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貨幣、真正的銀子,長什麼樣?

銀兩,指中國舊時以銀錠為主要形式的一種秤量貨幣。

始於兩漢,盛於明清,清又見有實,虛銀兩之分。 

實銀兩指實際流通的白銀,如銀錠等 。

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

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

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

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

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

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虛銀兩只用於記帳,實際支付時則需折算成錢元,1933年實行廢兩改元後,銀兩停止使用。

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50—220元左右; 關於銀子到底價值幾何,今人大多毫無概念,經常犯錯誤。

很多電視劇尤其可笑,描寫古人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出現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銀票這些荒唐的情節,顯示了創作人無知以及不認真到了何等程度。

古代的貨幣單位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甚至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也有差異。 但唐宋之後卻也相差不大。

因為各朝代銀兩的貨幣價值都有所不同,那麼一般推算古幣值都採用一般等價物交換的方式來計算,對中國人來說,千年不變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

閱讀原文


關於作者:

張子盛古琴藝術中心是張子盛老師於1999年在天津成立,建立此平台目的是為了廣大琴友能更好更直觀地感受古琴文化帶給我們的心靈洗滌,且能和張子盛老師零距離交流。希望能更好地發展古琴文化。

微信號:zzsgqzzsgq

本來就是公務員的《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到上海市政府上班了

xxx

正黃旗是哪來的自信?

xxx

聊一聊精神病人張獻忠

xxx

中國人口2000年

xxx

我去成都的大三國志展,看拍向亂世的兩塊磚頭

xxx

民國時期,為什麼官民都只認貨幣「袁大頭」?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