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上流UpFlow
微信id:heyupflow
作者:林成龍 楊雅萍
據說,每一個北漂,都曾經意氣風發地踏上首都的土地,想要幹一番大事業——
然鵝,當走了四五條街,連一個便利店都沒找到時,躊躇滿志就去了大半。
9點50還堵在高峰的三環路上,更是給我致命一擊。
▲在堵到一動不動的後廠村,依然努力工作的程序猿 | 圖片來源:微博@後廠村之花
所以在著名的北京十八怪裡,才會有「公交沒有牛車快,道路適合拉力賽」的說法。
然鵝,最近國際公益環保組織自然資源保護協會與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發佈了一份《中國城市街道步行友好性排名》報告,似乎讓北京「一雪前恥」:
▲中國50個城市上萬條街道,中關村最「好走」
北京的中關村居然成了全國步行最友好的道路???
真•震驚13億人,果然評論裡瞬間就炸了鍋:
當數據報告和生活感受之間,相差了十萬八千里,問題也就來了——北京的步行道,到底友不友好?
車行道吃掉了步行道
魯迅先生說過,世界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路。
北京市占地面積是1.641萬平方公里,據不完全統計,一共有2.3萬條道路,是不是聽起來數量還挺多的。
不過,當你和你的目的地之間有路可走時,並不代表你一定就能抵達,至少……不能保證按時抵達。
相信每天早上堵在後廠村路上的朋友們一定知道我的意思:
為了給汽車騰地兒,車道越建越寬,步行道越擠越窄,有的只剩1米寬,有的地方半個人都過不去,只能踩著樹坑磚頭或走上馬路。
▲北京中小學校門口步行自行車環境分析圖 | 圖片來源:2018路見•北京安全上學路民意數據報告
而且,路面過寬也給行人過馬路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一般來說,行人穿過約20—30米的路面,需要15—25秒,老人小孩用時更久。
但現在在北京,想要過一個路口,經常走到一半紅綠燈就變色了,只能尷尬地在車流中等待。
▲方莊一斑馬線處未設置紅綠燈,過馬路的行人被車流擋住去路
步行道被占用,北京的自行車道也難以幸免。
據統計,北京市民採用自行車出行的人數占比超過62.7%。
但直到今年,北京市內第一條自行車專用道(回龍觀-上地)才預計在六月底試運行。
▲自行車專用道規劃圖
而大多數自行車騎行道,長期面臨被機動車停車占用的困擾。
像比如北京二環路、朝陽路、姚家園路等地,看起來豐滿寬闊的自行車道上,擠滿了各種停放的車輛,任你飛簷走壁,依然無路可走。
更加糟糕的是,有些經常堵的地方,乾脆把自行車道都挪沒了。
▲共享單車占了人行道,又被汽車搶了自行車道
相比之下,廈門則走在了全國前列。
空中自行車道從地面上被高高架起,帶你飛越城市上空。
而如果想感受一下在海上騎自行車的浪漫和文藝,那就來環杏林灣自行車道吧,絲絲水汽夾雜在海風中撲面而來,在炎熱的夏天那就是一個字,爽!
▲廈門空中自行車道
▲環杏林灣自行車道
春天吃柳絮,夏天曬得慌
一條步行友好的街道,除了在行走的時候方便、順暢、安全之外,還應該讓人覺得舒服,也就是說,要有遮蔭的行道樹。
但北京道路兩旁的行道樹是個極其玄妙的存在——你不想它存在的時候,它好像無處不在,但需要它的時候,又不見了。
春天里,漫天飛絮,但夏天一來,又瞬間曬得你無處藏身。
▲每年春天,北京都會上演一場全民B-box
認真來說,北京的行道樹數量其實並不少。
剛建國那會,北京城區僅剩行道樹87公里,區區6.41萬株樹木,那時候的北京飽受沙塵暴的侵襲。
到現在,北京市的行道樹已經顯著增加,僅2018年一年,北京就新增193.3萬株樹,也使得現在北京全年沙塵的平均天氣小於3天。
既然北京的綠化樹木並不少,為什麼感覺上卻不明顯?這一點還得說到北京的「寬馬路」。
窄一些的路,兩側種上樹木後,交叉形成濃密的樹蔭。
但北京城市街道平均寬度為14.64米,放眼望去,過於寬闊,這邊的樹夠不到那邊的樹,一到夏天,可不得曬著嘛。
▲從圖上也能看出來,中關村大街的步行道實在稱不上「友好」,行道樹稀疏、馬路過於寬闊,過馬路很不方便 | 圖片來源:南眼看中國
如果你在北京整個兒溜達一圈,大概會感覺到明顯的界限。
在二、三環以內,因為偏老城區,道路較窄,兩旁樹蔭茂密,走起來相當舒服。
但越往外,隨著道路越來越寬,也越來越讓人感覺曬得慌。
《中國城市街道步行友好性排名》報告裡說,「南方城市活力中心在街道綠化/行道樹這一單項上,得分明顯優於北方城市」。
確實如此,看看上海、南京街邊茂密的梧桐樹,是不是光從照片裡,都覺得整個人涼快了好多。
▲著名的上海淮海路梧桐
在北京,有趣的街道萬裡挑一
北京好走的街道長得千篇一律,有趣的街道更是萬裡挑一。
作為一個當代十級廢柴,是什麼能讓我從床上爬起來,拒絕地鐵或者打車,選擇步行?健康?
當然不是,那肯定得是這條街有的吃、有的逛、有的玩。
按這個標準,北京二環內簡直堪稱妹子們逛街的天堂,西單購物商場、前門大街、各種社區商業……
可以說有一種「一步差三市」的景象。
雖然上流君曾經吐槽過「在北京,找便利店比找對象還難」,但那主要是針對三四環、四五環以及之外的人們。
身處二環內,方圓400米的範圍內畫個圈,一定至少會有一家小店。
可能是小飯館,可能是傳統的小賣部,或者是菜市場,隨便逛逛,總會遇到驚喜。
▲鼓樓東大街
曲曲折折的胡同,更是北京的另一張名片。
地鐵六號線東四站下,鑽進胡同里,老槐樹花開得正好,老人們有的對弈看報、有的遛狗聊天,孩子騎著自行車,伴著叮鈴叮鈴的車鈴聲,還有白底黑字、自己寫的店招牌……是真正的老北京市井氣息。
▲圖片來源:知乎@烏丟丟
但隨著環線的擴大,北京再度顯示出它那條極其尷尬又鮮明的分界線。
比如對於那些居住在北京的五環甚至六環外的朋友來說,樓下的無人便利店,可能是你日常生活圈裡,唯一能夠多買幾種零食的地方,加班回家想來份熱騰騰的關東煮,門兒都別想。
筆直寬闊但單調的馬路,兩旁是密集林立卻又長得差不多的高樓大廈,如果抹去定位,它和任何一個別的城市沒有任何區別,根本沒法讓你想到:「這裡是北京」。
騎車子騎半個小時看著周圍一成不變的景都心累,更何況走著。
▲在北京工作的人,很多會選擇住在六環以外
說實話,作為有著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北京的路況本來就複雜又曲折,要想在這一片土地上實現歷史和現代的交融,規劃出友好高效的通行網絡,確實是非常不易。
但我們當然也希望,它能夠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