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的O2O熱過頭?如今死傷慘重、一片哀號;本文剖析16個領域的死亡原因,值得參考!

這是一個充滿激情的時代,但也是一個悲傷的年代,因為創業者可能缺少的並不是激情或者夢想,更多的是一種夢想攜裹下的狂熱和不理智。

無論是基於時差選行業、基於痛點做產品、基於內容做傳播、基於速度做勢能還是有選擇地規避平台黑洞,這些都是企業發展的商業模式或者工具。創業者死亡的原因或許有多種,但存活的理由卻只有一個。

過去兩年時間裡,每天都有 O2O 創業公司獲得融資,也有 O2O 創業項目中止、倒閉。在已涉及的16個領域、千餘家企業「死者」眾多,一片哀鴻。

這16個領域分別是醫療、美業、婚嫁、房產、家居、出行、汽車、旅遊、教育、餐飲、社區、零售、金融、服務商和其它,我們從中例舉了目前 O2O 行業的死亡企業,並逐一分析了這16個行業的死亡原因。

醫療類死亡名單

醫療O2O是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新興起的行業,政府促進醫療改革的利好信號更是促進醫療O2O發展的催化劑,是互聯網改造傳統企業的一個典型。

在《品途出品:史上最全中國O2O創業企業盤點之醫療篇》中筆者曾經寫到,2014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為28.4億元,預計到2015年從事醫療O2O領域的企業將達到42.3億元。

其中,移動醫療和理療保健呈集中爆發式發展。不過,在整個行業在呈現井噴式發展的同時,也有大批醫療O2O企業默默退出市場。

死亡原因:

1. 移動醫療、智能硬體以及上門服務的興起,搶占了很大一部分市場份額,傳統在線醫療的企業造成衝擊,導致一批企業死亡。

2. 通過列表可以看出,死亡企業多以健康管理為主,從事該領域的企業較多,不利於形成競爭優勢,一旦沒有巨頭註資,很容易被行業淘汰。

美業類死亡名單

目前中國整個美業市場有上千億規模,美容(包含整形)的市場規模最大,剩下的就是美髮業和美甲業,整個市場非常巨大。美業線下專業店有兩三百萬家,整個線下高度分散,未來隨著美業O2O剛剛發展,其帶給投資者的機會越來越大。

有人歡喜有人憂,美業O2O剛剛起步,沒有能力融資持續培養用戶的企業則困難重重,甚至倒閉。

死亡原因:

1、低頻次、非剛需,美髮O2O普遍不被看好。從美業融資情況看,美髮基本沒有融資,可見投資人對美髮業O2O並不看好。

其原因是,美髮業線下門店較為發達,線下店無數,線上很難競爭;上門等家庭場景不能與美髮服務相融合;顧客消費習慣難以改變,消費者習慣於選擇熟知的發行店或者就近選擇美髮門店,美髮咨詢等服務需求較少。所有服務類的關鍵就在於流量。

因此切入細分領域,迅速做起流量來,是創業者最需要打磨的功夫。

美髮行業雖然有很高頻次和需求,但是上門美髮這一O2O項目,是否真的是剛性需求,恐怕還需要創業者三思吧。且不說剪完頭髮留在家裡地板上的一地狼藉,就說你能否請來理髮店裡真正的「大牌」上門都是難題。

2、無法標準化:過去的團購網站也提供了美業服務,但是團購為什麼對美業的推動力為何不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業屬於非標類服務。

非標類服務,極可能面臨「兩頭難伺候」,創業者要學會當好兩頭受氣的「小媳婦」。因此,美業O2O其實是個「看起來很美,實際上苦逼」的行業。

婚嫁類死亡名單

2014年全國婚慶行業服務營業額達到7000億左右規模,婚慶行業整體利潤率水平趨於走低並將持續,所謂婚慶暴利已是「昨日黃花」。這其中很大原因來自於互聯網對其的衝擊。

死亡原因:

低頻消費,缺乏資源。婚嫁行業的互聯網化進程較短。在本次盤點中盤點出的已經停止經營的大部分企業成立時間稍早。由於婚嫁行業是低頻需求的行業,如何提高用戶黏性,不斷的拓展產業鏈(橫向或縱向)就成了每個企業亟待思考的問題。

大部分的婚嫁平台都是基於線下資源而建立的,沒有線下資源無異於無源之水。從本次的盤點中,也可以管窺到,很多基於平台的網站,無法立足於市場之中。據業內人士透露,現在很多攝影O2O平台就在茍延殘喘中。

房產類死亡名單

房產O2O預計市場規模萬億。從之前發布的《品途出品:史上最全中國O2O創業企業盤點之房產篇》看,玩房產需要相當的實力。

公寓租房和租售平台動輒融資過億,如2015年6月青客公寓獲1.8億人民幣B輪融資,2015年5月魔方公寓獲2億美元B輪融資、吉屋網獲1億人民幣A輪融資、愛屋吉屋獲1.2億美元D輪融資。

有人歡喜有人憂,巨額的融資說明:要麼行業門檻高;要麼行業呈聚合現象,市場留給後來者的機會越來越少。

死亡原因:

1. 過2014年的調整,房產行業告別「黃金時代」,面臨一輪新的洗牌,「大魚吃小魚」的並購現象成為新常態。用一位從業者的話說:這個行業太擁擠了,有1000個玩家,市場只能容納100個,900家都得滾蛋。

2. 租房領域龍頭隱現。2015年初,鏈家租房業務零傭金,只收5天的房租作服務費。愛屋吉屋在北京和上海,租客傭金全免。前者鏈家,占據北京一半的二手房成交市場。後者愛屋吉屋上線4個月後,成為上海租房市場的第一。燒不起錢的公司只能讓道。

家居類死亡名單

相比於單純的家居用品電商,家裝才是這個行業的重頭戲,互聯網家裝行業是線上與線下深度融合的產物,是個萬億級的市場。

互聯網家裝未來的2-3年將迎來關鍵時期,這個時期誰能率先做好模型,整合好供應鏈,拿到資本,做到模式可復制誰就能快速脫穎而出,有人預言目前90%的互聯網家裝公司都會死掉。

死亡原因:

1. 同質化嚴重,無差異化競爭導致核心競爭力不足。不管平台還是重度垂直型企業,目前的家裝企業都主打「0曾項」、「環保材料」、「高級供應商」等口號,差異化不明顯。

2. 在價格戰中敗下陣來,難以品牌化。互聯網家裝未出現、短期內也不會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家裝行業自有其複雜性,目前很多企業都是緊盯價格戰,以此來搶占管道、搶占用戶,699元、688元、777元等千元以下套餐層出不窮。

互聯網信息透明,可以隨意比價,有些企業無法很好地整合產業鏈、壓縮成本,為了保證利益不能加入千元以下套餐的混戰,而用戶本身是追求性價比的,對於質量和服務相差不多的產品,自然優先選擇價位更低得一家。

出行類死亡名單

從打車領域看,去年和前年在滴滴和快的的瘋狂補貼下,一年就燒掉24億元人民幣!

搞得眾多沒有來得及傍上大佬的打車軟體公司紛紛倒閉,可是誰也沒有想到的是本來是世仇的兩家公司竟然在今年握手言和。

而合並後滴滴快的推出了一系列出行產品,順風車,巴士,代駕,這讓眾多中小創業公司亞歷山大。

首先一大批倒閉的就是打車軟體,然後就是拼車和代駕。

死亡原因:

1、大佬初現,格局已成。對於初創公司來說,簡直是內憂外患。滴滴快的合並後如猛虎,更是打破目前創業公司融資最高紀錄。來自國際巨頭Uber的威脅,掛著拼車的羊頭,卻做著專車的生意,直接威脅拼車和專車兩條產品線。

2、投資收緊 大批拼車公司面臨斷糧據了解,自2013年北京頒布《關於北京市小客車合乘出行的意見》,鼓勵搭乘之後,拼車軟體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提供私家車拼車業務的公司超過20家。

但是隨著滴滴宣布進軍拼車市場,投資人對拼車領域的投資開始持謹慎態度,拼車軟體融資難度驟增。

作為拼車行業三強,雖然嘀嗒拼車、51用車和天天用車還是憑借其用戶和市場份額,融到了大戰前的最新一批「糧草」,但也極有可能是最後一批「糧草」。

汽車類死亡名單

汽車後市場與出行打車平台一樣,是一個拼資源,拼流量的血路戰場

死亡原因:

1. 門檻極高:對於初創者而言,汽車領域O2O創業有著極高的門檻。尤其是汽車平台類項目,BAT三巨頭分別涉獵了滴滴、快的、Uber三家打車項目。即使是易到用車、一號專車也逐漸形成氣候,因此打車平台基本上沒有機會可言。

2. 服務難保證:對於汽車後市場,一個基於服務的市場來說,沒有管道可以壓縮,要為消費者討到便宜,只有一條路,給商家帶去足夠的客戶量,薄利多銷,就是團購模式。但服務資源不可能像商品一樣有庫存。團購的情況下極易出現飽和,從而引發消費者的預約和排隊,降低整體的消費體驗。

3. 口碑與公信力不夠:對於汽車後市場的服務店面,按照現在的點評方式,都不足以帶來太多口碑上的幫助。

汽車是一個很複雜的商品,汽車服務項目又很多,車作為主要的服務載體不會說話,絕大部分消費者又說不明白,專家不在現場也都說不明白,那在網上的點評不是「瞎評」嗎?點評公信力下降,口碑傳播也因此失效,這對於經營O2O的中間商來說是一個難題。

旅遊類死亡名單

近5年來,旅行業電商可謂風起雲湧,各類在全國小有名氣的網站和APP數不勝數,遠勝於傳統公司。

照主營業務的操作方式,旅遊O2O項目,基本可以分為兩類:側重某些品類旅行產品生產、服務商類,例如酒店點評——到到,以前僅做比價的去哪兒,門票為主的同程和驢媽媽等,以及綜合提供商類,即不但提供自營服務,而且兼作供應商平台,如攜程、途牛、去啊。

在巨頭的前後夾擊和資本的衝擊下,華東區域出現了一批「陣亡」名單,創立時間基本都集中在近三年間。

其中甚至有一家堅持了十幾年的平台,依舊沒能逃脫時代衝擊,被迫「關門」。

死亡原因:

1. 巨頭布局加速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已關閉的旅遊O2O項目網站絕大多數出現了和巨頭業務的重疊。

近年來,在線旅遊巨頭的觸手開始從線上逐漸下移,目標就是掌控線下資源及服務環節。與此同時,線下傳統旅遊也開始向線上布局,在兩方巨頭的夾擊下,旅遊O2O成為「有錢人」的戰場,普通人似乎已經失去了競爭的能力了。

2. 滲透率低,提升緩慢早在2012年,中國的網購滲透率就超過了美國,但在線旅遊滲透率卻落後美國幾倍。

從木桶理論的角度來看,雖然我們在酒店、機票、休閒度假遊各個板塊的互聯網滲透率都有差距,但最明顯的短板還在於休閒度假產品中的門票產品滲透率低、增長緩慢。想要改變現狀顯然需要長時間的等待和消耗。

教育類死亡名單

從2014年開始,資本持續進入教育領域,預計2015年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將達到1237億元,2017年,中國在線教育用戶預計將突破1.2億。

截至2014年死亡以及被收購的在線教育企業不下30家,整個行業在資本的大量湧入以及創業者盲目進入的情況下已經進入泡沫期。

為便於觀看,本次盤點涉及到了26家「死亡」的教育O2O企業,我們不難發現K12領域占多數,近年來,K12教育和職業教育培訓成為了熱門投資領域,但資本瘋狂的背後也盡是心酸。

死亡原因:

1. 過於樂觀,沒有足夠的現金流做支撐。以K12教育來說,這類項目多為提供在線授課、輔導、答疑等服務,但是學生的時間是有限的,並且很多時候是被學校和傳統教育企業「壟斷」的,因此這類平台如果體量過小很難對抗傳統,一旦占線過長,現金流又不穩定就變得很危險。

最典型的是「小龍女」龔海燕的梯子網和那好網,她在失敗後曾說過自己「二次創業過於樂觀冒進,戰線拉得太長,以至於幾個月前就花光了公司融資」。

2. 行業巨頭頂半邊天,小企業難發展。新東方、好未來、騰訊課堂、淘寶同學這樣的教育產業繼續飛速發展,BAT等巨頭持續通過並購或者入股的方式融合更多垂直教育企業,布局各自的生態教育圈,巨頭在流量上的優勢是小企業無法比擬的。

3. 同質化競爭嚴重,缺少優質內容。目前在線教育最大問題是缺少優質的教育內容,簡單粗暴地把線下的內容錄制放到線上是行不通的,學習要有很高很高的積極性,課程缺乏相應機制,內容不吸引人,對學生來說會很痛苦。在線教育獲取成本越來越來,同質化使得有些企業發展難以為繼。

餐飲類死亡名單

在過去的2014年,餐飲O2O領域湧現出眾多優秀的創業項目,盡管不少項目永遠停在了2014或者2015,但正是他們在創業路上的不斷的嘗試,使我們有了越來越便捷的生活方式。

但與餐飲O2O市場的繁榮風光不同,幾乎很少有創業者會否認餐飲是個苦逼活,即便是如今借助互聯網東風迅速崛起的品牌,遲早也將回歸線下慢慢「熬」。從盤點可見,無論是外賣平台、垂直餐飲、單品餐飲亦或是餐飲服務商,各個領域均有不同程度的死亡企業。究其原因,大致分為以下幾個層面。

死亡原因:

1. 餐飲O2O領域巨頭林立的今天,互聯網巨頭們更習慣於簡單粗暴、有錢任性,直接用錢「砸暈」用戶來培養用戶習慣。

但在燒錢、補貼、砸流量、搶用戶等混戰背後,用戶能夠持續選擇的入口是有限的,因此外賣平台必須步步為營,連淘點點這樣的「富二代」在過去也未能有所作為,可見外賣平台的競爭激烈。

. 外賣O2O有兩個必須占領的「高點」:客單價能高就高,如果高不了就高頻,如果這兩個一個都不占,就需要保質期長一些。尤其對於垂直單品來說,服務速度掌控力等顯得尤為重要。

3. 餐飲企業做大的關鍵是餐品的標準化、集約化以及口感穩定性,如呷哺呷哺、海底撈,菜品單一,易標準化,而這些工業化流程最大的保障是中央廚房。但是中央廚房投入巨大,需要門店數跟得上才能平衡盈虧,因此沒有跨過盈虧平衡點的企業關門大吉也就不足為奇。

4. 在商家智能化、互聯網化趨勢下,不少創業者選擇從賣管理軟體、CRM、點菜工具等B端切入,認為做好B端,C端就能水到渠成完成O2O閉環。

但在餐飲管理系統的競爭中,系統替代有較大的門檻,另外以B端為主,C端用戶無感,B端和C端失衡嚴重,同樣存在問題。反之,從排隊(C端)切入,獲取用戶再切入商家餐飲管理系統似乎更容易最終完成交易。

社區類死亡名單

社區O2O預計市場規模萬億。以家政綜合服務和最後3公里快消品到家為例,2015年的億元以上規模的融資事件有:5月管家幫獲1.2億人民幣融資、4月Dmall獲1億美元融資、3月美到生活獲2500萬美元融資、愛鮮蜂獲2000萬美元融資。

資本看好,一方面因為市場空間大,幾乎沒有天花板;另一方面因為終極的社區消費端口還沒有被找到。但社區不像出行,土豪砸錢改變消費習慣就好,這是很髒很累的活,每個社區的資源整合和後期把控都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跑出來。因此,有人在掙扎,也有人倒下,而行業龍頭未現。

死亡原因:

1. 在社區O2O領域,資本並非首要,線上流量也並非成功的關鍵,最重要的是線下入口與資源。線下服務需要大量人力,是典型的重資產模式。如果缺乏高額的利潤,則難以為繼。

2. 社區項目,如家政、洗衣、快消品到家,平均客單量幾十元,需要小步快跑,即覆蓋高密度的社區用戶,做到高頻。而線下壁壘、社區經驗壁壘、社區物理邊界都是難以有效逾越的障礙,限制著社區O2O企業的發展。當微薄的收入難以覆蓋高昂的成本時,創業平台就會面臨慘烈的淘汰過程。

3. 用戶使用習慣還未形成,表面似乎生機勃勃,然而隨著宣傳期過後,用戶熱情隨即冷淡。

零售類死亡名單

零售市場,一直都是一塊人人垂涎的大蛋糕,零售巨頭沃爾瑪是在近期出爐的世界500強裡摘得頭冠,第二則是電商零售巨頭亞馬遜,這個市場有多「肥美」由此可見。

隨著沃爾瑪宣布全面控股1號店,阿里天貓超市殺到,「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已非常清晰,零售電商的爭霸賽正式進入白熱化的階段。

死亡原因:

1. 死於差強人意的本地化

生活日常用品是零售行業的主要內容,而住戶聚集地的附近,都有商店和小超市,這些實體店基本能滿足日常生活所需,但當零售電商切進去,一開始可以拿著低價位「忽悠」用戶群,但當補貼潮過去,當這些電商的配送花費的時間比自提還要長、或者是送來的產品不是不新鮮就是質量有問題、選擇和定制了衣服卻發現附近沒有體驗店的時,用戶必然拋棄零售電商。

2. 死於消費者動力不足的個性定制

個性往往意味著小眾,而當你的小眾用戶群的消費不足以支撐企業的營運時,公司離倒閉也就不遠了。在盤點過程中,立足於個性化定制服務的零售電商不少,有賣特產的,有專門定制衣服的。

而在生鮮行業,則是以提供半成品的蔬菜居多。這些創意乍看之下非常有特色,最大做強之後的遠景應該也不錯,但是,這種創意不適合兩種零售電商。

第一種是對社區化要求比較高的零售電商,譬如提供半成品和代買的蔬菜給白領,白領會在工作日開火做飯的比較少,周末有時間和需求他們也會選擇自己逛超市,買菜之餘順便補充其他生活用品,讓別人代買的需求不大,所以導致零售商輻射範圍內每天下單人數必然少,這種情況下,提供代買服務的零售電商存活幾率就非常小。

第二種是創業型的電商,譬如對體驗店要求比較高的服裝電商,無論是定制還是網上選擇,這些電商主打的特色基本都是線下可以試穿、體驗,這種情況下,像優衣庫這種規模龐大、比較成熟的服飾企業,就可以輕鬆完成線上下單線下體驗的要求。

但創業型服飾電商的體驗店必然不多,這樣就無法滿足大多數顧客的線下體驗要求,尤其是對一些定制用戶而言,這簡直就是不可原諒的問題,不能體驗,怎麼敢放心下單?

3. 死於標準化不足

標準化,是零售行業一個重要的原則,貨源,價格,品質,以及售後等,這都是衡量零售企業的硬體,在零售電商這裡還需要加上配送時間。而零售電商入局之前,總是將故事講得非常好聽,一旦產生了問題,往往就陷入泥沼沒有了應對之策。

金融類死亡名單

據網貸之家聯合盈燦咨詢發布的《中國P2P網貸行業2015年7月月報》顯示,截至2015年7月底,大陸正常經營平台達2136家。數據同時顯示,7月出現問題平台最多的省份,依次為廣東、山東、浙江。

另外,據零壹研究院數據中心發布的P2P借貸行業上半年北京地區上半年報告統計,上半年北京P2P借貸行業整體成交額約為700億元,是去年全年的1.5倍。

死亡原因:

監管缺位 亂象叢生:由於缺乏監管,P2P行業曾長時期的處於野蠻式的生長模式中。

據P2P第三方評級機構安投寶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底,中國共有超過2100家P2P平台經營;而在2015年上半年成立的新平台就有約900家,許多國資銀行背景的公司也加入到P2P大軍。

截止6月底,國資、上市公司和銀行背景的P2P公司總計超過70家。但與此同時,上半年P2P行業就出現了456家問題平台,其中出現提現困難的平台占40%,而關站失聯、詐騙類的問題平台更高達50%。

服務類死亡名單

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的興起,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越來越普及,進入DT時代之日可待。正如前幾次工業革命給生活帶來很大的創新一樣,第四次工業革命不止改變了生活,更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戰爭逐漸從實體戰爭轉化成信息戰爭,在這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當屬計算機技術。

死亡原因:

1. 技術革新節奏慢。服務商企業多以技術為支撐,隨著時代的發展,發展策略跟上時代的同時,技術的研發與創新,也是對服務商的一個高要求。在這一個快節奏的時代,許多企業因為技術有些跟不上,還停留在原來的步調,導致了失敗。

2. 缺乏創新。在服務商的企業中,許多企業早就奠定了自己領軍人的地位,許多新興企業還是走巨頭的老路,生態鏈不夠完善,資金鏈上也沒有巨頭企業雄厚的背景,發展又缺乏創新而慘遭淘汰。

健身類死亡名單

運動健身O2O雖然還處於行業發展的早期,但隨著中國家庭經濟收入的持續增長和對健康的關注,會迎來可觀的增量市場空間。

在早期階段,總有人要去試水,有人要被淹沒。盡管人們只會記得那最成功的幾個,但創業的精神彌足珍貴。

死亡原因:

在這個數據驅動的經濟時代,創業企業勾勒著用戶貢獻的有價值的健身信息大數據。可信息如何能盡早變現?必竟對創業企業而言,先活下來,才能談發展。

殯葬類死亡名單

之前發布的《史上最全中國O2O創業企業盤點之收尾篇》僅收錄了2家殯葬O2O企業,他們一南一北,規模都不大。

本次盤點的殯葬O2O死亡企業僅有1家,2014年成立時,它以未上線即獲200萬融資被媒體報導。但僅一年後其網站即被關閉。

死亡原因:

1. 市場環境。國內殯葬行業牌相對封閉,且受體制影響的壟斷性市場。

2. 用戶消費習慣。盡管現階段還享受著高利潤的線下商家的價格不透明,但他們的經驗還是被用戶信賴和認可的。

3. 低頻,而且除了網站搜尋投放,現階段很難有合適的方式去推廣品牌。

閱讀原文

微信號:hulianwangxxx

熱文 / 驚心動魄——敏感時間滴滴赴美上市,性質有多惡劣?

xxx

滴滴因「國安法」和「網路安全法」被下架,網民猜是「道路數據」交給美國,滴滴否認

xxx

滴滴在美國上市了,市值近700億美元,創始人身家是其他互聯網大佬的零頭

xxx

中國最大出行巨頭滴滴終於要IPO了,去年1300萬司機賺了人民幣1174億元

xxx

滴滴開拓歐洲、非洲、中東等市場,與 Uber 在海外競爭

xxx

北京某公司取名滴滴打球,被滴滴吿了,法院判賠人民幣70萬

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