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日報創立於2014年4月,並於當年10月發布了App,目前用戶逾千萬。
好奇心日報創始人伊險峰,此前曾擔任《第一財經周刊》總編輯。
更早之前曾擔任全球財經觀察主編、經濟觀察報新聞主編。
2018年7月13日,好奇心日報遭到第一次整改,關站一個月。
2019年5月27日,好奇心日報遭到第二次整改,停更三個月。
同一個時間,中國知名財經媒體《華爾街見聞》也遭整改,連何時恢復都沒說。
華爾街見聞出事時,微博小編還在發文,網友表示心疼。
6月17日,網傳《好奇心日報》團隊解散。
6月18日,官方公開證實:割愛,縮減規模。
官方全文如下:
我們處在一個不能過多解釋自己處境的時期,不過即使隨便講,或好或壞,我們也沒有太多好說的。
有這麽幾句話要說:
1,好奇心日報停更三個月,現在在「好奇怪」這個 App 裏做有限的更新。包括「大公司頭條」、「城市早報」、「為什麼讀書」等幾個欄目,還包括一些過去的、我們認為值得再看的文章。
2,停更三個月後,好奇心日報還將繼續更新。內容會做調整。
3,停更三個月,對於以廣告收入為主的好奇心日報來說,未來某個時間段裏會因為現金流問題而陷入困境。
4,當然,影響也不止三個月,去年我們停更一個月,重建客戶的信心很是耗費了一段時間,這次推算起來也不會短。
5,所以,我們收縮了團隊規模。緊縮起來,準備艱難度日。
6,保留了一個小規模的內容生產團隊。好奇心日報盈利兩年,第一要歸之為好產品和好內容。其它部門也相當不錯,但於目前資金壓力來說,只有割愛。
7,小的團隊會有一些過渡期的想法。正在謀劃中。對於生產出好內容,好產品,我們有自信。
8,其實很簡單,如果定位我們所做的,是記錄時代,而不僅僅是一個內容生產媒體,可能會豁然開朗。
9,我們的股東也對我們有特別信任,他們也鼓勵著我們堅持下來。
10,最後一個想說的是,我們所經歷的波折,所處的逆境,與那麽多更大更詭譎的一眼望不到頭的波折比起來實在不算什麼事。
謝謝大家關心。
2019年6月17日,撰寫「搜索引擎百度已死」而聲名大噪的自媒體人方可成,發表了一篇向好奇心日報致敬的文章。
該文透露了好奇心日報將解散的消息,一時之間網民粉絲奔相走告。
該文含蓄地批評中國媒體報導在「新聞牌照」上的限制。
摘錄該文部份如下:
長久以來,我們總哀嘆中國媒體的傳播力有限,哀嘆我們沒有具備世界影響的媒體。
以好奇心日報有限的體量,它無法擁有巨大的影響力,但它本可以成為小而美的精品新興媒體代表,成為中國媒體界拿得出手的優質數字媒體案例。
但一切都戛然而止了。
我並不感到意外。因為縱使好奇心日報再有品質、內容做得再好,它也有一個致命的軟肋——沒有「新聞采編一類資質」。
通俗來說,就是沒有國家頒發的新聞牌照。
在這裡,能不能做新聞,並不取決於你的產品做得有多優質、編輯記者多麽有職業操守,而是取決於你的出身——主辦好奇心日報的「北京酷睿奧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只是一家民企,在現有規則下注定拿不到牌照。
在這條路上,即便你的駕駛技術堪比F1賽車手,只要你投錯了胎,你就拿不到駕照。
所以,從一開始,好奇心日報就是一個奇跡。它曾經有技巧地行走在灰色地帶,用「產品」、「內容」這樣的詞來為自己掩護。回過頭看,它竟然也走了這麽遠,的確是一種奇跡。
我想對每一個讓這個奇跡發生的人,道一聲由衷的感謝。中國媒體界曾經有過好奇心日報這樣優秀的新媒體產品,這是我們的驕傲,我們的榮幸。
方可成不是第一次寫好奇心日報。
以下文章發表於2018年7月14日,當時好奇心日報正遭第一次整改,關站一個月。
文章已遭到了刪除。
原文標題是:為什麼說好奇心日報可能是中國最好的媒體
來源:Niice
微信id:gh_89cc438317c5
作者:方可成
7月13日,上海市網信辦對主辦「好奇心日報」(Qdaily)的上海佩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進行了處罰,責令其停止提供時政新聞信息服務。
「好奇心日報」在官網發布消息說:上海市網信辦的確對時政新聞報導提出了批評,但商業、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資訊並沒有受到影響。
在過去一段時間中,「好奇心日報」沒有缺席重大的新聞事件,作出了不少令人欽佩的報導。
此次處罰之後,其內容上的銳氣想必會被削弱很多。
但無論「好奇心日報」的內容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它在我心目中將仍然是中國最好的媒體。
當然,「最好」這個詞實在是很主觀,不如換成另一個更確切的說法:
「好奇心日報」是在新聞操作上與國際一流媒體最為接近的中國媒體。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不用看內容策劃、視覺設計,只需要留意一個細節就行了。
打開「好奇心日報」的主頁,隨意點開一篇文章。
例如,我們點開7月14日早上發布的《德國法院判決喪女父母繼承社交賬戶,扎克伯格不同意》一文。(http://www.qdaily.com/articles/55212.html)
文章不長,只有大概1000個字。但是你會留意到:就在這短短的千字文中,一共有6處文字帶有黃色的下劃線。也就是說,這篇文章中間帶有6個鏈接。
第1個鏈接指向德國之聲的報導,裡面提到了法院的判決內容。第2個鏈接指向BBC的報導,裡面提到了Facebook方面的說法。
第3個和第4個鏈接都指向了Facebook用戶指南里面的相關信息。
第5個和第6個鏈接都指向Quartz的報導,裡面提到了Facebook未來將會進行的調整,並且有文中被引用者的原話。
不難看出,這些鏈接指向的網站雖然各不相同,但都肩負著同樣的使命:為報導中提到的信息提供原始出處,既佐證了信息的權威性,又讓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輕易了解到更多相關信息。
這只是我隨機選取的一個簡單例子。
「好奇心日報」出品的每一篇文章,幾乎都帶有大量的鏈接。
如果你有通過網絡閱讀西方一流媒體的習慣,那麼你應該對網頁文字內提供的大量鏈接並不陌生,因為這已經是西方媒體的標準動作。
比如,我隨便打開《紐約時報》今天的一篇文章,內文中隨處可見鏈接。
為什麼在新聞報導中添加鏈接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Tow數字新聞中心的一份經典研究報告《後工業時代的新聞業》是這樣解釋的(http://towcenter.org/research/post-industrial-journalism/ ):
「鏈接是網絡的基本技術特徵,它將互聯網與其他出版形式區分開來,因為它告訴用戶:『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這個話題的內容,你可以在這裡找到更多相關資料。』
這也顯示了對用戶的一種尊重——尊重其興趣,尊重其自己跟踪尋找內容的能力。
「在新聞操作中,最基本的鏈接形式就是鏈接到材料的原始出處。」
「對一樁訴訟的討論應該鏈接到起訴書原文,對一篇科學論文的討論應該鏈接到原文,對一則搞笑視頻的介紹應該鏈接到這則視頻。」
這份報告甚至將提供鏈接稱為「核心的傳播倫理之一」。
不加鏈接帶來的壞處是很明顯的:感興趣的讀者無法按圖索驥、找到更多信息。
此外,這也有助於假新聞的傳播,因為假新聞是最怕考據的,但沒了鏈接,考據就變得異常困難。
可惜的是,國際一流媒體的這一操作規範,在中國媒體身上很少能夠見到。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隨機打開幾個網站的幾篇文章,數數文中提供了多少鏈接,相信平均下來每篇不會超過一個,因為大部分文章完全不提供鏈接。
中國媒體不加鏈接,有的是因為無意識,有的則是刻意拒絕添加外鏈(所有的門戶網站和新聞app幾乎都是如此),理由無非是怕用戶點著點著就流失掉了。
對於這種格局極小的做法,《後工業時代的新聞業》研究報告其實做過批駁:
「新聞媒體是一項事關服務公眾的工作,如果僅僅因為害怕流失流量就拒絕給出鏈接,那將是非常令人震驚和不安的。」
「事實上,一個真正互聯互通的網絡增加的是所有網站的曝光率,也很有可能增加每一個用戶的閱讀頻率和閱讀時間,人人都能從中受益。」
如這份報告中所言,「鏈接到原始出處的公共價值是非常明顯的,而且做到這一點非常容易。那些拒絕這樣做的媒體完全是在藐視受眾,藐視公共傳播的道德規範。」
換句話說,不給出處鏈接就是耍流氓。
在一個幾乎人人都耍流氓的媒體環境中,竟然能夠看到一家中國網站遵循著國際一流媒體的操作規範,認真地為所有的文章添加內文鏈接,那是極為令人尊敬和鼓舞的。
除了「好奇心日報」之外,中國互聯網上還有一個例外,那就是知乎。
儘管我曾經批評知乎的排序機制可能導致了「沉默的螺旋」,但知乎依然是我最尊重的中國社交媒體,因為它允許自由插入鏈接,並且不會像微博那樣將插入了鏈接的帖子降權。
可是這本應該是互聯網的常識和底線啊!現在,卻成了上限?
想對其他媒體(特別是手握巨大流量的門戶網站和新聞app,以及微信公眾平台)說一句:
不必學習「好奇心日報」的勇氣,也不必一下子追求多高的內容質量,我們從最基礎的傳播倫理和報導規範做起吧,行嗎?
中國媒體和世界一流媒體的距離,並不都是因為報導空間受限造成的。
有一些並不涉及報導空間的操作,卻很少有中國媒體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