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定居在上海的日本人來說,上海垃圾新規不難

本文來源:外灘TheBund

微信id:the-Bund

作者:冷面

今天是上海正式試行垃圾分類的第一天。

也是吃瓜群眾驗收上海人復習成果,歷史性的一天。

你們肯定很好奇,土著們有沒有被阿姨關心:「你是什麼垃圾?」

吃完椰子,椰肉和椰殼扔錯了要不要罰款。

作為歷經各種「模擬考試」,努力程度不亞於高考的上海人。雖然才過去一上午,但是目及之處,大家都按要求,秩序井然地在投放垃圾。

寫字樓內,紙盒整齊地擺放在可回收區域;廚余垃圾和幹垃圾,彼此分開分類。中午喝剩下的湯汁,也倒在了指定的水池。

看來努力學習分類的大家,都交出了一份還不錯的答卷。

提起垃圾分類,就不得不提把它做到極致的日本。

上世紀80年代,日本開始進行垃圾分類與回收,距今已有30年。

喝過的牛奶盒,要沖洗乾淨,剪開後曬乾才能丟掉;

香煙盒要分外包裝、紙盒、鋁箔三類來丟棄;

遛狗,除了攜帶可降解塑料袋,還要隨著配備水壺,用來將地面殘留汙跡沖洗乾淨……

截止到今天,日本每年人均垃圾生產量是400公斤左右,為全球最低。

他們花了將近一代人的時間,把城市從臟亂差,變成地面乾淨到不好意思亂扔。

這裡面有哪些經驗值得學習呢?

為此,外灘君特意拜訪了在上海定居超過15年,日本專家檢定協會1級收納師、認證講師池田惠美。

通過一下午的交流,我了解到,垃圾分類的本質,除了保護環境,還要在生產垃圾前就減少它的生產。

畢竟,垃圾分類並不是鼓勵大家將一個垃圾桶換成四個,以至於生產更多垃圾。

而是如何做到以更少的數量,去杜絕浪費和迴圈使用。

日本近乎500多條例的垃圾分類

在奈良長大的池田惠美,長了一張可愛的娃娃臉,笑起來很陽光。

2004年,她來到上海同濟大學環境系研究汙水處理。

學習的日子裡,池田惠美努力做項目,積極交流,同時還考取了日本整理收納協會(Housekeeping)的一級證書,是個能把臟亂無序的家整理成井井有條的高手。

如今,她與丈夫還有兩只愛犬一起定居在上海。朋友們周末小聚,最喜歡去她家拜訪,取經。

因為她的小家布置,不僅繼承了日本極簡和物盡其用的風格,還融入了許多溫馨的小元素。就連狗狗用餐的區域,都畫著塗鴉,看起來暖意融融。

提到這次上海試行的垃圾分類,池田惠美安慰我不用太緊張。

「日本一開始,也沒有做得很好,都是一步步培養,科普,慢慢養成好習慣的」。

日本根據可燃、不可燃垃圾、可回收塑料、其他塑料、瓶與罐、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和資源垃圾,大致分為八大類。

在這些大類下,再依次細分。光是政府發的倒垃圾輔導冊,注意事項就高達500多條。

回收的時候,有些城市和街道的分類也不盡相同。

比如可回收類的玻璃瓶,就根據有色和無色分為好幾類;快遞過來的紙箱,需要拆開,鋪平後打包成可回收垃圾。

她一邊說,一邊又比劃到,「一瓶礦泉水,瓶蓋、塑料貼紙、瓶身都要分開,甚至是瓶身最上面的白色圓圈,也要剪下來分類。」

聽完,我倒抽一口冷氣:「難道喝的時候,還要隨身帶剪刀?」

看我這麽驚訝,池田惠美笑著說,「因為路面上垃圾桶特別少,我們習慣了把垃圾帶回家分類,就好比礦泉水,也是帶回家再用剪刀處理。」

炒菜用剩下的油,要加入日本專用的油脂凝固劑。只需一滴,就能將油脂變成固體,再用廢紙包成平角,當作可燃垃圾來分類。

分類完,垃圾要裝入政府指定的垃圾袋和垃圾桶。

每個袋子上,會分別寫清楚分類的名稱。而這樣的垃圾袋,是需要花錢購買的。「如果分類不正確或者袋子使用錯了,政府是不會收的」。

一周一次,垃圾扔出了儀式感

日本之所以分得如此細致,跟資源有限以及垃圾處理的設備有很大關係。

如果設備好,分類可以不用很細。

但設備一般的區域,就得更認真的做好分類。

(日本大部分垃圾處理的方式是焚燒)

「既然分類都這樣嚴謹,是不是扔垃圾更講究呢?」我接著又問道。

她笑了下說,「像我住在奈良,可燃和不可燃是每個星期回收一到兩次。不像上海這邊,每天都能回收」。

也就是如果今天你睡懶覺了,沒趕上丟垃圾的時間,就得忍到下個星期的回收日,才能扔。

▲NHK紀實72小時《新年垃圾回收大作戰》截圖

要是扔單車、床、衣櫃等大件,還需要去超市裡面買券,並提前跟回收垃圾的公司預約好時間。

日本的一些區域,會有專門的大倉庫用來放這些二手的大垃圾,有些經過修理後,還會免費提供給當地居民,來再利用。

▲NHK紀實72小時《新年垃圾回收大作戰》截圖

但也可能是這樣的分類有些近乎「變態」,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或者嫌麻煩的年輕人,幹脆就把垃圾都堆在了家裏。

慢慢的,陽台上的門打不開了,有的人家,連一戶建裏的花園都堆滿了垃圾。

「像這樣的情況,要怎麽辦呢?」好奇的我問道。

池田惠美說,「一般這種情況包括搬家,他們最後都會請收取費用的公司來分類。」

「因為,這種時候,你一個人完全已經沒有能力來分類了。」

說到這裡,她又頓了下講,「在上海,提出垃圾分類,大家還會討論:『為什麼要分類,這樣做是否能真正為地球減負』」。

「但是在日本,從幼兒園開始,我們的教育理念就是團隊意識很重要。大家做的事情都得保持一樣。即使不罰款,你跟別人不同,也能感覺到背後有無數雙眼睛在盯著你。」

這種集體的意識,漸漸讓日本人自律,養成了保護環境的好習慣。

讓垃圾分類變得更簡單

原來路面看起來一塵不染的日本,也經歷了種種陣痛,才有了乾淨到能反光的環境。

那麽,我們平時除了做到管理條例上的分類,還有哪些注意事項,可以讓垃圾變得更少呢?

一、垃圾變廢為寶,注重迴圈利用

在池田惠美家裏,一直有2個垃圾桶用來裝可回收垃圾和一般垃圾。

上海開始宣傳垃圾分類,她便把其中的一個垃圾桶,用筷子分隔成了兩個區域:幹垃圾和濕垃圾。

這樣,只是多出了一個塑料袋,而不會增加多余的物品。

平時生活中,狗狗舔完的酸奶杯,洗乾淨後能用來收納廚房抹布、洗手間雜物和化妝品。

塑料飲料瓶也是一樣的道理,喝完不要扔掉,可以用來裝大米、納豆和調味料。這樣可以減少塑料類的幹垃圾。

喝過的掛耳包,也不要扔掉。它可以放在冰箱裏,成為吸收味道的除臭劑。

就連使用過的紅酒塞子,也會變成居家裝飾的小道具。

二、減少垃圾分類的時間,從不囤積食物開始

新鮮的瓜果蔬菜和肉,一次性不要買太多。

每次都可以把它們全部洗乾淨後,處理好放入保鮮盒裏。

這樣減少了幹、濕垃圾的處理頻率,不僅垃圾會變少,還能節約時間。

如果只是1至2人的小家庭,米盡量買四斤左右的小包裝,吃完了再買,杜絕浪費。

煮完多餘的米和菜,能做成便當放入冰箱,第二天還能帶到公司當午飯。

如果你天天外賣,不止是分類會讓人頭疼,而且增加還會浪費太多一次性塑料紙品,吃的東西也不健康。

家裏有寵物的,同樣堅決不囤積狗糧,保持庫存一包。拆開的狗糧分裝到統一的密封罐,保持新鮮,視覺上也整齊好看。

在中國,生活變得越來越便利,午餐外賣、物品快遞,都能通過手機下單,來完成。

人們快速地消耗資源、大規模地生產和丟棄垃圾,也讓它的數量以成倍的速度在增長。

外賣易拉罐、塑料品、玻璃瓶的降解時間,從200年到200萬年間不等。

一些不易降解的垃圾,不光會使土地和海洋環境受到汙染,而且空氣中排放的有害氣體,也會對動物和人類都產生危害。

這些危害,正需要我們來一步步努力改善。

儘管近期,大家對於垃圾分類的態度,都是一邊生產段子一邊吐槽。

但真正到了實行的日子,幾乎所有人都在努力。

為了讓環境變得更好,大家都拼了。

[irp posts=”83866″ name=”上海將實施垃圾管理新規,指定時間「不方便」惹議;台灣人追垃圾車的視頻火了”]

[irp posts=”88154″ name=”上海垃圾新規開跑了,假如垃圾們有一個群,他們會這樣說”]

[irp posts=”87567″ name=”上海人已經被垃圾分類逼瘋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