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前,宋代蘇軾所作的《水調歌頭》,如今在「中國語言文字委員會」的精心策劃下,模擬製作了「宋代人的真實發音」…(下面有影片)
不過,這個「中國語言文字委員會」是假的。
根據大陸媒體的報導,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趙彤表示,「中國語言文字委員會」是個虛擬機構,影片應該是古音愛好者錄製的。
以下影片。
趙彤說,一般認為,粵方言的主體形成於唐宋之際,所以現代的廣州話保留了較多的古漢語特點,他不大贊成用推測出來的古音讀古詩,當然有愛好者喜歡做這樣的嘗試也未嘗不可,但前提是不要讓人們誤以為古代人就是那麽說話的。
趙彤指出,隋唐時期漢語語音的主要特點有:一、聲母有清濁之分,這個特點基本保留在現代吳方言中;二、沒有f聲母(為便於了解,標音用漢語拼音),這個特點在現代閩方言中有保留,也可以對照北韓語中的漢字音;三、現代漢語中的j、q、x有兩個來源,在隋唐時期分別是g、k、h類和z、c、s類,即戲曲曲藝界講的分尖團;四、有m、n、ng和b、d、g六種韻尾;五、有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其中入聲是帶b、d、g這種韻尾的。
一般認為,粵方言的主體形成於唐宋之際,所以現代的廣州話保留了較多的中古漢語特點,比如以下漢字在廣州話裡的發音(用漢語拼音粗略模擬標音):間gan、監gam、肩gin、兼gim、煎zin、尖zim,可是在國語裡又都變成了一個音。
又比如以下漢字廣州話的發音:激gig、急gap、吉gad,就是前面說的入聲字。至於先秦漢語的發音,時代更遠,材料也不足,所以目前在學術界爭議還比較多。
「由於漢字不是拼音文字,推測出來的古音不可能百分之百符合當時的實際,時代越遠與實際相差也就越遠。所以我們不大贊成用推測出來的古音讀古詩,當然有愛好者喜歡做這樣的嘗試也未嘗不可,但是前提是不要讓人們誤以為古代人就是那麽說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