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北上廣深才能揚名立萬?避開一級戰區,到這七個崛起中的「二線城市」試試看吧!

你以為到了北京更容易名揚四海,其實只是名揚小圈子;你自以為擁有上海的高薪水,一年所餘依舊買不起一平方米的房子。

這樣的生活是你期待的嗎?不妨去看看這些正在崛起,並趕超北上廣深的一流「二線城市」,也許這裡會是你未來的歸宿。

一流「二線城市」的經濟指標應該是這樣的:GDP超過8000億,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超過1.5萬億人民幣,兩個條件全部符合,就可以入選。

根據2014年的經濟數據篩選,入選一流「二線」的城市只有7個:天津、重慶、成都、杭州、蘇州、南京和武漢。而武漢,雖然位居中部,但是隨著長江經濟帶概念提出,以及武漢各項數據的進步,已經穩步進入一流「二線城市」的行列。

第一名:成都

成都的主要競爭對手是重慶、天津,它要爭奪的地位是內地第五城的地位。事實上,成都的經濟實力是一直壓著那兩個直轄市。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嚴峻形勢下,成都經濟繼續保持逆勢上行,2014年成都經濟總量和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分別歷史性地突破萬億和千億大關。

分析這兩個數據可得知,成都GDP增速高達8.9%,超過全國GDP增速7%的目標;地方財政收入增速達14.1%,成都完全不差錢。但值得警惕的是,發展之中也有隱患,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滑到了1.8%。

還有一個關鍵的數據是存款數據,2014年成都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未包含外幣)為2.68萬億元,僅次於四大一線城市,其增速高達13.3%,不僅在7個強二線城市中居首,也超過了四大一線城市。

所以,有人稱成都是2014年中國「最能賺錢」的大城市。曾經的安逸之城,也爆發出不俗的經濟實力,吸引了許多創業者前往開拓新天地。

同時,成都市已在西部地區率先達到全面小康社會的主要指標,站上了「新常態、萬億級」的全新起點。

第二名:天津

天津的經濟實力不容小視,不會因為一場爆炸事故而停滯了發展的腳步。請看數據,天津2014年GDP達到1.57萬億,增速10%,直逼深圳、廣州,這個增長速度也比成都更炫目。在工業上,天津形成一批領軍企業和「殺手鐧」產品。

天津地方財政收入超過深圳和廣州,位居全國第三,增速高達15%。此外,天津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繼續令人震撼,達到了1.16萬億,是上海的2倍、深圳的4.3倍。這意味著天津經濟發展對外來投資的高度依賴,增長方式需要轉型。

天津2014年末的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是2.48萬億,增速只有6.4%。這個增速明顯跟經濟增長速度和投資規模不匹配,這印證了天津投資的低效,很難留住資金。另外一個數據是天津的房地產投資在下滑,似乎印證了天津很難留住人才。

第三名:重慶

在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上,能壓倒天津的,近年來唯有重慶。這個面積相當於2個半台灣的直轄市,基本上是個小規模的省(相當於浙江省面積的80%)。

2014年投資規模達到了讓人恐懼的1.3萬億,而且增速高達18%。外媒BBC曾經做了一個專題片,對武漢的投資規模表示震驚,但重慶幾乎是2個武漢!

看看重慶商業的發展規模,購物之都、會展之都、美食之都建設步伐加快,百億級商圈和市場分別增至10個和15個。再也沒有人會說重慶是個大農村了。

此外,重慶上萬億的投資規模已經持續了幾年,幾乎年年都是成都的兩倍。但很奇怪,重慶也跟天津一樣,很難「留住資金」。到2014年末,重慶「各項存款餘額」是2.5萬億(包含了外幣),而成都是2.68萬億(不包含外幣)。

但重慶也獲得了一個歷史突破:資金總量首次超過天津。此外,重慶的房地產投資增速,仍然高達20%,看來重慶的購房需求還是比較旺盛的。

第四名:杭州

雖然GDP不算高,2014年的增長幅度是8.2%,不如天津和成都,但是杭州的家底一直非常殷實:2014年末,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2.45萬億(增速高達10.3%),在7個城市裡位居第四。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雖然不算大,只有接近5000億,但增速達到了16.2%。此外,地方財政收入增速都超過了8%。另外,有馬雲坐鎮的杭州,經濟不會差到那裡去。

杭州還有一個指標,是7個強二線城市裡最高的:人均年度房地產投資額。接近了3萬元,幾乎是天津的3倍,南京的2倍。這說明杭州樓市供應量未來將繼續偏大。

但是樓市投資迅猛的背後,也是危機暗藏,杭州的樓市促銷力度也很強。積累太多的房子賣不出去,也會一定程度上拖累杭州經濟的穩步發展。

最後,還有一個數據令人羨慕,杭州每百戶農村居民家庭擁有家用汽車34.3輛,農民早已開上車了,福利真不錯。

第五名:蘇州

第一個對「四大一線城市」格局發起挑戰的城市是蘇州,曾有那麼幾年,蘇州讓深圳和廣州感到了巨大壓力。然而就在無限逼近深圳的時候,蘇州發展也遇到了瓶頸。

差距突然拉大,天津超過了蘇州。隨後,重慶也超過了蘇州。此外,2014年,蘇州人民幣存款餘額只有2.14萬億(增速只有6.8%),即便加上外幣,總量和增速都被杭州超過。

這個遍布工業園區的江南園林城市,是時候來反思下自己的經濟現狀了,外商及港澳台資工業產值19584億元,比上年下降0.4%;電子、鋼鐵、電氣、化工、紡織、通用設備製造六大支柱行業做到產值20358億元,比上年下降0.4%。

更令人擔憂的是,蘇州2014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滑到3.8%,但房地產投資增速卻高達19.6%,如今房地產行業的泡沫也不小。

蘇州的發展有一定的局限,它不是計劃單列市,也不是副省級城市,更不是省會城市、直轄市,沒有證券交易所。前些年的高速發展,靠的是外資大規模湧入,以及靠近上海。這種城市,在國家新的重大戰略中,都不太可能獲得資源,所以「先發制人」的優勢會逐步消失。

第六名:南京

南京是六朝古都,按理說經濟發展應該很牛氣才對。但「不幸」的是,蘇州、無錫經濟總量都比它大。所以,南京在江南很孤獨,只能搞江北新區,向北輻射蘇北和安徽。這個戰略是常正確,但還有待見效。

南京2014年有兩項指標非常理想:全年做到地區生產總值8820.75億元,2014年GDP增速, 10.1%。本外幣存款餘額達到2.07萬億,增速12.6%。可見,南京經濟上還是有很大發展潛力的。

但是從投資意願上看,南京部分行業產能過剩、需求不足等因素影響,傳統製造業投資意願和能力有所減弱,投資增速放緩。同時,南京2014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只有3.7%,房地產開發投資只有0.5%。這說明南京經濟發展在轉型中。

第七名:武漢

武漢位居中國中部地區,是長江與京廣線交匯處,區位優勢明顯。請看數據:2014年GDP破萬億,躋身中國GDP萬億俱樂部的行列,超過南京,做到了歷史性的跨越。

其中武漢的GDP增高達9.7%,增速僅次於重慶和天津。但在「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這個指標上,武漢仍然有明顯差距,只有1.63萬億(其他6個城市均在2萬億以上),增速為9.4%。

武漢2014年固定資產投資超過7000億,增速16.7%;房地產開發投資2354億元,增速23.5%。從投資和負債角度看,武漢也在一路狂奔,追趕北上廣深。

未來「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發展機遇有望讓武漢獲得了新的優勢,未來發展前景可以看好。但增長方式仍然屬於舊式的,不轉型也是難以持久的。

看完7個一流「二線城市」的經濟對比,你還在懷念一線城市的種種美好嗎?還以為中國的大城市只有北上廣深嗎?如果一線城市不是歸宿,上面這些二線城市也值得你去打拼。

再一起回顧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的差別,你就懂了:

【對比一】一線城市勝在經濟指數,二線城市勝在幸福指數

這是一道令人糾結的選擇題:為什麼選擇一線城市的人,拿著一線薪水,卻不敢生病不敢享受生活?為什麼選擇二線城市的人,拿著二線薪水,卻失去了一線城市的燈紅酒綠?

一線城市「偽幸福」的人最多,皆因一線城市用金錢計算GDP,二線城市用幸福計算CPI。有白領去到二線城市,發覺收入少了一半,積蓄卻多了一倍。那個更值,你自己選擇。

【對比二】一線城市為房奮鬥一生,二線城市過安逸的小日子

在北京混日子,固然光芒四射,但是很多北漂只買得起燕郊的房子,並祈禱燕郊納入北京,從此有個北京戶口。北漂那麼多年只為一個房子一個戶口奮鬥一生。

你說你屬於這座大城市,卻沒有這座城市的戶口;你說你擁有這座城市的房子,其實距離市中心20公里;你說你在這個城市創造了人生價值,其實存款還不如二線城市的公務員。

收緊的一線城市能給予你優越感,在二線城市你能住在自己家裡,能享受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能在慢節奏中打磨生活,也能不斷勵志奮鬥。

【對比三】一線城市是承載夢想的飄之城,二線城市是適合生活的一生之城

二線城市和一線城市有一個差別:一線城市是遙遙無期的交通堵車和漫長的下班回家之路,而二線城市的交通在30分鐘半徑內,總可找到你滿足一生衣食住行的所有需要。

候鳥族們只屬於行政概念的「北上廣」,他們住在遠離市中心的地方,抱怨城市未真心接納,生活方式偏偏與一線城市的傳統精神價值格格不入。

飄一代是最理想主義的一代,也是幸福感最弱的一代。他們的房子、車子、家具、手袋甚至男友都可靠租賃而來,他們永遠在尋找一個心靈的歸宿。

選擇一座城市,不僅要看經濟指標,也要看幸福指數,願有一座城市能夠安放你旺盛的青春。

新媒體經營編輯 魯婧涵

鳳凰財經官方微信(ID:finance_ifeng)

閱讀原文

微信號:finance_i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