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界面新聞
微信id:wowjiemian
記者:劉璐
美國政府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試圖擾亂該公司供應鏈的做法將後者拋向了輿論焦點,也將此次博弈的核心——晶片研發領域置於聚光燈下。
華為海思不久前發布晶片人才的招聘信息,這則招聘信息釋放的主要信號,是由華為領頭的晶片行業對於對口人才的需求。
這類人才在市場上目前供需差極大。
根據《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7-2018)》統計顯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需求規模約為72萬人左右,截止到2017年底,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現有人才存量40萬人左右,人才缺口為32萬人,年均人才需求數為10萬人左右。
是什麼造成了晶片人才的缺口?
對於該領域的薪資水平、晉升空間和教育環境的觀察,將有助於我們理解人才市場現狀。
首先,BOSS直聘整理的《2019年晶片人才數據洞察》顯示,2019年晶片人才平均招聘薪資為10420元,十年工作經驗的晶片人才平均招聘工資為19550元,僅為同等工作年限的軟件類人才薪資水平的一半。
一位於2018年拿到華為海思公司錄用通知書的員工曾表示,自己是博士畢業,公司支付的月薪在2萬元左右,加上年終獎,年薪可能達到40萬元左右。他說,「不過,本科生、碩士生就遠不及這個數字。」
晶片領域重點高校教授吳子豪則感慨稱,「同樣是技術人員,做軟件工資高、出路好;做硬體就不行,不僅辛苦,工資還低。」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發現是,近三年來,晶片人才的平均期望薪資均低於企業實際的平均招聘薪資。
多年來的低薪環境,導致晶片從業人員對自身崗位薪資預期普遍偏低。
近幾年,隨著晶片人才需求快速上漲,加之人才供應不足,使得在晶片求職者身上往往會出現「要10萬,給15萬」的情況。
其次,由於成長速度慢,迭代周期長,晶片領域的從業者往往需要經歷多年沉澱,這導致了該行業晉升路徑漫長且不明晰。
研發工程師林濱表示,應屆生在進入工作崗位後,一般要經歷4、5個晶片項目周期,每個周期半年到兩年,此後才能「開始獨當一面」。想要走入更高技術層次,則又需數年時間。
這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該行業人才流失率較高的問題。
大部分集成電路從業者在低薪、晉升不明朗的預期下,更願意去互聯網、計算機軟件、IT服務、通信和房地產等資金密集行業。
最後,教育體系對基礎學科研究的偏離和漠視給人才庫帶來了巨大挑戰。
晶片良品不僅要有精妙的設計思路,還得有過硬的製造基礎。
復雜的結構使其要求人才在物理、數學、化學、材料等多個學科方面有紮實的功底。
任正非在近日的答記者問中多次提到這點,他談到,晶片發展需要切實地在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做出改變。
「我們國家修橋、修路、修房子……已經習慣了只要砸錢就行。」
「但是晶片砸錢不行,得砸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但是我們有幾個人在認真讀書?博士論文真知灼見有多少呢?」
即便是阿里巴巴這類商業互聯網巨頭,在近些年也愈發展現對基礎學科的巨大興趣。
2018年教師節當天,馬雲在宣布一年後卸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一職的同時,提議和推動阿里巴巴舉辦全球數學大賽,以推動數學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
「過去的技術研發和商業創新已經滿足不了新的需求了,所以要投入巨資進入量子技術、晶片等前沿科技的探索,同時還不斷地下沉到數學這樣的底層基礎科研之中。」 瑞士商業戰略專家Claude Smadja曾經在接受採訪時談道。
要理解教育上的深層次缺失,需要先來了解晶片行業對應的學科專業。
《2019年晶片人才數據洞察》顯示,目前,晶片從業者所學專業TOP5為電子信息工程(18.69%)、自動化(10.63%)、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9.02%)、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5.02%)和測控技術與儀器(4.97%)。
以上五個專業主要涉及晶片設計層面。
就晶片製造而言,主要對應為化工、精密儀器等專業。
在晶片人才所學專業人數占比排名前十的專業中,數學、物理等基礎專業學科並未在列。
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用人需求間的差距,正在拉大。
以華為為例,應對這一問題的重要舉措是對選人環節更為耐心和投注。
「我們要改變過去大呼隆的招聘方法,真正的專家、主管不上前線,HR看簡歷面試又不深刻,導致大規模進人、大規模走人。」
「不僅對公司不負責任,而且對員工也不負責任。我們要不斷充實隊伍,也要選對需要的人。」4月29日,華為心聲社區官網上發布的一份由任正非簽發的華為內部郵件中提到。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強調,用人部門或上級部門的資深專家以及部門主管必須參與到面試中。
而阿里巴巴的做法,則發揮了他們資金大戶的專長——直接投資教育領域。
這也是為什麼在創辦達摩院之後,阿里巴巴還要深入到基礎科學領域,創辦國際大賽,加強數學學科的研究、鼓勵和培養更多的人才,推動整個基礎科學領域的前進。
但很顯然,晶片人才短缺的問題不應由阿里來解決,也絕非任正非幾句號召激發的短暫反思所能改善。
從高校到行業本身,都需要從華為事件凸顯出的矛盾中,檢驗甚至是糾偏自身。
人才培育不在朝夕,但若能從晶片這一切面撬動更大的變化,一方面加大對基礎學科的研發投入和人才教育,另一方面推動企業在報酬和晉升上的結構性調整,則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irp posts=”16033″ name=”阿里巴巴成立【達摩院】解決「未來的問題」,投入千億RMB作世界創新發動機(附馬雲對未來的論述)”]
[irp posts=”21869″ name=”中國IT老兵的熱文:一段國產晶片和操作系統的往事,為什麼我們做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