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廣東的新娘,為什麼要在身上掛這麼多黃金?

本文來源:大象公會

微信id:idxgh2013

作者:聞韶

這種看似異常奢靡誇張的婚俗,並非廣東福建的本地傳統。

它是20世紀閩粵人民一段特殊命運,以及兩大文明間一段奇妙姻緣的縮影。

每到五月、十月婚禮高發期,新聞中總會出現「黃金新娘」的身影。

照片中的她們大多坐在喜慶的婚房中,穿著大紅的婚服。

當然,最引人註目的,還是她們身上耀眼的黃金。

福建廣東的新娘,為什麼要在身上掛這麼多黃金

除了成套的手鐲、長命鎖或金豬,最讓人驚嘆的做法,還屬將大量金鐲子串起來掛在脖子上——在2014年引起關注的一場婚禮上,新娘穿著重達幾十公斤的金飾,光脖子上的鐲子就有約70個。

福建廣東的新娘,為什麼要在身上掛這麼多黃金

新娘散發著富有的金光,向每一位賓客炫耀新人家庭的財力。

即便家境並不十分富有,不要緊,萬能的淘寶也可以讓新娘金燦燦地出現在自己的婚禮上。

福建廣東的新娘,為什麼要在身上掛這麼多黃金

這種異常奢靡誇張的婚俗,到底是從哪里來的?

並非傳統婚俗

「泉州新娘」被視作「黃金新娘」的代名詞,但這一現象並非僅僅出現在泉州。

廣東中山、順德、佛山,福建泉州、晉江等地的「黃金新娘」都曾出現在新聞上。

賭王何鴻燊女兒的婚禮上,炫目的嫁妝也為人津津樂道。

福建廣東的新娘,為什麼要在身上掛這麼多黃金

▲ 賭王女兒何超盈的婚禮

除卻廣東福建,其他地區也有「黃金新娘」的報道。

如成都的一場婚禮中也出現了「黃金新娘」,但這位新娘來自深圳,是按照深圳的習俗打扮的。

福建廣東的新娘,為什麼要在身上掛這麼多黃金

▲四川日報新聞

因此,可以將「黃金新娘」們的地理分佈確定於廣東、福建部分地區。

那麼,為什麼只有這些地方會有這樣的現象?

批評者很容易將其歸咎於腐朽落後的「封建禮節」,畢竟此類新娘的穿戴多數不是西式婚紗,而是紅色的中式婚服,渾身金器看起來也與富貴滿堂一類的中式審美相近。

然而,這種說法並不能成立。

結婚嫁妝奢靡,自清代就是全國普遍的現象,廣東福建也不例外。

清代後期,粵北、粵中、粵東、閩東、閩南和海南的嫁妝都很高,中人之家也「動逾千金」、「用銀至數百兩、數千兩之多」。

但嫁妝高,並不等同於都要掛在新娘子脖頸上讓人看見。

巨富之家嫁女,往往是陪送店鋪、土地和宅院。

如雍正年間,年羹堯的女兒嫁進曲阜衍聖公孔府,年羹堯便在濟寧買田19頃,作為女兒的「妝田」。

福建廣東的新娘,為什麼要在身上掛這麼多黃金

▲西方人筆下的晚清中國婚禮,服裝相當簡單

有錢人家還會陪嫁乳母丫鬟,如《紅樓夢》中的平兒,就是王熙鳳的陪嫁丫鬟。

普通人家的陪嫁物大多是衣物、首飾和日用品。

不管有錢沒錢,誰也沒把一串金鐲子掛到女兒脖子上。

事實上,廣東福建各地的民俗文獻都表明,當地傳統婚俗完全沒有黃金新娘的蹤影。

只是接新娘的花轎往往務求精細,結婚家具需是高級木料,而金銀首飾有那麼幾套放在盒子里就夠了。

1949年後,廣東福建人民和全國人民一起迎接了新生活與新婚俗,「黃金新娘」更不可能出現了。

福建廣東的新娘,為什麼要在身上掛這麼多黃金

▲1950年代的結婚照

因此,「黃金新娘」只可能是一種改革開放後的新景觀,它距離我們的歷史並不久遠。

此外,也有人試圖從家庭財產分配的角度來解釋這一現象。

據說,由於傳統中國家庭觀念不講繼承,只講子女成家後「分家析產」,通常兒子獲得田地宅子,女兒只能期待一份豐厚的嫁妝。

於是,許多福建家庭會在女兒成年甚至出生之後,持續重倉黃金直到女兒出嫁。

此種習俗結合計劃生育政策,讓福建廣東的許多父母把一生的積蓄都花在了女兒的婚禮上。

然而,這種說法也有不能自洽的邏輯缺陷:

子女分家問題絕非廣東福建地區僅有,其他同樣風俗、同樣政策的地方,為什麼沒有出現「黃金新娘」?

而且如前所述,奢靡的嫁妝完全可以用其他方式,並不用掛滿全身的方式體現。

這也不能解釋閩粵市面流行的假金飾——哪有願意給女兒的嫁妝作假的母親?

這些答案都不靠譜。那麼,黃金新娘真正的源頭又在哪里?

閩粵人民的東南亞親戚

想要破解「黃金新娘」的謎題,或許需要換個角度:這些黃金新娘到底嫁給了誰?這種鋪陳誇張的婚俗,到底是給誰看的?

本地男性是婚齡女性的第一選擇,前文的成都小夥也是娶到黃金新娘的幸運兒。

但除此之外,「外國人」也是閩粵地區不容忽視的選項。

據2017年上半年民政部數據,廣東、福建分別以3773和2387宗涉外婚姻成為全國前兩名的省份。

福建廣東的新娘,為什麼要在身上掛這麼多黃金

▲ 2017年民政部數據涉外婚姻數量前五名

嫁給了哪國人?

其實,這些涉外婚姻中的絕大多數,依然是福建人和福建人結婚,廣東人和廣東人結婚,只不過,是馬來西亞福建人、文萊福建人、菲律賓福建人……

繼續追蹤,可以在2014年對廣東中山一次黃金婚禮的報道中發現這樣的細節:當事的新郎恰好就是一個外籍人士,而本地新娘的父親則無奈地說:「他們喜歡(這樣辦婚禮),我有很多外籍親戚,我作為一個老頭子有什麼辦法。」

黃金新娘的真正來源,恰好可以在這里找到蹤跡。

不妨提前透底:閩粵地區黃金新娘的婚俗,就是由東南亞的海外華人傳入的。

中國人去東南亞做生意,自古以來。

但閩粵人民大舉下南洋,還是清代放開東南亞大米貿易後的事(往期文章:大清真的閉關鎖國麼|大象公會)。

尤其晚清時期,因為「豬仔貿易」,福建廣東下南洋的風潮如同當代農民工進城。

福建廣東的新娘,為什麼要在身上掛這麼多黃金

▲ 當時福州流行閩劇《馬拉加(馬六甲)》,劇中台詞唱到:「老媽你莫拖,我去馬拉加;番錢五十塊,給你先安家」

這些來往於閩粵與東南亞之間的華工,為兩地都帶去新的風俗。

今天的遊客在泰國街頭經常能吃到的泰式炒面(Thai Phad),最初叫做「泰國炒粿條」,起源於潮汕的炒粿條。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你也能發現炒粿條的身影。

福建廣東的新娘,為什麼要在身上掛這麼多黃金

▲ 泰國炒粿條vs.潮汕炒粿條

而當代潮汕牛肉火鍋店不可或缺的調料沙茶醬,則來自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

大馬同印尼都有沙嗲醬,傳入中國之後,一路成了粵語區的沙爹醬,另一路則作為沙茶醬殺上了潮汕人的餐桌。

閩南語中的許多詞語也來自於他加祿語、馬來語、印尼語。

泉州話中的西紅柿讀作「Kam-a-tit」,同普通話絕無相同之處,反而和菲律賓他加祿語中「kamatis」如出一轍。

但在這一時期,南洋華人還不可能習得黃金新娘這一婚俗。

一方面,此時的南洋華人大多作為苦力出洋,仍屬窮困,賺到錢還要寄回老家補貼家人,穿金戴銀遙不可及。

福建廣東的新娘,為什麼要在身上掛這麼多黃金

▲ 僑批,即華僑通過匯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廣泛分佈在福建、廣東潮汕地區暨海南等地

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東南亞華人在回鄉娶妻和葉落回歸這兩件人生大事上仍長期堅持著傳統的鄉土倫理,完全不用在乎異邦的風俗。

他們認定:媳婦,還是家鄉的好;自己,還是埋在祖墳好。

海外華人始終與故鄉和本土家族保持著緊密的聯繫。

然而,這種交流在五十年代戛然而止。

1946年,中國陷入全面內戰,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

同一時期,民族主義和反殖民浪潮席卷東南亞。

1945年,印度尼西亞、越南獨立;1946年,菲律賓獨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獨立;1948年,緬甸、斯里蘭卡獨立;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

從此,在東南亞的千萬華人成為了尷尬的存在。

1908年的《大清國籍條例》秉承血統主義,不管出生在哪里,只要是大清國的後裔,就是大清國人。

中華民國也繼承了這一原則。

而許多東南亞殖民政府都採取出生地主義原則,只要在本地出生,就可以獲得本地國籍。

因而在二戰前,許多東南亞華人都是雙重國籍。

福建廣東的新娘,為什麼要在身上掛這麼多黃金

▲大清國護照

二戰後,新獨立的東南亞國家獲得了自我立法的機會。

隨之降下的冷戰鐵幕,讓這些新生國家唯恐紅色中國利用華人群體操縱其內政,要麼掀起排華浪潮,要麼要求華僑必須放棄中國國籍。

中國國內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在史無前例的強大國家面前,傳統社會下的地域、宗族網絡逐一被降伏。

同樣在冷戰背景下,1950年代的中國將具有「海外關係」的人標記為可疑分子,認為他們是反動階級的基礎。

在「十戶人家九戶僑」的閩粵地區,人們噤若寒蟬,絕口不提自己的海外親戚。

流落異鄉的海外華人,從此只得選擇另一條道路。

黃金新娘的祖國

20世紀中葉開始,東南亞華人群體融入東南亞本地社會的進程陡然加速。

許多原來自我認同屬於中國的企業或社團,重心只得偏向本地。

華人的本地化(localization)始於明清時期。

例如,從明清以來就生活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的華人,早已形成了一個新的定居社區。

他們被叫做峇峇娘惹(Baba Nyonya),這個詞來自閩南話,峇峇指的是男性,娘惹指女性。

一直到今天,這些峇峇娘惹還在重大場合穿著「唐裝」,不拘是明制還是旗袍。比方說——婚禮:

福建廣東的新娘,為什麼要在身上掛這麼多黃金

▲ 峇峇娘惹的婚禮

不過,今天的人們也可以在另外一場婚禮中,看到年輕的新娘胸口掛著亮閃閃的黃金:

福建廣東的新娘,為什麼要在身上掛這麼多黃金

▲峇峇娘惹新娘

在這些峇峇娘惹身上,混合了中國文化和東南亞風尚。

明服和旗袍都是中國文化的體現,而那些浮誇搖曳的首飾,則顯然來自本地人婚禮習俗的影響。

在東南亞,黃金新娘廣泛存在於印度尼西亞、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老撾等地。

其中以印尼的黃金新娘最為誇張,其他地區稍遜。

福建廣東的新娘,為什麼要在身上掛這麼多黃金

▲印度尼西亞佈吉人的傳統婚服

福建廣東的新娘,為什麼要在身上掛這麼多黃金

▲ 印度尼西亞米南加保人的傳統婚服

福建廣東的新娘,為什麼要在身上掛這麼多黃金

▲印尼南蘇門答臘省的傳統婚服

福建廣東的新娘,為什麼要在身上掛這麼多黃金

▲柬埔寨地區的傳統婚服

福建廣東的新娘,為什麼要在身上掛這麼多黃金

▲ 巴厘島傳統婚禮

東南亞本地人對於大面積黃金首飾的愛好,又來自哪里呢?

最可能的答案,是來自南亞次大陸的印度。

在傳統中國,金器飾物雖然也被廣泛使用,但秉持儒家價值觀的歷朝歷代都反復強調人們衣著的等級秩序,聲討奢侈的穿戴。

但在印度教中,黃金被視作潔淨的象徵,通過佩戴黃金,人的精神可以得到淨化,再誇張的鋪陳都不在話下。

黃金是印度教婚禮的必備之物。

印度民間的黃金儲備高達15000噸,占據世界黃金總量的10%,而印度人的絕大部分黃金消費,都用作了女兒的嫁妝。

所以,電影中的印度豪華婚禮,盛大且金光四射。

福建廣東的新娘,為什麼要在身上掛這麼多黃金

▲在寶萊塢電影中穿著黃金的新娘

在印度內部,黃金的高消費以及誇張的黃金婚禮習俗,高度集中於次大陸的南部,尤其是西南端的喀拉拉邦。

該地自公元前3000年蘇美爾人的記載,一直到西方殖民時代,都是東方香料貿易的中心,積累了難以想像的財富,也培養了對黃金的熱誠。

現代的喀拉拉邦猶如中國的廣東福建,有超過兩百萬居民離開本土,前往杜拜、沙烏地、阿曼等富裕海灣國家或歐美國家務工經商,再將賺到的錢匯回國,單這些匯款就超過該邦收入的三分之一。

加之平日生活樸素,便足以將巨資注入婚禮。

福建廣東的新娘,為什麼要在身上掛這麼多黃金

▲ 印度南部婚紗商店的宣傳照

福建廣東的新娘,為什麼要在身上掛這麼多黃金

▲現實中的印度黃金新娘

位於南亞與東亞海域中央的東南亞,自古也是印度海上貿易的重要對象,深受印度影響。

除了受中國影響更強的越南北部,印尼、泰國、柬埔寨、緬甸等廣大地區都曾盛行來自南亞的梵文和巴利語文化。

這些地區的古典文學,基本就是羅摩衍那和印度佛教文學的地方版本。

而梵文和巴利語的詞匯,也大量進入這些地方今天的語言中。

南傳佛教至今流行於東南亞,而印度教也曾在歷史上傳遍這片土地。

巴厘島居民至今信仰印度教,而很多地方則在本土宗教中繼續祭拜印度教的神靈。

福建廣東的新娘,為什麼要在身上掛這麼多黃金

▲ 印度教在東南亞的傳播

印度人對於黃金的喜愛,自然也隨著印度的影響而傳遍這片島群。

黃金新娘們從印度次大陸開始,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遍佈東南亞。

前文提到的馬來西亞和巴厘島的黃金新娘,其實就是當地的印度教信仰者。

福建廣東的新娘,為什麼要在身上掛這麼多黃金

▲馬來西亞泰米爾新娘的傳統裝束,泰米爾人本身就是南亞民族,分佈於印度、斯里蘭、馬來西亞、新加坡、斐濟等多個國家

除了印度和被劃入印度文化圈的東南亞,還有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散落著著黃金新娘的現象。

但這些地區對黃金的使用方法不盡相同(如庫爾德新娘的黃金首飾需是婚禮當場由新郎和客人贈送佩戴上),無法找到明確的傳播路徑,是否同一起源仍有待考證。

福建廣東的新娘,為什麼要在身上掛這麼多黃金

▲阿爾巴尼亞的傳統婚服

福建廣東的新娘,為什麼要在身上掛這麼多黃金

▲利比亞和突尼斯地區貝都因人的傳統婚服

福建廣東的新娘,為什麼要在身上掛這麼多黃金

▲土耳其庫爾德人新娘的黃金

現在,話題可以回到華人身上了。

當年的東南亞華人,尤其是印尼、馬來西亞的華人,長久生活在當地黃金新娘的文化環境中,且因特殊的歷史背景,越來越多的要和本地人展開交往,其傳統婚俗受到影響,自然是情理中的事。

而且,隨著印尼、馬來西亞等國獨立後的經濟發展,善於抱團鬥爭的華人,很快成為這些地區的新富階層,甚至經濟上的優勢族群,也有了效仿黃金新娘的財力和相互攀比擺譜的動力。

黃金新娘隨他們傳入中國,只差一個合適的契機。

僑胞與黃金

歷史的轉折在1970年代到來了。

1972年,中美關係正常化。

1975年,中國同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建交。

1977年,鄧小平帶頭批評「海外關係複雜論」:「我們現在不是海外關係太多,而是太少。海外關係是個好東西,可以打開各方面的關係。」

今日的民族主義者或許對東南亞國家頗有輕蔑,但在當時一窮二白的環境下,東南亞僑民被視為改革開放引進外資和外國技術最重要的來源。

原來避之不及的「海外關係」,很快成為各方爭搶的香餑餑。

那一代身無長物的華人苦力已經老去,他們的子輩孫輩則變成了故鄉各地政府競相招攬的「愛國僑胞」。

改開初期,僑資企業約占東南各省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60%以上,僑資企業占外商投資企業總數的70%以上,為中國的發展建設助力甚偉。

福建廣東的新娘,為什麼要在身上掛這麼多黃金

▲2004年人民日報對僑胞貢獻的報道

回到國內的僑胞不僅投資辦廠,還如同他們的上一代人一般,成功娶到了家鄉的女孩,並效仿東南亞的習俗,為他們的新娘戴上了誇張的金飾。

福建廣東的新娘,為什麼要在身上掛這麼多黃金

▲ 2014年那次引起媒體關注的豪華婚禮,新郎正是外籍人士

除了直接的婚配,還有更多家庭恢復了與海外親屬的聯繫。

這些亮晃晃的婚俗,更可能是像穿西裝皮鞋一樣,作為一套完整的生活方式,從海外的親戚或最鄰近的海外華人圈那里打包習得,在不知不覺間逐漸變成地方操辦婚禮的慣例。

「黃金新娘」的習俗是東南亞華人帶回來的,但是,不管有沒有黃金,他們都願意娶一個家鄉的太太。

不管是印尼籍,馬來籍,這些人都始終相信自己的福建人、廣東人。

不管是被當作「海外關係」,還是「愛國僑胞」,這些身處國外的閩人粵人都心繫故鄉。

這個故事不妨以這樣一句話結尾:現代國家釘下了界樁,但風俗和傳統始終是系在人的身上。

我們並非由國家造就,國家由我們造就。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