成立開始,就是以美術為主的,常(書鴻)先生、段(文傑)先生,他們全都是畫畫的,是美術家。現在大概有五六十個人在做臨摹工作。

B:目前完成復原的洞窟一共10個?

L:對,還在進行。隨著時間推移,數位技術的提高,效率也可以提高。

因為10個洞窟不足以表現敦煌之美,所以我們希望每個時期的代表性洞窟是延續的,比如說唐代,分初唐、中唐、盛唐、晚唐,現在我們有盛唐的、晚唐的,可能中間就斷了。

臨摹工作肯定是代代相傳的,以後如果還有機會到別的地方展出,展品可能就不一樣了。

B:敦煌的數字化工程此前是和美國的西北大學合作的,現在已經完全由研究院自己進行了嗎?

L:對,九十年代開始,是得到美國梅隆基金會(Mellon Foundation)和美國西北大學的支持。當時國內的數位技術發展慢,相應的器材和軟體也比較少,所以在起步階段得到了西北大學的大力支持,合作完成了26個洞窟的數字化。

在這個過程中,人員得到了培訓,合作結束以後,我們就通過在國際合作中學到的數位技術,逐步發展起來了。到現在為止,我們大概做了將近80個洞窟的數字化的工作。

但是我們的目標是所有洞窟都要數位化,因為敦煌壁畫是脆弱的文物,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慢慢變化。我們通過數字化來保存石窟的現狀,當然隨著數位技術的再提高,可能還能把不同時期的數據全都保存下來。

B:現在最新的保護技術發展到什麼程度了?

L:修復技術仍然不是一勞永逸的,不能永葆青春,只能慢慢減緩壁畫的衰老過程。我們現在如果不保護,可能再過多少年就沒有了。

大家可以在展覽中看到,壁畫面臨的病害問題是綜合性的問題,有氣候、溫度、濕度的變化,還有微生物的影響。

所以修復中我們遵循一個原則,現在技術達不到要求,寧願先不去修。否則可能造成保護性破壞。如果我們這代人技術上不行,就把問題留給後人。

比如最早莫高窟無人管理的時候,好多當地放羊的,就在裡面生火做飯,壁畫就被煙熏壞了。80年代我們也做了清洗,清洗之後,當時還行,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就全部淡化了。

所以修復這件事,我們也是小範圍、嘗試性地做。以後隨著雷射技術的發展,表面的油煙就可以去除了,現在正在做這項探索,可能雷射去除污垢之後,壁畫原來的顏色反而能保存得更加長久。

這方面我們跟美國蓋蒂文物保護研究所合作了25年,明年5月份會到蓋蒂中心(Getty Center)去做個展覽,一方面也是將合作25年以來取得的成就,給美國觀眾一個交代。

因為蓋蒂是由基金會支持的,好多人給基金會捐了款,但是不可能親臨敦煌,所以我們也通過展覽的形式,讓他們看到原來自己的錢是用於這樣一個文化遺產了,是值得的。

B:2009年《外灘畫報》採訪敦煌研究院當時的院長樊錦詩時,她提到,敦煌保護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遊客參觀和保護之間的矛盾,建立數字展示中心也是出於這個原因。中心建成後,遊客分配的情況是怎樣的?

L:數字展示中心建立以後,莫高窟的日承載量由原來的3000人,提高到了6000人。

之所以能夠提高,是因為把介紹性的內容放到數字展示中心完成了,特別是通過兩部影片,一部是《千年莫高》,講敦煌的來歷,與絲綢之路的聯繫,還有一部球幕電影《夢幻佛宮》,展示了幾個洞窟的影像。這樣遊客進洞前對石窟就有一個基本了解。

本來一個洞窟要講解10分鐘,其中5分鐘的時間是講這些背景知識的,現在,進洞窟之後只講這個洞窟的內容,時間就縮短到5分鐘,就可以增加流量了。

但是洞窟的利用強度還是和原來一樣,是通過縮短滯留時間,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

如果每天只接待3000人的話,我們各方面壓力都很大。因為現在旅遊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特別是敦煌,本身就是靠旅遊的。所以我們在保護的前提下,是每天限定6000人。

B:現在有多少個洞窟是開放的?

L:一共開放60個,12條路線,其中4個洞窟是必看的,每條路線裡都有。

但每一組參觀的遊客只能看8個洞窟。旺季從5月1日到10月31日,看8個,從11月開始,到來年的4月30日,淡季,可以看12個洞窟。

為了淡旺季的平衡,我們不光有淡季優惠票,看的洞窟還比旺季多了4個,也是希望使全年能比較均衡。

B:這兩年敦煌學的研究方面有什麼推進嗎?

L:現在敦煌學研究,對石窟的定性研究已經基本完成了。剩下就是為什麼畫,還有敦煌的藝術源流,佛教藝術是怎麼演變的。

這幾個課題也有人搞過,但是全面性的不多,因為上個世紀敦煌文獻尚未得到完全的公布,現在基本全公布出來了。隨著對這些資料的研究,敦煌學可能還會有更多的發展。

B:很多流失到海外的敦煌文物,完全對研究學者公開是什麼時候的事情?

L:應該是上個世紀90年代。1995年以後,英國國家圖書館建立了一個國際敦煌項目,把所有敦煌文獻數字化,後來中國國家圖書館加入,2005年,我們也加入了。

所以我們的敦煌文獻,700多件,全部已經數字化,現在都掛在「絲綢之路在線」這個網站上,誰都可以免費看。中國國家圖書館大約一萬多件,還有法國國家圖書館,也都把資料上傳到這個網站。

這個項目,英國國家圖書館是發起人,但是他們做這個工作的也不是一個常設機構,只是一個基金會資助的項目。基金會錢多的時候,它的工作進度就快一點,基金會如果沒錢了,就慢一點。他們也在做數字化工作,但是全部做完可能還是得花點時間。

今年法國國家圖書館把他們資料的高清數據、原始素材全部提供給我們了。原本如果你在網站上看,像素沒有那麼高。如果你要到大英博物館、大英圖書館看原件,他們還是有限制的,但現在不像以前那樣不讓你看。可以看,但是要提申請。

B:敦煌研究院現在有多少人員,資金情況如何?

L:院裡現在有900多個職工,三分之一是在編的,是國家批了編制的,剩下將近600人都是合同制的。因為莫高窟的情況和別的地方不一樣,我們那兒是一座孤島,周邊沒有人煙,離敦煌市區25公里,好多東西做不到社會化,否則成本太高。

敦煌今年的收入,大約一個多億吧。國家規定,我們所有的收入全部上交,國家根據工作需要,再全部返還。門票收入基本上是百分之百返還的,再加上國家給的文物保護費用、課題研究費用,每年敦煌的開銷是兩個多億,其中可能有六千多萬是人員的薪水。



<a id="js_report_article3" style="display:none;" class="media_tool_meta tips_global meta_extra"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