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知中
微信id:ZHICHINA2017
作者:阿Sum
中國城市化的飛速發展,令大部分城市看上去都千篇一律。
一樣擁堵的交通、一樣林立的水泥森林、一樣焦慮的年輕人……
在這些「一樣」的背後,其實每座城市都擁有「不一樣」的氣質。
這種氣質是自然、歷史、人文經過長時間醞釀而成的,是無法複製的「獨一無二」。
最近推出的紀錄片《城市24小時》,就以一天24小時為觀察軸線,通過記錄不同時間節點上真實的生活圖景和人物故事,找尋中國每個城市「不一樣」的氣質和個性。
其中,第一季就聚焦在鄭州、武漢、深圳、成都、廈門5座城市。
《城市24小時》的制片人、總導演張旭表示,第一季拍攝的五座城市,選取標準不是城市的經濟排名,而是城市是否有特點?這些城市能否依靠自身特點與其它城市區隔開?
為了深入探索這些城市的特點,《城市24小時》召集了15位導演,在這些城市中記錄120個普通人物故事。
僅是成片時長只有50分鐘的武漢篇,就足足花了兩年時間,拍攝素材達到3000多分鐘。
在這部紀錄片中,每座城市繁榮的背後,都有典型地標和人物故事,串聯起日常的一天。
凌晨
4:00 – 6:30
鄭州被譽為「火車拉來的城市」,它的一天始於鐵路。
凌晨4:00,城市大部分人還在熟睡,鄭州火車站早已燈火通明。
鄭州火車站地處中國兩大鐵路動脈,平均每五分鐘就有一趟列車經過,從這裡開出的列車可以通往中國所有的省會城市,是「中國最忙碌的火車站」。
▲凌晨4點的鄭州火車站
鄭州火車站的值班站長周繼紅,正在為四面八方的旅客解決棘手的問題。
短短幾個小時,周繼紅就遇到了哭著說沒票可以改簽的大學生、物品遺漏在火車上的旅客、還有與家長走散的孩子……
這些都只是鄭州火車站的值班站長們,在日常工作中要面臨的一小部分問題而已。
▲值班站長周繼紅一晚要解決的部分棘手問題
凌晨4:30,廈門則以另一種面貌開啟一天。
子夜到黎明,是廈門夏商水產批發市場交易最熱鬧的時間,這裡的海鮮品類超過200種,占據了廈門百分之八十的市場佔有率。
陳春柳照例去海鮮市場進貨,這個在廈門最古老、最文藝的農貿市場——「八市」,販賣海鮮的閩南女子,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已經打拼了20年。
凌晨5:00,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飼養員梅燕,正在用一碗蜂蜜與熊貓媽媽做「交易」。目的是要幫熊貓寶寶測量體重。
凌晨5:30,廈門鼓浪嶼的200名板車工人開始為島上運輸物資。
不足兩平方公里的鼓浪嶼不允許機動車行駛,島上所有的物資都是從廈門島運送過來,所以需要用傳統的板車進行人工徒步運輸。
▲鼓浪嶼的板車工人
早上
7:00 – 11:00
蒸汽升騰的早餐鋪,拉開了武漢一天的序幕。
在這裡,吃早飯被稱作「過早」,武漢是因為碼頭而興盛起來的城市,早年間碼頭工人勞動繁重,所以要求早點油厚味重、熱量高,而這些「原生態」的特點沿襲至今。
▲武漢漢陽的玫瑰街大早上就聚集了大批市民來買早餐
在「過早」中,熱乾麵是主角之一。
對於初來武漢的人來說,熱乾麵只有一個味道,但是對於武漢人來說,哪家麵口感更好,哪裡的麻醬最香,永遠都是值得爭執的話題。
其實,在他們心目中,自家樓下的熱乾麵味道才是最好的。
▲正在「過早」的人們
正當武漢地區在「過早」的同時,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門外早已聚集了一大批急脾氣的熊貓粉絲,時刻準備著成為第一批進入基地的遊客。
而他們的目的,是要看熊貓吃早餐。
▲早上7點聚集在熊貓基地門外的遊客。全球已有450萬人口從世界各地來過成都熊貓基地
▲吃早餐吃到忘我的熊貓們
早上9:30,當老廈門還在八市吃著沙茶面,深圳的16萬金融從業者,將迎來一天最緊張的四個小時。
位於深圳福田區的深圳證券交易所,是中國大陸僅有的兩個股票市場之一。早上9:30股市開盤,每分鐘以億計算的交易,就在這裡發生。
有點年紀的中國人大都記得,在中國人均工資只有幾百塊的年代,深圳股市的市值就達到20億。
▲那個年代,帶著厚厚一沓的現金去買股票是常態
在金融從業者在研究股市行情的同時,來自湖南、廣西、貴州、重慶等地的打工仔,拖拉著行李來到深圳的三和人才市場。
這裡曾是全國最大的人才市場之一,每年至少有20萬人在這裡找到工作。
「工作自由工資高,上班還能到處跑,東南西北跑一趟,幾百塊錢到手上。」餓了麽的招聘領頭,正在叫賣著成為一名「外賣騎手」的好處。
類似這樣的叫賣,在三和人才市場已經持續了40年 。
在三和,一切關於出身、年紀、學歷的差別都被抹去。只要有一張身份證,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三和人才市場的企業宣講現場
早上10:00,成都人民公園裏的「鶴鳴茶館」早已坐滿茶客。
已經開了97年的「鶴鳴茶館」,可同時容納3000人,許多成都人在這裡喝掉了大半生的時光。
另一邊,隱身在社區裏的「撫琴茶館」,這裡的茶客鐘情於新鮮的茉莉花與綠茶搭配,成都人稱這種茶為「碧潭飄雪」,只賣五塊錢,免費續水還不限時間。
打牌、發呆、擺龍門陣、談生意……在茶館裏成都人可以做任何事情,也可以從早上坐到下午。
反正對於老成都來說,生活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無酒再瞌睡。
下午
13:00 – 17:00
下午14:00,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子批發商克服時差,不約而同地擠進深圳的華強北。
在智能手機出現之前,華強北的手機絕對獨領風騷。
華強北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品市場,室內的「一米櫃台」,最貴的時候月租30萬,其交易總額曾經為深圳貢獻過50個億萬富翁。
▲一米寬的小櫃台,最貴的時候30萬每月,如今3000每月
現在,華強北商區不僅有手機,還有高新科技產品和創業工作室。從「山寨」轉變到「創新」,深圳試圖創造出新的「華強北」模式。
▲深圳華強北部分商圈
下午15:00,大量的情侶在廈門鼓浪嶼的各個角落拍攝婚紗照。
鼓浪嶼的婚紗拍攝淡季只有兩天,一天是大年三十,還有一天是大年初一。而每年來這裡拍攝婚紗照的新人就超過7萬對。
▲在鼓浪嶼一天見到十幾對新人拍婚紗照,是正常的
另一邊,在廈門古老的避風港「沙坡尾」,藝文創新的小店與遵從老廈門生活方式的居民,組成了廈門獨一無二的風景。
▲沙坡尾曾是廈門最繁盛的區域
德國人戴維在沙坡尾的廢棄工廠,開設了一家精釀啤酒屋,釀造最廈門風味的啤酒。
▲戴維與朋友一起經營的胖胖馬啤酒屋
在閒暇的時候,戴維最愛和沙坡尾的本地老街坊一起喝茶。
▲戴維與沙坡尾的老街坊在路邊喝茶
同樣坐落於沙坡尾的理髮店,已經經營了數十年,如今仍保留著上世紀的味道,老板和老板娘堅持用最傳統的方式為街坊們設計造型。
▲店內的每件工具都是絕版「古董」
下午16:00,一場大型的跨城遷徙進入高峰時期。
在深圳,平均每天有66萬人次、4萬多輛車船往來於深圳與香港澳門之間。
其中,每天有3萬名跨境學童,從香港不同的學校放學回深圳。
▲跨境學童正在通過口岸
晚上
18:00 – 23:00
飯點18:30,整個成都都彌漫著火鍋的味道。
為了吃火鍋排隊兩三個小時,成都人是在所不惜的。
追求慢節奏的成都人,並非所有的時間都被模糊,他們能夠精確掌握幾起幾落毛肚不老,涮幾秒的鴨腸黃喉最爽口。
▲一個人吃火鍋也可以津津有味
晚上9:00,在仍然保留著上世紀風味的武漢舞廳裏,一群中年人跳起熟悉的「三步踩」,這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武漢所有舞廳裏最時尚的舞步。
▲這家舞廳入場費5元,還有現場薩克斯演奏
46歲的李承紅是這個舞廳的明星,兩年前她離開了武鋼的車間廠房,但是並沒有離開武鋼生活區。
現在,她每周都會和一群武鋼工廠的職工們,一起在這裡重溫過去的美好歲月。
在同一個時段,鄭州富士康的年輕工人們,正在網吧「廝殺」。
他們白天的工作,是給即將組裝好的蘋果手機上螺絲。對於工資只有3000塊左右的他們來說,在3塊錢可以玩一個小時的網吧,可以收獲到廉價而易得的快樂。
另一邊,武漢人除了要「過個早」,還要「宵個夜」。
武漢的夜生活必定少不了小龍蝦,光是小龍蝦,武漢人每天就能吃掉20噸。擠進小龍蝦一條街,點一盤油燜大蝦、鹵蝦或是蒜蓉蝦,這就是屬於武漢的市井夜生活。
凌晨
24:00-3:00
凌晨3點,深圳和成都的24小時營業書店人滿為患。這些書店裏有做報表的白領、寫論文的學生、沉浸在小說裏的愛書之人,還有無家可歸的人。
其中,深圳作為全國最愛閱讀的城市,這座城市的人均圖書購買數量,一直蟬聯全國第一。
有意思的是,當中最暢銷的圖書類別是財經類,同時深圳讀者還熱愛成功學和心理學。
▲深圳24小時營業的書店
「從司空見慣的日常瑣事中,還原被忽略的城市之美。」
紀錄片《城市24小時》聚焦每一個平凡人物的生活歷程,包括火車站值班站長、長江大橋的維修工人、早餐店店主、城中村的雜貨鋪老板、與別人共享家長的學生……
每一個人物都以不同面向,訴說著每座城市的時代變遷史,呈現著獨一無二的現狀百態。
通過這部紀錄片,或許你會對這些城市有全新的認知。
以下是《城市24小時》 第一集 鄭州
以下是《城市24小時》 第二集 武漢
以下是《城市24小時》 第三集 深圳
以下是《城市24小時》 第四集 成都
以下是《城市24小時》 第五集 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