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版畫為「證」:甲午戰爭,其實大清贏了

本文由知名歷史公眾號《短史記》發表於2019年5月18日,

時間敏感,

作者在文末特別標注(本文寫於2017年)。

本文來源:短史記(騰訊新聞旗下)

微信id:tengxun_lishi

作者: 諶旭彬(騰訊歷史主編)

很長一段時間裡,浙江餘姚人蔣夢麟(1886~1964),都以為中日甲午之戰是以大清朝的全面勝利而告終。

因為他看到的畫片,就是這麼畫的。

蔣夢麟回憶:

「新年裡常常有些小販到村子裡賣畫片……

有一年新春假期裡,有一套新鮮的圖畫引起小孩子們的濃厚興趣。

這套五彩圖畫繪的是一八九四年(甲午年)中日戰爭的故事。

其中有一張畫的是渤海上的海戰場面,日本艦隊中的一艘軍艦已被幾罐裝滿火藥的大瓦罐擊中起火,軍艦正在下沉。

圖中還畫著幾百個同樣的大瓦罐在海上漂浮。

這種瓦罐,就是當時民間所通用的夜壺,夜間小便時使用的。

另一幅畫中則畫著一群帶了銬鏈的日本俘虜,有的則關在籠子裡。

中國打了大勝仗了!

自然,那只是紙上的勝仗,但是我們小孩子們卻深信不疑。

後來我年紀大一點以後,我才知道我國實際上是被日本打敗了。

而且割讓了台灣,我們的海軍被日本消滅,高麗也被日本搶走了。」①

[raw_html_snippet id=”adsense4″]

這段回憶是可信的。

因為類似的版畫,迄今仍留存於世,可以見到。

民間版畫為“證”:甲午戰爭大清贏瞭

▲圖:學者蔣夢麟,曾任北大校長、浙大校長。

清軍在版畫裡所向無敵

2014年5月份,日本國立公文書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JACAR)與大英圖書館合作,在其網站上了舉辦題為《繪畫中的日清戰爭錦繪•年畫和公文書》的網絡特別展。

展示了甲午戰爭期間製作於中日兩國的235件版畫,其中179件為日本畫家作品,絕大部分為錦繪;其餘56件出自清末中國畫師之手(56件中有雷同者)。②

這56件藏於大英圖書館的中國版畫中,有一幅極可能便是蔣夢麟提到的那張——「畫著一群帶了銬鏈的日本俘虜,有的則關在籠子裡。」也就是下面這幅《捉拿倭奸審問正法圖》③。

畫中,日軍士兵戰敗遭俘後,被清軍以繩索捆綁,以囚籠關押,乃至砍頭處決。

與蔣夢麟回憶裡的描述基本一致。

民間版畫為“證”:甲午戰爭大清贏瞭

▲圖:《捉拿倭奸審問正法圖》,右下角註明出品者是「戰必勝齋石印」,左上角註明作畫者是「嵩山道人」,作畫時間是「光緒甲午季秋」。(點擊圖片可放大)

展出的中國版畫裡,未發現有蔣夢麟所說繪有「幾百個夜壺」者。

但這些版畫,與蔣夢麟當年所見類似,幾乎全部是在宣傳清軍大勝、日軍大敗。

[raw_html_snippet id=”adsense5″]

試舉幾例。

海戰方面。

比如,下面這張版畫,從畫面上雖然看不出兩軍勝負,但從畫名《朝鮮水戰得勝捷圖》可知制畫者所表現的乃是清軍水師大敗日本海軍。

版畫署名「梅州隱士制」。

左上角題記註明:

「倭逆無故稱兵犯順,占據韓京,肆行狂悖,欺害華商。凡我朝野諸君,無不同深義憤……」(「義憤」後似仍有文字,但已受損不可復見)。

民間版畫為“證”:甲午戰爭大清贏瞭

▲圖:《朝鮮水戰得勝捷圖》

再如,下面這張《海軍大勝圖》,「日本海軍遭到大清水師痛擊」就表現得非常明顯了。

版畫署名「望平東館主人識」。

上中部題記寫道:

「倭逆無端開釁,不遵公法,擊傷運船。朝廷震怒,立飭海軍大隊鐵甲前往助剿,開仗於驚濤駭浪之中,煙霧騰空,殺聲震雷。」

「轟沉倭逆鐵甲三艘,兵輪數艘,溺斃倭逆無數。飛電傳來,共相欣喜。」

「茲將倭逆敗北情形,繪圖貼說,俾天下懷忠義之氣者爭先快覩,略紆公憤。」

「他日水陸並進,不難一鼓蕩平,倭逆之亡指日可待。

民間版畫為“證”:甲午戰爭大清贏瞭

▲圖:《海軍大勝圖》

[raw_html_snippet id=”adsense6″]

陸戰方面。

比如下面這幅《高麗月夜大戰牛陣得勝全圖》,將日軍在陸戰中的「慘狀」刻畫得淋漓盡致。

畫中,狂牛角上綁有利刃,背上負有燈籠,直衝日軍而去,日軍士兵或癱軟在地,或倉皇返身逃跑,清軍將領左寶貴端坐駿馬之上,一派指揮若定狀。

民間版畫為“證”:甲午戰爭大清贏瞭

▲圖:《高麗月夜大戰牛陣得勝全圖》

再如下面這張《宋劉二帥克服九連城》,畫面上清軍占據絕對優勢。

左上角題記註明:「天津來電雲:倭逆攻九連城,宋劉二帥假退五十里,用引虎入牢之計埋伏地雷火炮。十月初四轟死倭兵二萬。

民間版畫為“證”:甲午戰爭大清贏瞭

▲圖:《宋劉二帥克服九連城》

關於台灣戰場的描繪,尤其誇張。

在版畫裡,不但日軍在台灣被劉永福等人率領的清軍打得屁滾尿流,而且連後來的日本第一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1837~1922),也遭清軍捕獲,受審後被澆上火油活活燒死了。

[raw_html_snippet id=”adsense7″]

表現樺山資紀被捕受審的,是下面這幅《劉大將軍擒獲倭督樺山審問》。

畫作署名「上海吳文藝齋」,並有題記說明:

「廈門各商號來信云及,倭總督樺山氏彼(原文如此)劉軍擒獲。」

「倭奴見主將彼獲,隨即懇請西國大員向劉帥懇,情願出五百美金贖回。」

「劉帥不允,定要和約見還,方可贖回耳,倘和約不還,將倭逆審明首級示眾。」

民間版畫為“證”:甲午戰爭大清贏瞭

▲圖:《劉大將軍擒獲倭督樺山審問》,右起跪地第三人註明「倭總督樺山氏」。

表現樺山被澆火油活活燒死者,是下面這幅署名「小芳陸士勛」的未命名版畫。

畫中題記寫到:

「樺山氏者,倭將之巨擘也。少時遊學泰西,精於測算制器等學,又深究西國軍律營制,故回國後倭主即授以水師提督之任。」

「自去年稱兵犯順以來,凡軍旅之事皆樺山一人主之。其趾高氣揚藐視台灣,大有一口吸盡西江水之意。」

「不料自遇我劉大將軍,而後大小數十戰,無不悉墜術中,不及兩月,傷亡以五萬計,遂慷慨登岸,不勝憤然。」

「一日,僅帶倭軍數十人,意欲探視道路,為進兵計。正巡行山徑間,突有生番自叢莽中嘯聚而起,以毒箭踣之,生擒而獻諸劉營。」

「將軍命以棉絮漬火油,周裹其身,燃火燒之。凡忠義之士無不拍手稱快。」

「所謂樺山氏以疫死者,則倭奸之代諱之也。」

民間版畫為“證”:甲午戰爭大清贏瞭

▲圖:火燒樺山

總之,在這些版畫裡,無論陸戰、水戰,日軍都不是清軍的對手;每次戰役,都被英勇的清軍打得落花流水。

奇景的由來

展出的56幅中國版畫,全部屬於民間商家,並無一張來自官方宣傳。

比如,繪制《捉拿倭奸審問正法圖》的「嵩山道人」、繪制《朝鮮水戰得勝捷圖》的「梅州隱士」,雖生平信息不詳,但都是長年給上海小校場的年畫店鋪供稿的知名民間作者(較之文人畫,年畫被認為上不了台面,故當時文人作年畫者多不署真名)。⑤

學者唐權對此也有過梳理:

「就風格而言,這50餘件版畫大致可分成兩類。

一類屬於有傳統色彩的年畫,從作品的題記可知,其製作者或是批發者有『吳文藝齋』『筠香齋』『文儀齋』『沈文雅』等,皆是上海舊校場年畫的知名店鋪。

另一類則無論是主題、內容還是畫面構成,都酷似《點石齋畫報》中的時事畫。

不難想像,這兩類作品都是與清末上海的文化市場密切相關。」④

如此,就產生了這樣一個問題:

這些民間商家,是受了不實傳言的誤導,還是有心刻意造假?

答案不是非此即彼的。

(1)從畫中題記里的「天津來電云」、「廈門各商號來信云及」等文字判斷,這些民間商家(畫師)有自己的消息源。

當然,這些消息源大多是錯誤的。

這種錯誤,與清廷當日的信息管制政策有很大關係。

據《申報》披露,甲午戰爭期間,清廷勒令電報局不許向外界傳遞戰時信息——「凡事之涉於爭戰者,一概不得為人傳達」「茍有涉中日事宜者,決不代遞」。

這種信息封鎖,導致《申報》在戰爭初期過度依賴道聽途說。

與《點石齋畫報》等媒體一樣,誤以為清軍所向披靡,正在朝鮮痛擊日軍。

報道嚴重失真。⑥

民間版畫為“證”:甲午戰爭大清贏瞭

▲圖:《威海衛大戰得勝圖》

(2)發行這些版畫的商家多在上海,發達的新聞報業足以使他們了解到時局的真實進展。

但為滿足市場口味,他們並不願意依據真實事件製作版畫。

《申報》早期雖受限於清廷的信息封鎖而出現報道失真,但它們參考英文、日文媒體的報道,很快就意識到了錯誤,並作出糾正。

但與《申報》關係密切的《點石齋畫報》(該畫報創刊時與《申報》同屬一個老板,且長期在《申報》上做廣告,畫報經營者可以很便利地從《申報》獲取新聞訊息)卻沒有作出同樣的更正:

「以平壤戰事為例,起初不明真相,《申報》的報道也失實;而一旦發現西文報紙登載日本電訊,知道平壤已經失守,該報立即轉述 。」

「反觀《點石齋畫報》,讀者所能看到的,從《牙山大勝》、《海戰捷音》,一直到《破竹勢成》、《大同江記戰一、二》等,全都是『捷音』,不見黃遵憲所說的『一夕狂馳三百里,敵軍便渡鴨綠水』的狼狽敗退。」

「這種差異,不全然是報館技術能力。

[raw_html_snippet id=”adsense9″]

略言之,《點石齋畫報》全程跟蹤了甲午戰爭,且有《申報》作為自己的信息源。

但是,「《點石齋畫報》上所有直接描繪甲午戰爭陸海戰場景的全部圖像,均在一定程度上有違史實,有些甚至徹底顛倒勝負。」⑧

不願意說出「大清軍隊不行」這個事實,主要是出於報紙銷量方面的考量。

這是經驗之談——1880年代的中法戰爭,點石齋繪制了大量表現清軍英勇無畏、戰無不勝的版畫,深受江浙市井百姓的喜愛。

報社已經意識到,虛構的雞血比真相受歡迎,也更能掙到錢。

信息管制,加上商業邏輯,遂促成了這一幕令人瞠目結舌的晚清軍事報道奇景。

其中,最令人瞠目結舌者,莫過於關於《馬關條約》的版畫報道。

眾所周知,李鴻章前往日本馬關簽訂「和約」的前提,是清軍在海、陸兩個戰場均遭遇了慘敗。

僅就李鴻章須「屈尊」前往日本這一點,已可知此行絕非光彩。

但版畫作者們有自己的「報道訣竅」。比如,下面這幅《迎迓李傅相》,題記中竟然寫道:

「中日失和已有一年,各埠生意清淡。故泰西諸國從中勸和,特來電音懇請傅相至東瀛議和。倭主派外務大臣伊藤引輿迎迓。」

民間版畫為“證”:甲午戰爭大清贏瞭

▲圖:《迎迓李傅相》

如此,李鴻章此行,不再是被迫去日本簽訂戰敗條約,而被粉飾成了響應列強的「懇請」前往日本議和。

放大這幅版畫的局部,可以更直觀地體察到繪制者的「良苦用心」——

畫面上,以伊藤博文為首的日本代表團成員,個個畢恭畢敬,點頭哈腰。

以李鴻章為首的大清打表團成員,則個個昂首挺胸,氣勢凌人。

民間版畫為“證”:甲午戰爭大清贏瞭

▲圖:《迎迓李傅相》局部

在另一幅由「吳文藝齋」出品的《各國欽差會同李傅相議和圖》中,比國欽差、俄國欽差、英國欽差、法國欽差、德國欽差、美國欽差濟濟一堂,緊密團結在以李鴻章為中心的「議和會議」周圍。

日本政府並將刺殺李鴻章的刺客小山抓來,令其屈雙膝跪於李鴻章跟前。

民間版畫為“證”:甲午戰爭大清贏瞭

▲圖:《各國欽差會同李傅相議和圖》

有了同行的上述襯托,《點石齋畫報》對李鴻章前往馬關簽約的報道,反顯得「相當客觀」。

這幅名為《贊成和局》的版畫,至少沒有讓日本人對著李鴻章點頭哈腰(見日艦上的日軍將士),而是譴責他們「多方要挾,賠款又割地」。

當然,據畫中題記,此畫的重點,是贊揚李鴻章「大度包容」,願意「重申和議」,這種「大度包容」折服了西方列強。

為了支持李鴻章,他們「各派兵艦赴煙台嚴陣以待」「鳴炮為禮」,使「日方知眾怒難犯」,同意簽署和約。⑨

在這場晚清軍事報道奇景中,李鴻章不經意間「成了最大贏家」。

(本文寫於2017年)

民間版畫為“證”:甲午戰爭大清贏瞭

▲圖:《贊成和議》。

以下為網友評論:

參考資料:

①蔣夢麟,《西潮•新潮》,岳麓書社,2000,P41。

②唐權,《清末版畫中的甲午戰爭》,21世紀經濟報道,2014年9月9日。

全部版畫展出網址:https://www.jacar.go.jp/jacarbl-fsjwar-j/gallery/index.html。其餘版畫不再贅註。

④唐權,《清末版畫中的甲午戰爭》,21世紀經濟報道,2014年9月9日。

⑤張偉,《上海小校場年畫的崛起、發展及其演變》,收錄於《歷史文獻 第15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P330。

⑥⑦陳平原,《圖像敘事與低調啟蒙——晚清畫報三十年》,《文藝爭鳴》2017年第4期、第7期。

⑧徐沛、周丹,《清末民國畫報上的戰爭敘事與國家神話——以中日軍事衝突的圖像表征為例》,《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年第10期。

⑨《點石齋畫報 第12冊》(大可堂版),上海畫報出版社,2001,圖119。另:湖南邵陽人蔣廷黻(1895~1965)出生時,適逢中日戰爭落幕。據他講,「後來我從族人那兒獲悉,邵陽鄉下的老百姓若干年後才知道中日之間發生了戰爭。這並不稀奇。因為當時邵陽沒有報紙,也沒有郵政電信設施。」(《蔣廷黻回憶錄》,東方出版社,2011,P09。)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