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虎嗅網(中國知名科技媒體)
微信id:huxiu_com
作者: Eastland(虎嗅研究總監)
在迎來20歲生日之際,阿里巴巴(NYSE: BABA)的財報再次展現出強勁、兇猛的一面。
美東時間2019年5月15日盤前,阿里發布了2019財年(2018.4.1~2019.3.31)第四季及全年業績。
財報顯示,2019財年阿里營收3768億,同比增長51%。
按照這個速度,2020年阿里營收有可能接近甚至超過5500億,遠高於市場預期的5090億。
(註:由於阿里財年截至每年的一季度末,為照顧讀者閱讀習慣,除特別說明,本文均使用自然年、自然季表述。)
人口紅利還有得吃
1)用戶增長
阿里對「年度活躍買家」(Annual active buyers)的定義是「過往12個月內有一張以上訂單的用戶」。
截至2019年3月31日,年度活躍買家達6.54億,較2018年末凈增1800萬。
2018自然年各季度活躍買家同比增速均在22%以上。
2019年Q1,活躍買家同比增速有所下降,但較2018年Q1凈增1.02億人,而2018年Q1較2017年Q1凈增9800萬。
阿里對「移動MAU」的定義是「當月訪問阿里旗下APP的移動設備台數」——財報披露的季度數據為本季三個月的均值——2019年Q1,阿里移動MAU季度均值為7.21億,凈增1.04億,但增幅降至17%。
財報顯示,77%的新增用戶主要來自低線城市。
除去阿里自身的努力,還有一個重要的外部因素——全社會對電商認知的提高。
過去對電商缺乏了解、不敢嘗試的低線城市及鄉村居民,在2018年下了人生第一單。
連續兩個財年,活躍買家、移動端MAU凈增均達1億量級,相當於每年漲出三分之一個美國。
2)交易總金額
淡化GMV之後,阿里在季報中對GMV隻字不提,僅在年報中披露了少量信息。
2019財年,阿里在中國的零售電商業務GMV達5.73萬億。
這個數字相當於2018年中國GDP的6.4%、相當於2018年全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15.7%(由於阿里的2019財年有三個季度在2018年、一個季度在2019年,不妨參照一下2018年的統計數據)。
財報披露,2019財年中國零售市場實物商品交易總額(剔除未付款訂單)同比增長25%。其中,天貓、淘寶實物商品交易總額同比分別增長31%、19%。
阿里預計2020財年GMV將達1萬億美元。
電商業務「富可敵國」之外,阿里在金融服務、雲計算、數字娛樂、智慧物流、本地生活等方面都為國民經濟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
2018年的雲棲大會上,張勇表示:「經過19年的發展,阿里已經成為橫跨多板塊的數字經濟體。」
對「阿里經濟體」而言,支付寶對內是血液迴圈系統、對外是擴張滲透利器。
金融服務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先行官,從2016年布局海外,支付寶在「一帶一路」地區投資的9個本地錢包已獲得2億海外用戶。
支付寶讓資金在經濟體中迴圈流轉、菜鳥則讓實物商品流動起來。菜鳥亦是走出去的重要保障,負擔阿里跨境電商業務約80%的包裹。
財報還披露,菜鳥驛站為10%的包裹完成了最後一公里的投遞。
3)營收增速領跑巨頭
2019財年,阿里營收3768億元,同比增長51%。
連續三年保持50%以上的營收增長,在全球互聯網巨頭中無出其右者。
2019財年Q4,電商業務營收788.94億。值得關注的是菜鳥季度營收38.6億,同比增長35%;本地生活服務季度營收52.7億;雲計算、數字娛樂季度營收分別為77.3億和56.7億。
2019財年,電商業務營收3234億。
其中菜鳥營收148.9億,同比增長120%;本地生活服務營收180.6億;雲計算、數字娛樂財年營收分別為247億和241億。
對阿里來講人口紅利顯然還有得吃,國內吃得差不多了還有海外可吃。
主業、副業分明
阿里將旗下業績分為四大板塊:核心電商、雲計算、數字傳媒娛樂、創新及其它。
核心電商業務是「主引擎」,2019財年收入3234億,同比增長51.1%,略高於營收總體增速。
儘管多元化取得進展,但由於電商業務增長太強勁,導致最近三年電商營收占比不降反升。
2019財年,核心電商業務收入占總營收的85.8%,比2017年高1.2個百分點。
季度營收數據同樣反映了電商業務的絕對地位,而且電商收入占比的高峰均出現在每年第四季度。
核心電商業務對營收增長的貢獻如此之大,只能單獨用一個縱坐標軸表示。
最近三年,電商對營收增長的貢獻率從73%提高到86%;雲計算業務的貢獻率在6%~7%之間;數字娛樂貢獻率一度高達19%,2019財年回落到6%,比雲計算低一個百分點。
主業增長乏力必努力發展副業,給資本市場講故事。有時還真能見到成效,要麽位列「其它」的業務成為明星,要麽通過投資收益改善營收和利潤。
不靠副業「救駕」,說明主業非常健康,領導層對主業增長的路徑及空間有信心。
電商、雲計算、娛樂版塊點評
1)電商
阿里將電商與菜鳥、外賣等多項業務歸攏在一起,以「核心電商」名目披露,這是阿里的「現金牛」。
2019年Q1,核心電商板塊息稅及攤銷前利潤(EBITA)達275億,同比增長24%,低於營收增速,原因是利潤率跌了9個百分點。
但按照阿里的價值觀,與中小微企業共克時艱是題中應有之義。
2019財年,核心電商版塊息稅攤銷前總利潤1362億。
但菜鳥、外賣業務都以增長為第一要務,低費率是重要的競爭策略,所以該版塊利潤無疑來自電商。
探索「新零售」模式的任務亦由電商部門承擔。
作為樣板,盒馬已擴張至135間門店(主要分布在一二線城市)。
財報還提及與星巴克的戰略合作,以及高鑫470家店的數字化。
2)雲計算
2018年Q3起,雲計算虧損迅速收窄。
2018年Q4,EBITA虧損2.7億,虧損率4.1%;2019年Q1,EBITA虧損1個億,虧損率僅為2.1%,而且營收增速超過77%,非常亮眼。
2019財年,阿里雲業務共虧損11.6億,這是阿里「最值的一項投資」。
阿里雲計算有可能在2020財年某季度歷史性地扭虧為盈,登陸資本市場的時機逐漸成熟。
3)數字娛樂
阿里數字娛樂業務主要包括優酷土豆和UC瀏覽器。2019財年Q1息稅攤銷前虧損22.8億,虧損率收窄至40%。
但營收同比增速僅為7.6%,遠遠落後於「大盤」。
數字娛樂板塊虧損終於收窄,對阿里來說是不小的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