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7日晚間10點55分,四川宜賓長寧縣發生6.0級地震,之後有多起餘震。
成都高新區已經有60個社區啟用地震預警「大喇叭」。
據報導,成都提前61秒,距震央51千米的宜賓市提前10秒,預估震度5.2度;距震央80千米的瀘州市18秒,預估震度4.6度;距震央111千米的自貢市27秒,預估震度4.1度;距震央124千米的畢節31秒,預估震度4.0度。
以下影片建議開喇叭,可以聽到城市裡有公共擴音器喊著「五四三二一」的播音。
2018年5月18日6時24分,吉林松原(北緯45.30度,東經124.75度)發生5.1級地震。
地震發生前,松原市民的手機會開始播報倒計時,「28,27,26……」,當時也成了新聞報導。
以下是地震預警系統的動畫解說
以下內容為人民日報於2018年5月,成都地震預警系統啟用時的報導。
成都5月9日電
記者:王軍
5月9日,在汶川地震十年和全國第十個防災減災日來臨之際,成都高新區聯合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舉行社區全面啟用地震預警啟動儀式。
成都高新區60個社區啟用地震預警「大喇叭」,將通過社區廣播、手機、電視等多途徑,在地震波到達前提前預警,有效保障社區居民人身財產安全。
地震預警系統是一個全自動的物聯網,可實現全自動的秒級響應。
通過在主要地震區布設密集的地震預警監測儀,在地震發生時,利用電波比地震波傳播速度快的原理,在地震造成破壞前,提前幾秒到幾十秒為用戶發出全自動秒級響應的地震預警警報。
民眾據此及時避險以減少傷亡,重要工程緊急處置以減少經濟損失和次生災害。
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地震預警技術,是成都高新區支持應急行業領域科技創新的典型案例。
目前,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與市縣地震部門已聯合建成全球最大的地震預警網,使中國成為繼日本、墨西哥之後第三個具有地震預警能力的國家,服務全國31個省市區,通過廣播、電視、手機、專用接收終端等途徑公開預警40次破壞性地震,無一誤報。
作為中國西部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成都高新區依托其在電子信息、新經濟、生物等領域的產業基礎和創新能力,積極推進應急行業科技創新,誕生了一批領先國內外的創新技術。
應用於應急救援領域的傲勢科技無人機產品、多次成功預警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的中科川信「北斗智慧雲公共監測平台」、應用於災害救援現場的優途科技、國內首款智能掌上超聲等一大批科技創新成果,在減災防災救災領域大顯身手。
[irp posts=”76260″ name=”一段花蓮地震的影片集錦在微博流傳,台灣民眾的反應亮了”]
60個社區啟用預警「大喇叭」,打通地震預警「最後一公里」
「四川是全國多地震省份之一,高新區重點項目多、人口密度大,建議在成都高新區人員密集場所全面安裝地震預警裝置。」
早在2017年1月,成都高新區面向全社會公開征集民生工程項目意見建議時,就有市民通過成都高新區公眾信息網提出加強地震預警的建議。
僅一年時間,這一建議便得到迅速落實。
成都高新區與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合作,在60個社區全面啟用地震預警「大喇叭」,占成都高新區社區總數的80%。
樓頂建有地震預警「大喇叭」的社區,將在地震波及社區前,通過廣播提前預警,從而保障社區民眾安全、有效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與此同時,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還將通過手機簡訊、電視等途徑向社區居民發布預警信息,實現多途徑、廣覆蓋的地震預警服務。
「10年前,汶川地震時,我國沒有地震預警。汶川地震十年後,我國地震預警技術已全球領先,只欠缺地震預警『最後一公里』的全面打通。」
國家「千人計劃」人才、四川省地震預警重點實驗室主任、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博士說,地震預警是一項十分典型的社會系統工程,雖然中國地震預警網已覆蓋6.6億人口,但能夠真正應用地震預警信息的人口不到2%。
「為了更好地發揮地震預警系統的防災減災作用,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迫切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的多方攜手、共同參與。」
據介紹,成都高新區高度重視防震減災和地震預警工作。
2012年,成都高新區在轄區所有中小學實施地震預警工程。
2013年,成都高新區在國內首次將政務微博接入地震預警。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作為全國首個安裝了地震預警系統的軟件園區,位於成都高新區的天府軟件園D區在地震波抵達前70秒左右開始廣播預警,安裝了地震預警緊急處置系統的電梯也自動觸發,實現自動平層關停,有效避免了人員被困。
成都高新區中和街道府河社區黨委書記翁菁表示,社區啟用地震預警,能在地震來襲前幾秒到幾十秒發出倒計時預警警報,是保障社區民眾安全的重要舉措。
「社區將加強地震預警科普宣傳,利用地震預警終端加強演練,使居民在地震波到來前有條不紊地逃生、避險。」
力促地震預警產業化,建成全球最大地震預警網
如何減少地震災害帶來的人員傷亡、次生災害以及快速判斷災情,是我國在汶川地震發生以來非常關注的問題。
「在汶川大地震時,如果地震預警技術得到應用,能減少很多人員傷亡。」王暾說。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出生於四川達州、正在奧地利科學院從事理論物理博士後工作的王暾,決定回國研發地震預警系統。
1個月後,王暾帶著從親朋好友那裏籌集的300萬元資金,在成都高新區註冊成立了研究所,致力於地震預警技術的研究。
如今,10年過去,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地震預警網,覆蓋我國地震區人口90%,面積達220萬平方公里,使中國成為繼日本、墨西哥之後第三個具有地震預警能力的國家。
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地震預警技術已服務全國31個省市區,通過廣播、電視、手機、專用接收終端等途徑公開預警40次破壞性地震,無一誤報。
其地震預警技術處於全球領先水平,系統平均響應時間、盲區半徑、震級偏差等關鍵核心技術和電視地震預警展示方式,均優於日本。
「成都高新區作為最靠近減災所的政府機構,給予了地震預警技術悉心的呵護、支持、培育,沒有成都高新區的創新創業環境,減災所地震預警成果是不能形成的。」
王暾回憶說,在研發的最初階段,資金一度成了「攔路虎」。
在最窘迫的時候,公司賬戶上只剩下1.4元。
「幸運的是,就在快要山窮水盡時,成都高新區20萬元扶持資金及時到賬。」
作為成都高新區引進的海歸人才,王暾團隊獲得了來自成都高新區的項目啟動資金和後續系列人才扶持資金。
成都高新區還大力支持王暾博士成功申報國家「千人計劃」人才,並積極推廣相關地震預警技術成果在轄區學校、工廠、辦公樓、軟件園等人口密集地區示範應用。
「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地震預警技術是成都高新區支持應急行業領域科技創新的典型案例。」
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說,此次社區全面啟用地震預警,將進一步通過應用示範推進地震預警成果實現產業化發展。
目前,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在發展地震預警的同時,也開啟了地震預報領域的新征程。
據悉,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將開始建設中國首個地下雲圖網——川滇地下雲圖網,擬在四川、雲南建設2000個地下雲圖監測站,預報中心自動實時處理監測數據,生成地下雲圖,自動/人工分析、研判地下雲圖,預報地震。
推動應急行業科技創新,「成都高新造」技術助力減災防災
應急產業是為突發事件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處置與救援提供專用產品和服務的產業。
近年來,在國家關注與政策支持下,中國應急產業快速興起並不斷發展。
據估算,中國應急領域相關產品和服務產值達到近萬億元。
作為中國西部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成都高新區依托電子信息、新經濟、生物等產業基礎和完善的科技創新孵化體系,推動應急產業領域科技創新取得快速發展,傲勢科技、縱橫大鵬、中科川信、優途科技等企業利用自身技術和產業延伸優勢拓展應急市場,在減災防災救災領域大顯身手。
成都傲勢科技、縱橫大鵬等公司的無人機產品,多次應用於應急救援領域。
2017年8月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時,傲勢科技派遣專業的飛行服務隊趕赴震央參與應急救援。
在交通阻斷、通信不暢的情況下,利用AOSSCI X-Swift無人機狹小空間垂直起降、速度快、距離長、超視距、多渠道實時圖傳的優勢,率先抵達震央,為救援部隊勘查實時回傳了震央詳細情況,為整體救援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及時、全面的信息資料。
在九寨溝地震發生後,優途科技及時向九寨溝縣捐贈醫療器械。
由該公司研發的國內首款智能掌上超聲,相對於傳統的超聲設備,具有便攜易用、智能優化等優勢,可廣泛應用於突發災害等救援現場,縮短傷者寶貴的救援時間。
當前,隨著夏季汛期到來,多地進入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頻發階段。
由成都高新區企業中科川信聯合中國科學院、成都理工大學研制開發的「北斗智慧雲公共監測平台」開啟了緊張繁忙的監測工作。
2018年4月,四川省汶川縣龍溪鄉阿爾村阿爾寨發生滑坡後,中科川信第一時間進駐現場,在滑坡體強變形區域和潛在滑坡區域布設監測站。
該平台借助中國自主研發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技術,通過安裝在野外的監測站實時對滑坡體進行毫米級變形監測,再通過雲平台大數據智能綜合分析,實現全天候全自動在線監測預警,已成功預警多場地質災害。
「應急產業的發展意義重大,防災減災救災設備裝備發展和災害應對處置過程,都蘊含著大量的新科學新技術。」
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說,成都高新區將持續支持人才創新創業、創新技術轉移轉化,推進科技創新在應急行業領域應用和產業化發展,加快建設國家高質量發展示範區。
[irp posts=”76260″ name=”一段花蓮地震的影片集錦在微博流傳,台灣民眾的反應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