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騰訊圖片
滄桑三峽浮世間(1993-2015)
撰稿/陳文
世紀之交,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中,出現了三峽工程之興建,這一頗具歷史節點意義的事件。
1994年三峽工程正式開工,1999年三峽開始外遷移民,2002年三峽工程導流明渠截流,2003年庫區城鎮大拆遷、同年三峽工程二期蓄水海拔139米,2004年三峽庫區新城建設,2005年三峽最後一批外遷移民。
2006年三峽工程三期蓄水海拔156米,2008年三峽庫區最後一次拆遷與清庫、同年三峽工程試驗性蓄水至海拔172米,2009年三峽工程試驗性蓄水海拔171米。
2010年,三峽工程首次試驗性蓄水到工程設計高度——海拔175公尺……
1993年開始的三峽移民分期進行,直至2010年9月,共計搬遷移民139.76萬人。
我零距離地目睹了這一場撼天動地的人類歷史大遷徙。
我分別用膠片與數碼相機定格了三峽山河巨變與社會變遷。
在我對長江三峽的紀實性拍攝中——
場景是長江,是三峽!
人物是移民,是百姓!
主題是情懷,是命運!
22年光陰,彈指一揮間。
當我們的視線向長江三峽這一片古老的大地凝視,最讓人心悸的不只是江河容顏,仍然是百萬移民、泱泱百姓!
▲2004年2月,正值春節,重慶巫山縣,掛在庫區的魚頭,象徵著年年有“魚”。安定、富足,是三峽移民根繫故土的懷想。
▲湖北秭歸縣歸州鎮,海拔135米的水位淹掉了原來的商業街,這個標誌依然佇立著,但物是境非。
▲重慶雲陽縣雲安鎮,2003年5月,縱然面臨著清庫拆遷的命運,這座古鎮的居民卻從即將爆破拆除的大樓上走過,依然過著平靜的生活。
▲2002年11月,湖北宜昌市三鬥坪,在即將截流的三峽大壩導流明渠前,紀念照生意正紅火。
▲蓄水前夕,壩區裡幾乎所有的舊城拆遷現場,都隨處可見正在遷移的老城居民。2002年10月,湖北巴東縣萬流。峽間崎嶇山路,村民負重而行。
▲湖北宜昌,一個家庭正在離船登上火車,就要前往廣東。從1999年,國務院調整“就地安置”政策,外遷安置由此啟動。據統計,截至2010年,廣東安置庫區移民9000多人。
▲2002年8月,湖北宜昌市,三峽移民紛紛乘船出三峽,列隊下船,其中不乏一家三代人攜手移民的場面。
▲2015年2月,重慶巫山縣,著名的大昌古鎮整體復建於大寧河左岸的台地上,南門外那顆百餘年曆史的黃桷樹依然虯勁地生長著。大壩首輪蓄水後才出生的孩子們,對“三峽移民”四個字承載的歷史重量和離愁別緒並沒有太大的感知,她們在新城裡,憧憬著三峽尚未顯現的未來。
▲2014年11月,湖北秭歸縣,移民許光珍在柑橘田裡展示當地的特產——桃葉橙,他們都期待著這些物產能賣個好價錢。柑橘幾乎是三峽上下最普及的經濟林木,若年產萬斤,則年收萬元。
▲林特產業在三峽蓄水後成為移民經濟重要的支撐點,這些物質運往城鎮流通。
▲水路,仍然是就地後靠安置的移民在三峽蓄水後最重要的生命線,2008年2月,重慶巫山縣大溪鄉,重慶庫區175米水位線以下移民搬遷和清庫全面完成,截止此時,三峽工程共移民125.5萬人。
▲1998年5月,重慶巫山縣,這裡位於重慶的最東段,是三峽庫區的腹心地帶。三峽工程開建初期,峽江里還有許多窮僻的小山村。孩子們在溪流邊自由活動,對工程毫無所知。
▲2008年6月,重慶開縣,三峽工程四期蓄水前夕,移民往來於舊城街道上,他們的命運因蓄水搬遷而急劇改變。
▲2008年6月,重慶開縣,拆遷的工地上搭著一些臨時工棚,專供照看材料的移民日夜居住,這些居民是舊城裡最後的守望者。
▲2008年5月,重慶開縣。三峽四期蓄水進入倒計時,清庫工作即將結束。舊城基本被夷平,居民們忙於搬遷。
▲2008年2月,重慶巫山縣,正在全力興建的移民小區門外,傳統的理髮店仍在營業。移民們努力地適應著新的生活。
▲2006年5月,三峽大壩全線建成。9月,三峽工程第二次蓄水成功蓄至156米水位,標誌著工程進入初期運行期。10月,重慶豐都縣,三峽工程分四期蓄水,海拔175米的最終蓄水高度是移民們關心和討論的話題。
▲2006年5月,宜昌夷陵區的庫區工地上,工人們在認真地工作。三峽工程持續十多年的建設,吸納了周邊移民從事勞務,解決了部分移民的就業與生計。
▲2006年5月,湖北宜昌市三鬥坪,三峽大壩附近的移民為旅遊演出做群眾演員,可以掙些收入。離開了祖祖輩輩生存的故土,這些移民要面對的除了鄉愁,還有對生活的徬徨。
▲2005年2月,重慶巫山縣,三峽水位已到達海拔139米,老城路邊上的水位標誌牌告示著下一輪的蓄水高度。
然而2005年1月,三峽電源電站和三峽地下電站被國家環保總局列為未辦理環保手續就違規開工的工程項目,三峽總公司爭辯失敗後,工程一度停工,直到2005年4月補辦完所有手續後,才重新開工。
▲2005年2月,重慶巫山縣,站在這裡遠眺,高樓林立的新城彷彿騎在老城的廢墟之上。
▲三峽移民分批外遷。2004年8月,湖北宜昌市九碼頭,乘船離別家鄉的小移民們依偎在船舷上,陌生而迷茫。
當月,最後一批三峽移民自重慶乘專列抵達江西,歷時五年的大規模三峽外遷移民安置工作也告一段落。
▲1993年,三峽工程進入施工準備階段,漫長的移民工作正式啟動。
重慶巫山縣,光緒十四年培育修而成的火神廟已經有一百多年曆史,它的市井繁榮是三峽老城鎮的縮影。
2003年6月,三峽工程二期蓄水到海拔135米遷徙,這條老街悄然拆除,如今沒於水波之中。
▲2008年4月,湖北巴東縣官渡口,這裡是長江入川的咽喉要道,一名青年在客輪甲班上跳起來回望蓄水後的三峽。
此時三峽接近完工,移民過往,山川巨變,三峽的主人們正在遠離故土,建立新的家園。
「故園八千里」,風雲已過數十年。
我看見,三峽百姓的焦慮,他們的孤愁,更難忘記他們一顆顆灼燙、跳躍、審省、新進的內心。
我用影像持續跟踪、描摹著三峽民間。
搬遷、離別,蓄水、建設,新城、生活,它們組成了塊狀結構的影像群。
我力圖通過細密而又莊肅的影像,來觀照這一富有典型意義的中國當代社會族群現象。
民間姿態,微觀視角,細小敘事,我主張客觀冷靜地闡釋這一全世界都予以矚望的中國國家行動。
我希冀,這些圖像記載的不僅僅是三峽百姓在峽江中過往的人生事實,而是一幀幀能夠寓予移民們舒心與溫暖的原鄉記憶。
它們是映照峽江子民別樣人生的圖像切片,或許更像一張張有聲的憑證,它敘述著誰是三峽的主人,誰又怀揣著峽江的濤聲與峰巒的雲朵告別鄉土,卻在心裡頭——深深地、深深地,珍藏著故園的根!
作者簡介
陳文:生於七十年代,三峽原住民。副編審,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三峽人文藝術中心總顧問。
先後創建新三峽在線–水岸工作室、“三峽之眼”視覺工作組,應邀於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兩岸三地舉辦《三峽影痕》、《兩代人的三峽:1970-2009》 、《三峽往事:1970-2010》原創攝影展。
主編《三峽攝影三部曲》,著《三峽流年》、《絕版三峽》、《三峽影像記錄》、《三峽新旅》、《三峽原鄉》等。2013年結業於中國文聯首屆全國中青年文藝人才高研班,2014年榮獲國家藝術基金。多件作品被海內外藝術機構收藏。