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媒筆下,台灣的中心為什麼換成了台北?

本文來源:地球知識局(中國地理歷史自媒體)

微信id:diqiuzhishiju

作者:冬之陣

原標題:台灣為什麼要換「省會」?

寶島台灣今日的絕對中心是繁華的台北,以至於全島民眾對台北人有「天龍人」之稱呼。

天龍人源出日本漫畫《海賊王》,是20個自稱造物主後裔的人,奴役其他人類,甚至為了不與俗人共享空氣整天戴著頭罩生活。

被其他地區用於譏諷台北人出了台北市,就覺得渾身不自在。

▲「天龍人」眼中的台灣與「天龍城」

▲當然,真正能稱為「天龍城」的還不是台北,而是台北內部著名的「蛋黃區」

但對於台灣這樣一個位於多種地緣力量博弈前線的地區來說,全島中心的出現往往並非自然進化的結果,而是其控制者利益的體現。

如今「天龍人」家鄉的省會地位,來得既不久遠,似乎也並不穩固。

▲東亞大陸與太平洋之間,東北亞與東南亞之間的台灣島

台灣原住民政權

與大陸福建隔海相望的台灣島,很早就進入了中國人的視線。

不過不巧的是,台灣海峽風高浪急,土著生番作戰悍勇,中央王朝控制多山的福建已然不易,越過福建控制台灣並不容易。

因此台灣在古代,長期保持著原始的部落狀態,如台東的長濱文化、台北的圓山文化等。

▼台灣島上石器時代遺跡所在-八仙洞(屬長濱文化)(圖片來自wikipedia@Bernard Gagnon)

但由於耕地稀少,人口規模無法持續增長,台灣從沒形成過能夠控制全島的本土政權。

遠隔重洋的島嶼特徵,也讓其他文明對台灣的認識相當有限。

▼一方面是隔著波濤洶湧的台灣海峽,一方面是台灣正對的福建為中國東部沿海陸上最難通達的地區,進一步加強了對岸台灣的邊緣意味。

只有考古證據而無文獻記載的歷史,到17世紀時才得以終結。

跨海越洋而來的荷蘭人,第一次記錄了台灣的地方政權——大肚王國。

大肚王國的核心區在台灣西海岸中部,也就是今天台中市的烏溪(大肚溪)流域。

在荷蘭人到來之前,大肚政權的控制範圍沿著西海岸向南北延申,南到彰化鹿港,北到桃園南部,覆蓋了台灣西部相當比例的可耕地區域。

而這一片台灣西北部地區農耕地區的中心,便是台中。

換言之,台灣最早的地區中心就是在中部,這也符合一個本土政治勢力自發生長的秩序,由地區中心開始向外輻射。

▼山地不算的話,這大肚王國也是台灣一霸了。不過所謂「王國」其實是部落聯盟,對廣泛的區域沒有太多實際控制力。

不過說是王國,這也只是荷蘭人的慣性思維,大肚王國其實不過是一個超部落聯合體。

統治者大肚王治下有十來個部落的27座村社,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並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集權。

也許正是因為沒有國家主權的政治壓力,大肚王國在和荷蘭人作戰而不勝之後,很快選擇了降伏。

而荷蘭人也放了大肚王一條生路,並沒有窮追猛打,允許大肚王國持續半獨立地存在在台灣中部。

▼從歐洲到東南亞的航線已經頗為成熟了,下一步就是如何打開最大的市場-東亞市場。荷蘭人的競爭對手西班牙拿下了菲律賓作為基地,荷蘭人則希望把台灣作為自己的貿易擴展基地。

但也正是從荷蘭人到來開始,台灣的中心開始南移,這顯然是為了符合荷蘭人的利益。

從歐洲出發,探索了一圈西非並繞過好望角以後,荷蘭東印度公司相繼控制了印度西南部、斯里蘭卡、馬來亞、馬六甲海峽、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進而向北發現了台灣,可以明顯看出季風帶的影響。

▼雖然西班牙控制的菲律賓很靠近東亞,不過在台灣建立基地無疑是打入東亞貿易的最優選,尤其是參與到利潤豐厚的東亞內部貿易,荷蘭對台灣勢在必得,而西班牙也尾隨而至。

而由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主要控制點在今天的印尼,與北方台灣的溝通就必然要經由島嶼南部。

今天去台灣旅遊,人們依然可以在台南市安平區找到一處名為安平古堡的歷史名勝,被認為是台灣信史的發端,因此又名「台灣城」。

換一個名字也許你會更熟悉,它就是中國海王鄭成功生命中成名之戰的發生地——熱蘭遮(Zeelandia)。

▼《澎湖島及福爾摩沙海島圖》(約翰·芬伯翁作品)(圖片來自wikipedia)

和用古荷蘭之名巴達維亞命名南洋殖民首府(雅加達)一樣,荷蘭人也用國內的澤蘭省(Zeeland)命名了這座他們新建的城市。

台南從台灣有文獻記錄的時代起,成為了台灣島的中心。

▼《熱蘭遮城與長官官邸鳥瞰圖》(約翰·芬伯翁作品,荷蘭海牙國家檔案館藏)(圖片來自wikipedia)

漢人治台南

荷蘭人選擇台南作為登陸地點,是為了配合其在東印度群島和香料群島的布局。

但上岸之後,荷蘭人驚喜地發現自己還真選對了地方。

台南所在的地理板塊名為嘉南平原,是缺乏平地的台灣島上最大的平原地區,境內有眾多源自阿里山脈的溪流,為當地帶來了充沛的水流,而且日照極為充足,農業潛力很大。

▼在多山的台灣,嘉南平原無疑是島上最大的平原了。

當然這裡也有一些問題。

比如由於海拔過低,地勢過平,嘉南平原和大陸的蘇北平原一樣,曾經飽受海侵的影響,大片土地其實沒有農產能力。

但荷蘭人也是從這樣的土地走出來的民族,對沿海堤防的經驗充分。

一旦他們認清了嘉南平原的真面目,便不遺餘力地進行擴張。

▼台南附近沿海(荷蘭人恐怕是全世界治海經驗最豐富的的民族了)(圖像來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與此同時,殖民了菲律賓的西班牙,避荷蘭鋒芒,繞行台灣島北部登陸,占據了今天的基隆和新北地區。

但西班牙帝國此時已經內憂外患,日暮西山,不僅沒能競爭過荷蘭,還丟掉了苦心營建的城市。

這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全盛時期,嘉南平原盡在掌握,還控制了台東和北部港口。

▼南有荷蘭人,北有西班牙人

公允地說,荷蘭殖民者對台灣是有價值的。

荷蘭東印度公司將在台灣控制的區域分為四個大區,每個區選派長老組建地方會議,並定期前往台南與荷蘭人會面。

長老需向荷蘭當局宣誓效忠,搗亂的部族則會被剿滅。

這相當於用暴力手段加速了台灣的集權化水平,對於後來鄭家代表明朝控制台灣有鋪墊作用。

▼熱蘭遮城殘跡(圖片來自wikimedia@Mk2010)

其實大陸居民也是在這一時期大批量進入台灣的。

閩南人、客家人、潮汕人等東南沿海民系集中入台,帶來了先進的農墾技術,配合荷蘭的海堤技術,快速提高了嘉南平原的生產力,間接鞏固了台南作為全台中心的地位。

而這些來到台灣的大陸民系,也可以認為是鄭氏能成功控制台灣的民眾基礎。

▼富饒的嘉南平原(圖像來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1661年,明朝北方早已被後金攻陷,幾個南明政權也相繼倒台,作為明朝最後希望的鄭成功,希望能控制台灣以圖東山再起。

於是率領25000人進攻台灣,迅速瓦解了荷蘭人的統治。

次年,熱蘭遮城破,鄭成功在台灣建立了一個流亡明朝政權。

▼熱蘭遮城堡復原模型,荷蘭人也算是堅守了很長時間(圖片來自wikimedia@Koika)

此前台灣經濟主要以荷蘭人主導的全球海商貿易為主,島上農作物主要是經濟作物甘蔗、胡椒、芒果、波羅蜜、煙草等等,基本是嵌入香料群島商業模式的一份子。

但鄭成功到來之後,台灣斷絕了和香料群島的聯繫。

經濟作物沒有市場,回到中國人擅長的糧食農耕是必由之路。

▼好在他們找了一塊可以吃喝拉撒就地解決的基地(圖片來自wikimedia@*嘟*)

在鄭成功軍隊的帶頭之下,島上軍民開始了艱苦的農墾活動。

在荷蘭人和早期漢人已經熟悉了的沃土嘉南平原和屏東平原進行開發,進而向北拓展,將台灣中南部變成了主要的農業基地。

除糧食生產外,還向日本等高緯度國家出口蔗糖。

▼不過形勢已經很明朗了,即使鄭氏政權再怎麽開發本島,也不可能對抗,已經統一大陸的清王朝,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良好的農業條件,讓以台南為首的南部地方,成為了台灣最重要的經濟中心。

但時代變局已經在悄然叩門,一場軍備競賽最終將使其失去中心地位。

虎視眈眈的日本

雖然鄭氏在台灣進行了大量開發,但島小民弱,終究並非大清之敵。

康熙年間,兩岸談判破裂,戰爭爆發,最終以繼業者鄭克塽投降結束,台灣復歸大陸政權之手。

但對海洋一無所知的清廷並不怎麽重視台灣,認為其不過是一個雞肋,「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

▼一方面是清朝對海外不感興趣,另一方面是台灣島上有大量的「番族」,大陸源源不斷的移民需要更多的土地,雙方也是矛盾不斷,事件頻發。

等到了清日軍備競賽開始時,清朝才意識到台灣的重要性。

它與大陸互為犄角,將會是可預見的清日衝突中提供策應的重要海洋基地。

尤其是北台灣,將會是中國南方第一個與日本接觸的領土單元,必須加強經營。

▼然而日本在很早就意識到這一點,並且首先吃掉了九州與台灣之間的琉球群島,(琉球名義上仍是清朝的保護國,但已被日本實控),以至於日本的島嶼鎖鏈大大延長,台灣島也頂在了對日第一線上。

台北府在這個時候,正式走上了歷史舞台。

和現代各種拔地而起的新城一樣,由於沒有土著居民的阻撓,規劃空間也足夠大。

新的台北城經由歷代清朝治台官員的經營,成為了擁有府衙、廟宇、鐵路、電燈、電報的現代化城市,甚至是全中國最現代化的城市之一。

▼億載金城,沈葆楨請法國人設計的防禦炮台(圖片來自wikimedia@郭松樺)

但一個現代化的台北,並不能拯救頹靡的大清於海陸戰之中。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土崩瓦解,日本兵鋒直指京師。

自知晚節不保的李中堂,只得在春帆樓與伊藤博文進行了那場耐人尋味的對話:

「貴國何必急急?台灣已是口中之物。」

「尚未下咽,自感腹饑特甚。」

▼李中堂也只能用眼睛減少點賠款了,整體國力落後的代價(圖片來自wikimedia@小川一真)

這樣的對話,在時任日本外相陸奧宗光看來只是一些小聰明,改變不了台灣未來的命運。

事實上,在條約簽訂之前,日本已經有海軍部署在澎湖附近,隨時可以登島廝殺,台灣不讓也得讓。

▼馬關條約日文本(簽字為陸奧宗光和伊藤博文)(圖片來自wikimedia)

就這樣,台灣走入了灰暗的時代。

而清朝苦心經營多年的近代化台北,就成了自北方南下的日本人最好的落腳點。

日本殖民總督府就設在台北,稱之為「島都」,鞏固了其在台灣島上的中心城市地位。

▼日本皇太子裕仁來台,台北小學生動員迎接(圖片來自wikimedia)

日本對台北的經營分為兩個方面:

第一是拆毀清政府留下的建築,包括孔廟、關廟等文化古跡,抹除大陸留下的影響。

第二是拆除城牆,並對台北進行擴建。

通過現代的道路連接台北及周圍縣鎮,並延長了大清留下的鐵路,貫通全島西海岸,掌控最優質的土地,方便奴役統治。

▼劉銘傳鐵路龜侖嶺段(圖片來自wikimedia)

其標誌性建築便是赴台北旅遊必打卡的景點——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圖片來自wikimedia)

即使在抗戰結束,台灣光復之後,已經民窮財盡的國民政府也無力再營建新的中心了。

只能選擇台北作為統攝全島的省府。

其省區中心地位,在此後的歷史中再無改變。

閱讀原文

商務部鼓勵家庭儲存生活必需品無關台海,胡錫進降溫:兩岸雖緊張卻非箭在弦上

xxx

陸媒:有台灣民眾開始儲存求生物資。大陸網民很歡樂,有人想像統一後

xxx

小S發聲後網民分兩派對撕,官媒發話斥責網民亂扣帽子,風波已近尾聲

xxx

汪小菲為小S緩頰:她們期待兩岸和平。伊能靜上熱搜:我早就表態過了

xxx

對小S一面倒的撻伐中,微博有個膽大的博主發文砲轟網民

xxx

小S以「國手」稱呼台灣選手犯大忌,已有品牌宣布停止合作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