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電商頭條
微信id:ecxinwen
作者:風清
直到今天,終於再沒有人說起無人便利店。
這意味著,是時候汲取這場40億燒錢大戰的教訓了。
燒光40億後,全部都在裸泳
2017年7月,淘寶首家無人便利店開業,從此掀起了無人零售的狂潮。
包括京東、蘇寧在內,數不清的實體零售商和互聯網創業團隊紛紛卷入這個風口。
玩家和資本如過江之鯽,紛紛湧入這個賽道。
叫得上名的有繽果盒子、F5未來店、Take GO等等138家無人零售公司。
根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國無人零售貨架累計落地2.5萬個,無人便利店累計落地200家,無人零售這個新風口全年共吸引總額超40億人民幣投資,風頭賽過共享單車。
然而風口來得快,去得更快。
沒有人預料到,當年秋風過後,只見一地雞毛。
上海首批落地的繽果盒子無人便利店早在2017年9月便因耐不住高溫而關閉。
進入2018年後,它又相繼曝出裁員、高管離職以及業績不達標等負面消息。
而另一家早在創立初期就被視為無人便利行業黑馬的鄰家便利,在2018年7月31日關閉了北京的160餘家門店。
公司宣佈,由於月虧500萬,持續虧損,缺乏造血能力,已基本破產。
曾經被資本看好的無人貨架,眾多品牌更是像多米諾骨牌般倒下。
2018年初,「GOGO小超」宣佈停止運營,這是全國無人貨架第一家倒閉的企業。
此後,猩便利裁去60%的BD人員;5月,七只考拉停止貨架業務;同月,傳果小美融資遭擱淺,工資發不出;6月,傳哈米倒閉;10月,小閃科技申請破產清算……
至此,轟轟烈烈的無人零售模式基本宣佈破產。
那麼,殺死無人店的兇手究竟是誰?
盲目且失控的市場爭奪
無人零售風口打開後,數不清的企業一哄而上,無人便利店、無人貨架等多種終端形態展開了激烈而無序的競爭。
為了搶灘市場,無人店大舉跑馬圈地,而圈地又需要資本支撐,燒錢與變現之間的界限變得無限模糊。
從5000人的社區,到2000人,最後到500人的小地方,無人店進駐的社區人數標準一降再降。
無人貨架更是發展到只要公司有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就進去鋪貨櫃。
入局者們從一線城市打到二線城市,再打到三四線城市,就差農村沒有去了。
在盲目擴張中,他們犯了和共享單車一樣的錯誤。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當資本寒冬到來,無人零售隨之迅速進入冰封中。
「無人」成本反而更高
到目前為止,市面上所有無人店的本質僅僅是用人工智能取代收銀員,補貨、清潔、整理工作仍然需要人工,無法真正做到「無人」的程度。
這意味著無人店節省的充其量也就是收銀員的成本,而這一塊成本恰恰是零售業中最低的部分。
在一二線城市,收銀員的工資也就是3000-4000塊不等。
而無人店卻要安裝和保養智能設備,例如多個攝錄鏡頭、自動識別裝置等,並且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建立一套完整的營運系統,這更是燒錢的主。
而且,失去人工溫度的冷冰冰店鋪,消費者在嘗嘗鮮之後復購率非常低,這就造成了低坪效的怪圈。
我們以某無人店為例,月均營業額取中位數兩萬,毛利25%為5000塊,扣掉營運費用基本上沒有任何盈利空間。
撼不動的中國人消費習慣
無人便利店之所以在短暫新鮮感過後一切歸於平淡,很大程度上來說,是因為無人店只是一種概念店,並沒有帶來更好的購物體驗,更無法改變顧客的消費習慣。
中國人從2003年淘寶創立開始,消費習慣漸漸轉向網購,2018年,全年網購規模接近10萬億。
在網購摧枯拉朽之下,能夠提供購物體驗的實體店都變得少有人問津,更何況是短時間內興起的無人便利店。
到最後,無人店淪為一塊科技試驗田也就不足為奇了。
永遠不要跟有錢人玩資本遊戲
我們上面說過,一年之內有138家無人零售公司卷入風口。
大多數中小型的初創企業一窩蜂湧入市場,撲通撲通跳下來,最後發現阿里和騰訊只是試一水就收手,而自己已泥足深陷,無力跳出。
以阿里首家無人超市為例,它僅僅是一家在淘寶造物節上存在了四天的快閃店,時間一到,便在線下徹底消失。
再以騰訊無人店為例,它要麼是開在園區的公司內部店,要麼也是快閃店。
這兩個巨頭在無人店的探索上一直非常保守,而廣大不明真相的吃瓜創業者卻傻傻地滿倉梭哈。
無人店注定是一場巨頭間關於技術以及資金的長期博弈,那些呆頭呆腦的中小型創業者避無可避成為了商業模式探索過程中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