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四九城(微信id:woaisijiucheng)
隨著北京的發展,老北京城的韻味越來越淡了。
今天小北盤點一下清末到現在的北京印記,它們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和城市面貌的改變。
【清末】
明清時代,老北京城門有「內九外七皇城四」,又稱四九城,從地圖看,北京城布局像一個凸字▼
清末,正在出行的人們,照片中可見馬車是當時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天壇祈年殿,周圍的磚地上長滿了野草,預示著清代統治者日趨衰落▼
清末前門大街景象,遠出箭樓清晰可見,街市依舊繁華。▼
崇文門大街商販穿梭於街市呈現出一派熱鬧的景象。▼
頤和園十七孔橋,銅牛昂首凝眸,目光炯炯地遙望著頤和園的遠山近水。▼
清末新開通的正陽門火車站,又稱前門火車站。▼
婚禮中的樂隊。▼
1907年北京巴黎汽車拉力比賽,那個時代汽車是個新鮮事物。▼
清末小學堂▼
殘破的北京城角樓,每隔一段距離都建有向外突出的敵台。▼
安定門,元稱安貞門,此門為出兵征戰得勝而歸收兵之門。建國後,安定門城樓被拆除,後建成了安定門立交橋,目前是北京二環路上的一個交通節點。▼
東直門城樓下,一片居民區。▼
鼓樓為元、明、清代都城的報時中心。▼
剃頭匠:剃頭挑子,一頭熱。▼
順天府貢院,兩旁是考棚,遠處是用來監考的明遠樓。▼
東單牌樓前,運糧馬車穿行而過。▼
清末東交民巷駱駝運輸隊,這裡可以看到外國列強的身影。▼
清末古觀像台,近處這位兄台席地而坐,不知弄啥了。▼
北京女報,此報為光緒31年11月13日(1905.12.9週六)發,第111號。▼
大清門,民國改為中華門,是真正的“國門”,位於天安門正南,50年代擴建天安門廣場時拆除。▼
前門與崇文門之間的城牆。▼
北海大西天,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後,放火燒毀萬佛樓,1919年,大佛殿及大圓鏡智寶殿等又一次失火燒毀,至此,號稱大西天的建築群化為灰燼。▼
瑞蚨祥。▼
1906年竣工的「京張鐵路西直門車站」 由中國著名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設計和監造的▼
清末,從正陽門箭樓上看前門大街清晰可見三座古橋,如今早已不見了▼
清末結婚場面▼
東直門城樓下,一片居民區▼
鼓樓為元、明、清代都城的報時中心 ▼
東單牌樓前,運糧馬車穿行而過 ▼
清末擺地攤,這行當延續上千年▼
正陽門(前門)之甕城▼
清末八達嶺長城照片(1907年拍攝)▼
清末東南角樓外通惠河▼
【民國】
上世紀30年代北京胡同裡的小商販▼
民國時期的華北日報▼
民國時期,走街串巷的江湖藝人▼
北海永安寺橋▼
喝豆汁的孩子們,老北京人都好這口,不分男女老幼▼
民國時期的西四大街車來車往▼
正陽門及天安門遠眺 1948年航拍▼
民國時期,前門大街人景象。▼
拘碗藝人:沒有金鋼鑽,別攬瓷器活,這行當建國後便消失了。▼
北海永安寺橋。▼
民國時期,,頤和園十孔橋,銅年依然昂首凝望。▼
民國時期,北京大學紅樓。▼
正陽門及天安門遠眺1948年航拍。▼
【新中國時期】
建國初的大柵欄兒,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該街東起前門大街,西抵煤市街,全長近300米,街道狹窄,兩側店鋪、商號麟次櫛比,終日人流於此,熱鬧非凡。▼
50年代,那時候還沒有交通信號燈,完全靠人指揮▼
1954年東長安街王府井街口▼
60年代天橋▼
1972年工農兵大學生 ▼
70年末,建國門立交橋竣工通車 ▼
七八十年代的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
80年代,那個年代到訪中國的外國人都稱中國為「自行車王國」▼
70、80年代,這種車是接送孩子上下學的專車 ▼
90年代中關村名氣已經響徹全國 ▼
2000年後
天安門 ▼
天壇 ▼
前門▼
八達嶺長城 ▼
北海永安寺橋▼
頤和園▼
遠望國貿CBD,華燈初上美不勝收▼
人生不過百年,但對一座城來說,只是滄海一粟。
不過這一百年,北京經歷很多,變化很大,從過去滄桑的面龐,到如今俊俏的模樣,無不訴說著一段神奇的歷史。
未來會怎樣變化?
小北相信未來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